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樺加沙」破多項記錄

內港最高水位達1.51米
25/09/2025
3299
收藏
分享
內港最高水位達1.51米
內港最高水位達1.51米
內港最高水位達1.51米
內港最高水位達1.51米
內港最高水位達1.51米

超強颱風「樺加沙」為本澳帶來顯著的影響,並創下多項氣象記錄。氣象局總結出「樺加沙」有以下幾個特點。「 樺加沙」記錄及回顧。(氣象局圖片)十號風球期間的本地風力情況。 (氣象局圖片)

氣象局表示,「樺加沙」以超強颱風姿態來襲,並打破多項氣象記錄,其中包括:打破了本局自1968年有記錄以來,首次於同一年內,兩度發出十號風球;以及生效時間最長的十號風球,達10.5小時。(見圖1)

回顧十號風球生效期間,本澳各區錄得最大10分鐘平均風速達12級,最高陣風更達14級。此外,熱帶氣旋信號生效期間,整體達八號風球風力或以上時段長達15小時。(見圖2)

「樺加沙」雙眼牆結構

氣象局又指,一般而言,發展成熟的熱帶氣旋會出現「風眼」,圍繞風眼的眼牆區域便是熱帶氣旋中心附近最大風雨的區域。

當熱帶氣旋發展至一定強度時,常會出現眼牆置換的現象,從而產生「雙眼牆結構」。此時其外圍的雨帶會形成新的「外眼牆」,而原來的「內眼牆」則逐漸消失。 這個過程中,熱帶氣旋強度會暫時減弱,但當新的眼牆成功發展並取代舊的眼牆時,熱帶氣旋會重新增強。

「樺加沙」進入南海後,以偏西北偏西方向靠近廣東沿岸,於本澳以南約90公里掠過。雖然並無正面吹襲本澳,但由於「樺加沙」一直維持「雙眼牆結構」,其「外眼牆」最大風雨區域持續影響本澳,造成持續的12 級颶風。(見圖3)

9月23日晚上約8時及9月24日清晨6時雷達圖。(氣象局圖片)

「樺加沙」引致顯著風暴潮

「樺加沙」環流廣闊、強度高、且採取相當接近珠江口的路徑,所造成的風暴增水顯著,加上與天文潮高潮位重疊,風暴潮威脅相當大。最終,「樺加沙」為本澳帶來大範圍的嚴重水浸,內港一帶最高水浸高度達1.51 米,達紅色風暴潮警告級別。

澳門海關人員拯救受水浸威脅的市民到達安全地點。(新聞局圖片)

「樺加沙」殘餘環流影響莫輕視

氣象局提醒,雖然預料「樺加沙」將逐漸遠離本澳,持續以偏西方向移動,大致趨向廣東西岸,但預料其殘餘雲雨帶仍會為本澳帶來大驟雨及雷暴,市民需要注意暴雨風險。

此外,另一熱帶氣旋「博羅依」本週後期會進入南海,按現時預測大致趨向海南島以南海域,與本澳保持較遠距離,本局會密切留意其動態。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