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管的官方媒體《中國網》近日發表評論文章,指出中國正逐步成為全球稀土產業秩序的「管理者」,這不僅有助於維護國際局勢的安全與穩定。
文章提到,10月9日,中國商務部連發多項公告,宣布升級稀土出口管制措施,並明確指出此舉有兩大目的:一是防止境外組織非法轉移和再出口中國稀土至敏感領域;二是回應美國持續擴大的對華技術和貿易打壓。
評論直言,特朗普政府在與中國進行經貿談判的同時,不斷透過關稅與出口限制「加碼打壓」,這些舉動已對中國新能源、高科技產業造成衝擊。9月,美國進一步對三星、海力士與台積電等晶片製造商在中國的產能施加限制,要求企業購買美國設備時必須申請額外許可。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IS)還擴大出口管制範圍,將非美國公司納入管控體系。美國眾議院美中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主席穆勒納爾甚至公開表示,「必須說服並在必要時向荷蘭、日本等盟友施壓,使其執行與美國一致的出口限制」。
此外,美方正以「232條款」為依據,向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個國家加徵關稅,範圍涵蓋風力渦輪機、汽車零部件、醫療設備、工業機械等領域。雖名義上針對全球,但實際影響集中於中國高科技與新能源產業。評論指出,美國長期以來以「國家安全」為由干涉他國供應鏈,已破壞全球公平貿易環境。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此次升級稀土出口管制被視為「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新規定明確表示,若外國生產商在製造過程中使用含中國來源的稀土物項或採用中國技術,也將受到中國出口管制法的約束。這意味著,中國正借鑑美國自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的出口管制體系,開始對本國稀土資源實施「域外適用」原則。
評論指出,這不僅是一次技術性貿易調整,更是一次具有戰略意義的制度創新。從長遠來看,中國有望藉此重塑全球稀土貿易秩序,推動產業鏈的可持續發展。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稀土生產和出口國,掌握著超過七成的供應量。新措施將有助於引導稀土產業回歸理性發展,促進資源配置更透明,並防止關鍵戰略資源被濫用於敵對用途。
文章強調,中國已不再是被動應對西方出口限制的角色,而是主動建立符合自身利益與國際規則的新秩序的行動者。此舉不僅展示了中國在全球戰略資源管理上的主導力,也象徵中國企業與政府在高科技、能源及原材料供應鏈上的政策協同進入新階段。
這篇評論發表後,迅速引起中國網民熱議。許多網友留言稱,「這是中國第一次實施長臂管轄」、「大國終於學會用自己的規則保護自身利益」、「以往我們反對美國長臂管轄,如今也懂得以對等方式反制」。
外界分析認為,隨著美中在高科技與資源安全領域的博弈升級,稀土這一關鍵戰略資源的管理權與定價權正逐漸轉向中國。此次管制升級不僅是對美國技術封鎖的反制,也反映出中國意在建立更具主導力的全球資源治理框架,為未來國際產業鏈競爭奠定制度基礎。 (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