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馬會」至今的兩岸經貿
27/11/2018
15719
收藏
分享
「習馬會」至今的兩岸經貿
「習馬會」至今的兩岸經貿

2015年在新加坡舉行「習馬會」至今已過三年。當時的「習馬會」可以說是代表兩岸關係達到最好的時刻,也是兩岸經貿關係最好的階段,但2016蔡英文上任後,兩岸關係急轉直下,至今種種跡象更凸顯兩岸經貿關係對於台灣的重要性。

首先,最明顯的差異就是大陸赴台觀光人數的變化。2007年,陳水扁任內最後一年,赴台大陸遊客總數只有30萬人次左右。2008年5月馬英九上任,到2015年時達到最高峰的418萬人次。

2016年5月,蔡英文就任,導致赴台陸客人數快速萎縮,預計今年赴台陸客人數只有250萬人次左右,使得台灣的國際觀光收入大幅減少,造成現在觀光產業一片蕭條。

其次,在農產品方面,在2010年6月兩岸簽署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及「早收清單」(雙方先列出開放對自己有利的關稅項目)之前,兩岸農產品貿易中,台灣每年大約有一億美元左右的赤字。後來大陸單方面給台灣18項農產品免稅,使得農產品對大陸出口快速成長,到了2015年時,台灣農產品已經享有近一億美元的順差。同樣的,2016年之後,大陸開始減少採購台灣農產品,使得台灣再度出現逆差。如果能透過兩岸農產品緊急採購機制,這些問題都可以獲得解決。

另外,最近美中貿易戰爭開打,美國對中國商品課重稅,影響內地對美出口,而內地對美出口中有相當比例是台商的出口,一定也受到嚴重影響。同時,這些台商產品有相當比例的原物科和半成品,是由台灣廠商提供的,也因此受到損害。但是,台灣當局不但沒有設法協助解決問題,反而因為親美的政治立場而做出一些對台商不利的決策。

比方說,當美國對大陸生產的鋼鋁產品課徵25%關稅時,政府也要求廠商減少對大陸鋼鋁產品的採購; 當美國政府禁止企業與大陸中興通訊有業務往來時,政府就立即要求企業與中興通訊進行貿易時必須先得到政府同意。然而,內地市場佔台灣出口的40%,而美國佔台灣出口11%,台灣當局卻如此的追隨美國政策,真的對有利台灣嗎?

總括來說,兩岸經貿對於台灣經濟發展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台灣當局為了政治目的,完全忽視兩岸經貿的重要性, 剛出爐的選舉結果就恰恰證明台灣當局沒有正視過民生。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