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晶片巨頭英偉達(Nvidia)公布最新一季業績與展望,持續展現驚人增長動能。公司預測截至明年1月的本季收入將達650億美元,高於市場預估的620億美元,反映AI加速器需求依然強勁,暫時平息市場對AI投資可能降溫的疑慮。受消息激勵,英偉達股價於19日盤後大漲逾5%。
根據英偉達公布的截至10月26日止上一季營運數據,季度收入按年大增62%至570億美元,創下歷史紀錄;每股盈餘1.30美元,同樣高於市場預期。主要增長動力來自公司核心的數據中心業務,該業務單季收入達512億美元,超越市場預估的493億美元。遊戲與電競相關 GPU 則錄得43億美元收入,略低於分析師預估的44億美元。
英偉達今年的成長速度同樣驚人。本季預測收入將比三年前同期高出近十倍,年度淨利有望超越對手英特爾與超微(AMD)全年的營收規模,顯示英偉達在AI時代的產業地位正急速拉開差距。
在市場對「AI是否泡沫化」的疑問升溫之際,英偉達執行長黃仁勳在最新聲明與公開場合接連反駁相關看法。他強調人工智能並非投機狂熱,而是運算模式發生根本轉變所帶動的理性需求。黃仁勳指出,全球運算需求呈加速成長,AI已全面滲透各行各業,並快速從概念走向大規模落地。
黃仁勳提三大趨勢
黃仁勳在美沙投資論壇進一步解釋,要理解AI需求是否合理,必須從運算的「第一原理」切入。他強調摩爾定律已進入極限,傳統CPU已無法承受當前龐大且快速增加的計算量,因此全球正在加速轉向以GPU為核心的加速運算架構。他指出,六年前全球前500大超級電腦有90%以CPU為主,如今GPU占比已升至90%,顯示算力結構出現歷史性轉折點。
黃仁勳並提出三個推動AI需求的主要趨勢:第一是大量資料處理需求激增。全球每年在處理姓名、地址、消費紀錄等原始資料上的運算量極為龐大,成本以千億美元計算,即使與AI無關,也已超過CPU可負荷的極限,各大企業因而加速投資GPU以擴建資料處理能力。
第二是生成式AI取代傳統推薦系統。支撐網路與商業服務超過15年的推薦演算法,正由生成式AI全面接管,推動企業建立大型GPU集群,用於資料處理、模型訓練與內容生成,算力需求因而明顯提升。第三是代理式AI(Agentic AI)快速興起。從 OpenAI、Anthropic、Gemini 到 X 的 Grok,新一代AI模型均建立在前述兩大算力需求之上,進一步推高訓練與推理的GPU需求。
黃仁勳認為,當整體運算模式從CPU轉向GPU,便能理解AI需求並非虛火,而是「完全合理且正在快速成形」的產業升級。他再次否定外界對AI泡沫的擔憂,強調市場正在看到AI開始創造實際收益,大型資料中心亦將持續投入新設備。
消息公布後,英偉達股價於19日盤後勁升5.13%,報196.08美元,延續盤中2.85%的漲勢。今年以來,股價已累計上漲約39%,帶動美股科技股同步走強。市場普遍認為,隨著人工智能從模型訓練走向更廣泛的商業應用,英偉達仍是AI投資周期的最大受惠者。 (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