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限塑」第一步

《限制提供塑膠袋》法律將於下周一(18日)生效,法律訂定在零售行為中限制提供塑膠袋,須就提供每個膠袋收取一元,違反規定商戶每個膠袋罰款1,000元,法律旨在減少塑膠袋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實施膠袋收費標誌政府終於走出「以法限塑」第一步。然而,澳門塑膠製品廢料數量驚人,政府如今踏出的只是一小步,對減塑微不足道,要徹底消除塑膠對環境以致對地球的破壞,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澳門除了有65萬常住人口, 每年還有超過3,000萬旅客,產生的塑膠廢物數量驚人,根據環境保護局早前發布的《澳門環境狀況報告 2018 》,澳門十年城市固體廢物量共有52萬2,548公噸,當中22.5%約12萬公噸為塑膠廢料,可見廢塑問題嚴重。 塑膠產品自發明以來,特別是一次性使用的塑膠製品,憑藉其方便及低成本,迅速「佔領」了人類社會,同時亦帶來生態污染。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現時要人們放棄使用一次性的膠樽、膠杯、膠飲管、膠袋、餐具等,殊不容易;目前網購及快遞行業、外賣行業、餐飲業普遍使用一次性塑膠製品,尤其一些飲品外賣店,利用塑膠杯透明特性,製作出漸變色的塑杯及膠管作招徠,但這些塑膠製品用後大都會被扔掉。出於耐熱抗高溫的需要,塑管和塑杯主要是由聚丙烯材料製成,化學穩定性很好,極難自然降解。這些塑杯塑吸管,消耗量驚人,危害不容小覷,使用可能最多半小時,降解可能要500年,大大增加環境負擔。 政府減塑工作任重道遠,立法限制提供膠袋只是減塑一小步,關注環保人士認為政府應立法管制塑膠進口,對塑膠吸管、塑膠餐具及其他一次性使用的塑膠產品,推動及落實「源頭減廢」。近年很多國家加大力度限制使用塑膠製品。去年7月西雅圖成為美國首個禁用塑膠吸管大城市,違反規定罰款250美元。去年10月歐盟通過禁塑令,從2021年起在歐盟所有成員國禁止生產和銷售一次性塑膠餐具、吸管等,改由紙、秸稈或可重複使用的硬塑膠替代。 減少一次性塑膠製品的生產和消費,不能只靠商家和消費者自覺,也要通過政策引導,政府有必要完善「限塑令」的規定,將飲品塑膠杯、塑膠吸管等一次性塑膠製品納入限制範圍,,引導企業和消費者減少一次性塑膠製品的生產和消費,源頭減塑才能取得更大成效。

13/11/2019
27771

涉開假M7表格及偽造就醫紀錄

三間中西藥房九人被捕

司警偵破一宗藥房向賭場員工開出假M7表格和醫療收據,詐騙醫療保險的案件,更在案件調查期間又揭發有中藥房在沒有駐診醫生情況下,接受醫療券購物,詐騙公帑16萬元的案外案,三間中西藥房涉案,合共九人被捕。 去年(2018年)5月中,本澳一家保險公司向衛生局舉報,懷疑有診所聯同某集團賭場員工開出偽造的M7表格和醫療收據,詐騙醫療保險,經衛生局向檢察院檢舉後,案件交由司警跟進調查。 司警根據資料調查,對涉案的40名賭場員工錄取口供,得知有關員工會到某中藥房購買藥材和商品,之後有關中藥房協助開出M7表格和收據,讓員工申請保險賠償。隨後,司警到員工所指出的藥房進行搜查,分別在黑沙環和下環街的兩間藥房搜出已預先填妥的M7表格,其中黑沙環的中藥房搜出了57張有醫師簽名的M7 表格,涉及金額逾10,000 元。 另外,司警亦在調查過程中,揭發十月初五街有一間中藥房在沒有駐診醫生情況下,接受醫療券購物,透過中介人尋找街坊診所,由醫師偽造就診記錄,涉及的醫療券公帑合共16 萬元。 案件中共有九人被捕,年齡由30至81歲,包括三間藥房的七名負責人、職員和醫師,其餘兩人懷疑從中協助及介紹他人使用醫療券購物,司警落案控以「巨額詐騙罪」和「偽造」文件罪,已移送檢察院偵辦。司警又相信尚有至少一人在逃,將會繼續追查。

13/11/2019
21515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