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晶片巨頭英偉達19日公布第三季財報,繼續交出亮眼成績單,雖然英偉達股價在盤後飆升,但翌日因市場對人工智能產業信心動搖而回落。為何業績炸裂市場並不捧場,或許要從幾個關鍵數字說起。
英偉達最新業績雖然亮眼,但其中的一些數字讓市場產生疑慮。 (網絡圖片)
英偉達執行長黃仁勳, 是AI最堅定支持者。(網絡圖片)
首先是應收帳款增加,Bokeh Capital Partners 執行長兼創辦人Kimberly Forrest 指出,英偉達應收帳款明顯攀升的情況,可能成為讓交易員卻步的關鍵因素。
最新財報顯示,英偉達第三季應收帳款從 230.65 億美元增至 333.91 億美元,有四家直接客戶的銷售額佔比超過總營收的 10%。客戶A佔22%,客戶B佔 15%,客戶C佔13%,客戶D佔11%。
Forrest 質疑,若產品真如外界所稱「供不應求」,市場自然會想知道:「既然東西賣得這麼快,為何貨款沒有及時入帳?」
其次,英偉達7月帳上存貨為149.62億美元,到了10月成長到 197.84 億美元,季增32.2%,被解讀為「庫存堆高」,也就是「貨賣不出去了」。
Miller Tabak 市場策略師Matt Maley也認為,上周四的市場氣氛受到一項根本性疑慮牽動,即AI是否能創造足夠的營收與利潤來支撐當前龐大的基礎建設投入。
他強調:「AI的獲利能力是否真如市場所預期,這才是所有投資人心中最關鍵的問題。」他亦補充,交易員擔心如今針對 AI 的投資在五年後是否依然具有利潤。「因此,投資人會認為『我得先獲利了結一些籌碼』。」
存貨的三層結構
不過,亦有分析師認為這種擔憂有點危言聳聽。首先是存貨,若把存貨拆成三個組成—原料、在製品、製成品,畫面就完全不同。原料存貨從 18.43 億美元跳到42.09億美元,季增1.28倍,在製品由 44.11 億美元升至87.35 億美元,季增98%,而製成品從87.08億美元降到68.40億美元,季減21.45%,也就是說,庫存的增加主要是在原料與在製品,真正做好的「製成品」反而明顯下降。這代表是「出貨加速」而非滯銷。
至於應收帳款增加,實際上是橫跨三個季度,不是單季暴增。再來,輝達營收持續成長,應收帳款變多是正常現象,且應收帳款佔比甚至比上一季更低,若要將股價下跌歸咎於應收帳,也不太合理。
《巴隆周刊》撰稿人Tae Kim 指出,英偉達再度端出強勁成績,股價劇烈波動反而不是最重要的焦點,事實上,財報隱含了兩項容易被忽略的正面訊號。
首先,是輝達的營收增速近兩年來首次重新加速,顯示當前的AI伺服器產品週期十分強勁,至少還會持續數季。
兩個被忽略的正面因素
這家晶片製造商仍有望從其史上最大產品周期受益,即採用72顆GPU的 NVL72 機櫃伺服器。這些系統剛開始大量出貨,很可能解釋了輝達營收加速的原因。 每台系統售價數百萬美元,內含72顆GPU 連結成一個伺服器機櫃,遠高於上一代的八顆GPU。客戶搶著採購 NVL72,是因為其AI運算能力大幅提升。
其次,輝達的網路設備營收年增162%。這對未來需求是一項關鍵訊號。一位 AI 雲端高層近期告訴Bernstein,輝達的網路設備通常會在資料中心建置前四到六個月被提前購買。
英偉達執行長黃仁勳表示,英偉達正受惠於三項同步發生的運算轉變,這些改變超越單一季度的成績。第一,是從CPU轉向GPU處理資料。第二,是 AI 系統取代傳統機器學習工作負載,用於內容推薦與廣告投放。最後,是最新一波代理式 AI 應用,包括新創Cursor的程式碼助手與Harvey的法律助手。
黃仁勳稱它們是「運算的下一個前沿」。 他表示:「在評估基礎設施投資時,請考量這三項根本性的變化。它們都會在未來數年推動基礎設施成長。」
Kim研判,晶片產業最終可能走向周期性擴產過度,但以目前AI需求強勁、輝達營收重新加速的情況來看,這類負面情境顯然尚未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