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人才阻礙灣區融入

青年組織:政府應積極引入
19/04/2018
38905
收藏
分享
青年組織:政府應積極引入
青年組織:政府應積極引入

社會對「粵港澳大灣區」規劃進展愈發關注,但澳門青年對澳門如何融入大灣區並非十分清晰。有促進大灣區青年互動交流的青年組織表示,澳門青年正是「國家所需、澳門所長」所在,對大灣區的了解需要清晰時透徹,方能更快地融入大灣區格局;但同時指出本澳人口及人才不足,想要把握未來發展趨勢,特區政府應多撥資源,做好人才引入工作。 (文:洪偉順 攝:李國星)

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總會認為,本澳在大灣區融合過程中,人才不足是一阻礙。 (互聯網圖片)

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總會執行主席吳學明表示,澳門的旅遊、與葡語國家關係及文化交流三發展層面互相交疊,加上港珠澳大橋等基建,均旨在令到澳門變得更加開放,相信中央想將大灣區「9+2」城巿建設成一座超級大城巿,以後多條通道建設完畢後,港澳到內地珠三角城巿的時間將大為縮短,屆時珠三角居民的生活及工作範圍將大幅擴大,城巿間的界線將愈來愈模糊,人流流動更快更有效率,最終成為一個大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總會執行主席吳學明(左)及副主席李卉茵。 (李國星攝)

大灣區背後涉及政治及經濟戰略,澳門青年是大灣區的發展關鍵,吳學明認為,澳門青年一定要對大灣區的政策,最新的動向了解透徹,例如每個城巿的發展方向及定位等,這樣青年就可以配合自身發展而前行相應定位的城巿。吳學明認為,青年可以透過加入青年總會這類組織以更快地了解大灣區發展,或向政府發聲提供建議,更重要是可以從中擴闊社交網絡。他說:「從我所接觸的澳門人了解到,澳門社會相對比較安逸,不缺資源但缺人才,社會應多考慮如何吸引更多專才,不應害怕外來競爭。皆因為60萬多人口不足夠成為一個大灣區內的核心城巿,至少應要有過百萬人口才可以,社會發展才能百花齊放,並融入大灣區。」

澳門政府應引進更多人才

對於如何有效率地引入人才,吳學明指出,以深圳為例,為引進高技術人才,設立「孔雀計劃」多年,當中規定,海外博士級人才在深圳工作五年,可以向政府申請160萬;內地博士級人才同樣條件,可得54萬,副校長級人才可以300萬,目前是他所見最領先的內地城巿人才孵化計劃。「澳門資源豐富,又沒有立法機關拉布的情況,其實應多撥資源出來作人才及產業培訓,例如引入國內外頂尖的孵化器。」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總會副主席李卉茵則認為,這是對澳門融入大灣區的一種阻礙,「澳門批出很多資源予文化相關項目,但成功例子不多,而且多只是局限本地機構,但目前大灣區的發展趨勢講求融入創新,並非澳門能單靠一己之力達成的。她建議,澳門青年應把大灣區概念理解為─「並不是城巿間互相引入人才及項目,而是共用這些人才及項目」。

澳門企業需要大灣區的設立

另外,李卉茵亦表示,由於廣州出世,加上作為一個澳門人,又在珠海三角設立公司的關係,充分感受到如果單靠自已去開拓外地巿場,是一件很艱難的工作。「在內地設立公司,早期如果有類似青年總會的組織可以依靠,對本澳中小企來說不失為一個好平台,藉此可以多了解周邊城巿,或向相關決策機構反映意見等。例如初期到深圳設立公司時,以為賺大錢,但後來卻發現原來稅收佔比至少佔了一半收入,但又買不了社保,沒有足夠保障。如果事先有平台能多提供援助,打開市場將更事半功倍。」

冀助粵港澳青年增互動交流 青年總會:正籌備大灣區青年節

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總會去年9月8日成立至今,目前主席團成員有37人,目前正在籌備成立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總會澳門分部。總會宗旨是為港澳青年搭建平台隔入大灣區發展。執行主席吳學明表示:「國家主席習近年曾說過『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總會希望能幫助粵港澳青年增加在大灣區創業、就業、實習及交友等方面的互動。」吳學明指出,目前青年總會與廣東省團省委(共產主義青年團廣東省委員會)直接合作,同時亦與三地的政府官員作緊密交流,旨在未來統籌發起「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總會青年節」,當中「9+2」城巿都會派出代表團參加,並在文化藝術、創業、就業及體育競技四方面進行交流。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