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務局聯同各相關部門昨(15)日下午舉行2021年道路工程計劃新聞發布會。道路工程協調小組指,至今已接獲363宗由政府部門及公共事業機構提出的2021年道路工程施工計劃,較今年增加21%。
本澳疫情防控相對穩定,下一步工作是復蘇經濟,吸引更多旅客來澳可以盤活工商業,增加就業機會,現時外圍疫情仍然綜錯,澳門可利用目前本身優勢,推展「+旅遊」 ,吸引更多高端旅客,帶動博彩旅遊業,振興經濟,加速復蘇步伐。 本澳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已進入常態化,最近多項大型活動疫下成功舉行,包括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澳門國際馬拉松、國際基礎設施投資與建設高峰論壇、澳門國際貿易投資展覽會、粵澳名優商品展等,每項活動參與人數皆以千計,甚至萬計,主辦單位根據衛生當局防疫指引,縝密安排防疫措施,所有體運及會展活動皆成功舉辦,在舉辦活動疫情防控已積累相當經驗,有足夠能力與經驗舉辦「+旅遊」活動,吸引旅客,振興經濟。 「體育+旅遊」早已是旅遊產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內地已發展多年,不少人跨省越市參與體育運動,或參觀球賽順道旅遊觀光,已日漸成為城市人新風尚。近年 「體育+旅遊」理念興起,港澳及內地人士,尤其年輕一代,經常到外地參與體育運動或觀看比賽,不少城市藉舉辦賽事契機,一方面展示城市魅力,一方面吸引遊客,通過重大賽事,同樣可以推介本地旅遊產品,澳門可以根據所得經驗,舉辦更多 「體育+旅遊」 活動,吸引遊客。 本澳會展業得到國際認可,過去承辦過不少數千人甚至過萬人大型會展活動,去年本澳會展活動入場觀眾人數超過200萬人次。會展與旅遊其實關係密切,「會展+旅遊」 可藉各種會議展覽與博覽會、大型文化體育盛事、各種各樣節事節慶活動等形式,利用旅遊業的吃、住、行、遊、購、娛等要素有機給合,吸引參展商、專業人士及與會人員在參展、參觀、參會、交流、交易、交往之餘,進行觀光旅遊活動。據調查數據,這類遊客消費力亦較強,比一般旅客多兩倍。 本澳每年文化盛事連連,光影節、拉丁幻彩大遊行、城市藝穗節、國際青年舞蹈節、澳門國際音樂節、藝文薈澳等,都能吸引不少旅客。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是極具發展潛力產業,可以在融合發展中達到互促共贏,融合發展更可產生疊加效應。本澳與內地通關已無阻隔,過去不少體育文娛大型活動都吸引不少內地旅客參與,在內地旅行團仍未准恢復出境時,「+旅遊」 項目,具有一定吸引力。
本澳現時樓齡達30年以上的低層樓宇約有3,000多棟,部分舊樓的公共電力裝置缺乏維修保養,帶來安全隱患及火災風險。
近日汽車業界關注本澳新車輛註冊制度,交通事務局昨(15)日表示,曾於今年10 月及11 月與車輛進口和銷售業界進行交流諮詢,日前在交通諮詢委員會討論後,計劃進一步理順試驗車牌(俗稱「EX 牌」)日常機制,以加強對新車註冊的監管工作。
中國銀行澳門分行連同珠海市社會保險基金管理中心、中國銀行珠海分行和中國銀行橫琴分行,於中國銀行拱北支行共同舉行澳門居民珠海社保「跨境辦、一站辦」業務簽約暨「掌上辦」上線啟動儀式。
離島區社區服務諮詢委員會因應近年離島區不時發生跌窗事故,去年成立「關注跌窗專題小組」,向政府提出應對方案,逐步解決跌窗問題,短期方案建議加裝窗戶防跌鏈,長遠而言,冀推動政府立法強制驗窗。
立法會第二常設委員會昨(15)日繼續細則性審議《樓宇及場地防火安全的法律制度》法案,保安司司長黃少澤等政府代表出席會議。
受到一股強烈冬季季候風影響,本澳氣溫持續走低,氣象局表示,昨(14)日早上7時大潭山氣象站錄得入冬以來最低溫攝氏10.7度,而今日最低溫約為攝氏11度。
內地與澳門科技合作委員會在珠海召開第14次會議,國家科技部副部長黃衛表示,未來要推動內地與澳門在科技創新領域的深度合作,大力支持澳門發展科技產業,發揮科技對產業的帶動作用,通過科技手段來提升產業、發展產業、壯大產業。 會議上周由四(10日)在珠海召開。國家科技部副部長黃衛、澳門經濟財政司司長李偉農、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行政委員會主席陳允熙、澳門經濟局局長戴建業,珠海市委副書記、市長姚奕生,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交流司司長吳煒,廣東省科技廳廳長龔國平出席會議。 利用澳葡優勢 打造對接平台 黃衛致辭表示,在過去一年,內地與澳門在推動澳門融入國家發展戰略、科研平台項目建設合作、人才交流培訓、創新創業等方面取得了實實在在成果。 他稱未來要進一步支持澳門打造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點,充分發掘和利用澳門與葡語系國家密切聯繫的優勢,積極打造對接平台;進一步加強人文交流,推動更多澳門年輕人投身科技創新產業。 加強粵澳交流 致力科技創新 李偉農表示,推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需要兩地在人才、技術、資源、成果等方面深入交流,希望進一步完善和加強內地與澳門的溝通協調機制,探索在兩地之間成果轉化以及產學研合作、支持澳門推動科技成果評估、探討兩地合作引導社會資金投資澳門優質科創企業的可能性、推動澳門科研機構儀器設備免徵關稅進入粵港澳大灣區等四個方面加強合作,並不斷拓展兩地科技交流合作的廣度和深度,為國家、為澳門的科技創新作出更大的貢獻。 創設科研平台 引進科技人才 姚奕生在致辭中表示,珠海地處「一國兩制」交匯地,在內地與澳門的發展聯繫中擔負著重要使命。未來,珠海以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為牽引,加強與港澳創新資源協同配合,用最好的資源建設科研平台、最優的政策引進科技人才、最好的服務促進澳門發展,努力在科技創新上有新突破、新作為,奮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支點。 為促進內地與澳門的共同繁榮和發展,加強兩地在科技及其產業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中國科學技術部與澳門特區於2005年10月6日簽署《內地與澳門關於成立科技合作委員會的協議》。委員會中內地委員由科技部、港澳辦、澳門中聯辦、中科院、中國科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廣東省科技廳、珠海市科技局等單位代表組成;澳門委員由科學技術發展基金、科技委員會、教育暨青年局、衛生局、郵電局、環境保護局、海事及水務局、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澳門理工學院、生產力暨科技轉移中心等單位代表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