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陸續公布2025年首三季主要經濟資料,整體經濟延續溫和擴張。據彙整數據顯示,九市首三季生產總值(GDP)合計達人民幣8.42萬億元,按年增長約3.47%。其中,深圳以5.5%的增速位居第一,肇慶、東莞與惠州緊隨其後,均跑贏全省增速4.1%。與此同時,廣州經濟狀況有所改善,但首三季經濟總量仍未追上重慶,暫未重返全國四大城市之列;佛山則錄得九市最慢增速,顯示區域內部發展仍然存在明顯分化。
在多地加快產業轉型的大背景下,深圳繼續鞏固灣區經濟龍頭地位。首三季深圳GDP達27,896.44億元,佔大灣區九市經濟總量三分之一,按年增速亦以5.5%領跑。金融服務、信息與軟件服務、商務租賃等現代服務業增長強勁,其中金融業增值按年上升14.5%,信息傳輸軟件與信息技術服務業增長9.7%,商務服務業增長5.6%。工業方面,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較上半年增幅擴大,高技術製造產量表現突出,民用無人機產量大增46.9%,工業機器人增38.2%,3D打印設備增33.6%,顯示深圳在高端製造與人工智能硬件領域仍具全國競爭力。
惠州工業增速九市最快
東莞與惠州的製造業升級亦持續推動經濟改善。東莞首三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年增4.4%,其中先進製造業及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分別上升6.8%及8.6%。集成電路、智能手表、伺服器及傳感器產量分別增長78.3%、39.7%、27.6%與24.5%,表明電子與智能設備製造正在成為動能來源。
惠州成為灣區九市中工業增速最快城市,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年增長8.5%,當中高技術製造業增幅達12.5%,先進製造業增長8.9%,生命健康製造產值增長約9%,顯示該市在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電子製造領域的產業布局正加速成形。
廣州新興產業支撐增長
廣州方面,隨着一系列刺激政策與新興產業布局效果逐步顯現,當地經濟已走出去年以來的相對低迷。首三季GDP按年增長4.1%,較上半年的3.8%略有改善。汽車製造業跌幅持續收窄,首三季按年下跌2.6%,跌幅較上半年收窄3.1個百分點;新能源車產量按年增20.6%,較上半年顯著回升。
更受關注的是廣州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航空航天產業的加速崛起。顯示器件製造及集成電路製造增加值分別增長19.4%及37.4%,航空航天器製造增加值增19.6%。液晶顯示模組、類比芯片、集成電路圓片及民用無人機產量按年分別上升1.3倍、20.5%、56.3%及35.2%,反映廣州正在將部分製造能力向高技術產業轉換。
不過,廣州首三季GDP總量約為2.33萬億元,仍落後重慶的2.45萬億元,暫未收復其作為全國四大城市的經濟地位。
佛山增速放緩至1.6%九市墊底
相較之下,佛山經濟增速持續疲弱,首三季GDP增幅僅1.6%,較上半年的2.3%再度收窄,為灣區九市之末。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按年僅增0.4%,顯示消費動能不足,而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與固定資產投資的變動未獲公開。佛山市統計局表示,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內部調整壓力,以及疫情、汛情及颱風等多重因素疊加,均對當地經濟造成影響。 (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