孫中山與鏡湖醫院故事

從首位華人西醫走向革命
29/09/2025
3663
收藏
分享
從首位華人西醫走向革命

國父孫中山先生,這位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其一生與澳門鏡湖醫院結下了不解之緣,他是澳門首位華人義務西醫,因治癒澳門多位紳商的久病家人而聲名鵲起,然而他深知醫學雖能救人於一時,卻難以拯救整個國家於危難之中。正因如此,孫中山以鏡湖醫院為起點,逐步走向革命之路。

鏡湖醫院前的青年孫中山先生銅像。(澳門鏡湖醫院慈善會提供,摘自「澳門記憶」文史網)

1892年,孫中山以優異的成績從香港西醫書院畢業,同年9月,在鏡湖醫院總理吳節薇及紳商們的極力推薦下,孫中山踏入了這所歷史悠久的醫院,成為鏡湖醫院歷史上首位華人義務西醫。這一決定不僅開啓了孫中山與鏡湖醫院深厚的合作篇章,也標誌著他醫術生涯的新起點。

鏡湖醫院對孫中山的支持可謂不遺餘力。醫院不僅為他提供了當時先進的醫療器械和藥物,還協助他從西方訂購所需物資,為他創造了一個施展才華的舞台。在這樣的環境下,孫中山的醫術得到了迅速提升,他憑藉精湛的醫術和高尚的醫德,很快便在澳門醫療界嶄露頭角,贏得了民眾的廣泛贊譽。

孫中山深知,醫學雖能救人於一時,卻難以拯救整個國家於危難之中。然而,正是這段行醫經歷,讓他深刻體會到了民眾的疾苦,激發了他改變國家命運的決心。

遭葡醫排擠而離開澳門

然而,孫中山在澳門的行醫生涯並非一帆風順。隨著他的名聲日益增大,不僅華人患者慕名而來,就連葡人及外僑也紛紛求診。這引起了葡籍醫生的不滿和排擠。

葡籍醫生以在澳門行醫須有葡萄牙醫學文憑為藉口,禁止孫中山為葡萄牙人治病,並不許各藥房為他處方配藥。面對這一突如其來的打擊,孫中山的醫業遭受了重創。儘管他極力周旋,但終歸無效,最終不得不選擇離開澳門,前往廣州繼續他的革命事業。

從醫者到革命者的轉變

離開澳門後,孫中山的政治抱負日漸成熟。面對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瓜分,他深刻認識到唯有革命才是拯救國家的唯一途徑。從此,他踏上了「醫國」的征程,致力於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國。

儘管孫中山後來離開了澳門,但這裡始終是他革命生涯中的重要一站。1912年,孫中山在辛亥革命成功後不久,便再次來到澳門,下榻於盧廉若家的「春草堂」。他的到來受到了澳門各界的熱烈歡迎。

在澳門期間,他重訪了鏡湖醫院,與舊日同事和病患共敘往事。

孫中山銅像矗立鏡湖醫院

如今,在澳門鏡湖醫院的大門口矗立著一尊高達3米的孫中山銅像。這尊銅像身著醫生袍、戴著聽診器,以紀念這位偉人在澳門留下的濟世印記。它不僅是對孫中山醫術的肯定,更是對他革命精神的崇高敬意。

孫中山與鏡湖醫院的故事是一段醫術與革命交織的傳奇。從醫者到革命者的轉變過程中,孫中山不僅展現了卓越的醫術和高尚的醫德,更體現了堅定的革命信念和無私的奉獻精神。

(本文部分內容引自廖澤雲主編之《鏡湖春秋文物集I》,澳門鏡湖醫院慈善會,2011;以及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所著之《澳門編年史》第五卷,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