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總量指標不僅揭示宏觀經濟運行情況,也體現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撐力度。中國人民銀行在近日發布的《2025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指出,與以往偏重觀察銀行貸款不同,當前應更多關注「社會融資規模」與「貨幣供應量」等綜合性指標,因這些指標能更全面反映金融體系對實體部門的支持。
央行在專欄〈科學看待金融總量指標〉中表示,社會融資規模是實體經濟從金融體系獲得資金支持的總量,涵蓋銀行貸款、政府與企業債券、股票融資、委託貸款、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等渠道,能全面呈現金融對生產、投資與消費的支持情況。貨幣供應量則是流通於經濟體系的貨幣總量,分為M0、M1、M2等層級,主要由金融機構放貸與購債等活動所創造。
央行指出,隨著金融市場多元化發展,融資結構發生顯著變化。2025年前三季度,人民幣貸款增量在社會融資總量中的占比降至48.3%,較2024年同期下滑11.7個百分點;而包括政府債券、企業債與非金融企業股票融資在內的直接融資占比升至44.4%,較去年同期上升9.6個百分點,反映出融資方式逐步多元化。
技術密集型產業成新動能
報告指出,近兩年地方政府以專項債置換融資平台貸款、中小銀行改革化險與經濟結構調整等因素交織,使信貸增速階段性回落。自去年以來,地方政府發行了4萬億元特殊再融資債券,其中約六至七成用於償還銀行貸款;2024年金融機構貸款核銷約1.3萬億元,今年前九個月已超過1萬億元。房地產貸款下降,而輕資產產業對信貸依賴度低,難以彌補缺口。
內地媒體引述業內專家分析,當前房地產、基建與地方融資平台等傳統信貸依賴領域增勢放緩,技術密集型產業與服務業成為新動能,但因其輕資產特徵,整體貸款需求有限,使信貸增速中樞長期趨於下移。專家指出,「金融是實體經濟的鏡像」,隨著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品質發展,貨幣與信貸需求也將同步調整,單純追求金融總量高速增長難以持續,未來應重點盤活低效金融資源。
央行最後表示,目前人民幣貸款餘額已達270萬億元,社會融資規模存量437萬億元。隨著基數擴大,未來金融總量增速自然會下降,這與中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相符。社融與貨幣供應量增速若與名義經濟增長基本匹配,信貸略低屬合理現象,反映出中國金融供給側結構的持續優化與演進。 (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