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年「青年創業創新培育計劃」昨(11)日上午舉行結業禮,為完成初階及進階課程的學員頒發結業證書。本年度課程超過200人報名參與,共有129人完成課程。合辦機構教青局副局長龔志明及經濟局副局長劉偉明昨日有出席活動為畢業學員頒發證書。 計劃籌委會副主任李藹倫致辭表示,「青年創業創新培育計劃」今年度報名人次創新高,祝願畢業學員能將課程所獲學以致用。她指,今年度培訓課程加強了澳門作為中國與葡語系國家間橋樑的相關資訊,有助配合澳門及社會發展趨勢。 學員指課程讓創業更具目標有學員在畢業禮上致辭,表示課程所學令其一改以往營商思維,創業路上更具目標。亦有學員表示,本地創業成本較高,風險較大,希望政府可投放更多資源幫助年輕人發展事業,同時亦認為創業者可將眼光放往大陸,有更大發展空間。
為推動「數碼校園」發展,澳門電訊多年來積極主動配合澳門教育界,將嶄新的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模式,打造一站式的教與學應用平台,期望藉此助力本澳教育界提升教學質素及學生學習成效。較早前,澳門電訊與創新中學共同為該校師生部署「數碼教室」應用平台,致力提供更便捷優質智慧化教與學應用場景。 澳門電訊與創新中學宣布將於下月份新學年開始,正式推出「數碼教室」應用平台。澳門電訊商務副總裁湛寶儀表示,「數碼校園」是一項持續且長遠的發展計劃,早於2012年澳門電訊已著力發展「教育雲」項目,並積極與本澳教育界保持緊密的交流和合作,持續優化和提升「數碼校園」的體驗和內涵。作為「數碼校園」的重要組成部分,「數碼教室」是一個教學資源滙聚的應用平台,除可提供電子學習資源的教材內容,學生所使用的學習材料外,更設有其他互動式學習資源,教師亦能透過該平台的數據分析工具,更好地掌握學生知識吸收情況,相信有助進一步提升教與學的雙向成效。 創新中學崔寶峰校長表示,創新中學貫徹以「學生為本」的原則,致力為本澳培育優秀的人才,同時積極推行「新六藝」發展,包括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公民素養、合作交流能力、自我發展素養,以及信息素養。
白鴿巢前地一間美式快餐店發生食客打鬥事件,一對父子在快餐店內用餐期間,一對年長男女擬在鄰桌用餐,其中老婦撿起被遺留在櫈上垃圾,疑誤以為鄰桌父子用餐完畢,便將垃圾放入父子餐盤內,雙方因此起爭吵最後發生打鬥,共有三人受傷,傷者分別被送往兩醫院治理,治安警已接手調查案件。
今年第一個八號風球「韋帕」此前吹襲澳門,巿政署食品安全廳於風後隨即派出稽查人員於本澳食肆、食品零售經營及生產場所巡查,了解及指導清運報廢食品處理工作,大部分商戶按食安指引進行清理工作,有效避免對環境衛生造成污染,體現食品業界、巿民、政府三方齊盡責,合力保障本澳食品安全的理念。事實上,巿政署食品安全廳過去一直重視颱風或突發情況下的食品安全宣傳教育工作,近月,先後走訪近二百家低窪地區食肆及零售商戶;並鼓勵社團、教育機構等預約參加「防災教育——食水及食品安全」講座,持續深入學校、社區教育食品業界及巿民切實掌握食安應對措施及要點。
澳門都市更新股份有限公司昨(11)日表示,根據行政長官批示,符合條件申請購買置換房的原「海一居」預約買受人須於本周五(16 日)或之前遞交申請。都更公司提醒未提交申請的預約買受人把握時間並須於期限內辦理,否則將喪失購買置換房的資格。 周五截止置換房申請有關接受購買置換房申請的工作正有序進行。截至本月9 日,尚未提出申請的合資格單位有265 個。按法例規定,購買置換房申請的截止日期為周五(16 日),有意申請的預約買受人須於期限內,親臨位於黑沙環新街的政府綜合服務大樓地下B 區專門櫃台遞交申請,大樓辦公時間為早上9 時至下午6 時,中午不休息。 截至本月9 日,都更公司共收到1,887 份申請。同時,都更公司提醒已遞交申請但須補交文件的預約買受人亦須於限期內交齊文件,否則將影響購買置換房的資格。而申請期屆滿後的30日內,都更公司將書面回覆申請人。 有關申請購買置換房之查詢,可瀏覽專題網頁www.csraem.gov.mo/mru/, 致電查詢專線8296 9055,亦可親臨設於政府綜合服務大樓的查詢櫃位。
今年6月教育暨青年局公布,從2018/2019學年截至今年2月為止,駐校學生輔導員上報了112宗校園欺凌個案,主要是肢體欺凌,其次是語言、關係欺凌。雖然相關數據未見校園欺凌有上升趨勢,但此類事件性質惡劣,對受害者的影響可能是一生,一宗都嫌多,更遑論112 宗。 有學者表示,現時學校的制度根本無力制止欺凌事件發生,反而阻礙教師介入處理,助長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
暑假尚有三個星期便結束,莘莘學子快將重返校園,如何防止校園欺凌事件發生備受關注。有教育界人士指出,家校輔導關係疏離,家庭、學校、社工及現時政策各方面的不成熟,不易解決校園欺凌,孩子在學校被欺凌,家長往往是最後一個知情;但校園欺凌並非無法解決,家校間需要有長久而穩定的溝通關係,可參考其他地方做法,在學校成立家校事務委員會,讓校政上能有家長的聲音,讓校政更全面配合學生的各種需要。
就校園欺凌問題,聖公會學校輔導服務主任朱乃彤及洪婉婷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欺凌問題多由開玩笑而起,其後才慢慢引申成更嚴重的欺凌事件。 朱乃彤稱,校園欺凌的成因是學校有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在不同的相處過程中或會出現不理解的情況;她又指不少被欺凌同學往往本身都有一些社交問題,不善於言辭表達,欺凌別人的同學初時未必是直接欺凌,只是一些開玩笑或「改花名」等,而被欺凌同學亦未能意識到要求助,或是未能告知對方自己不喜歡被改花名等,才慢慢便會引申成較嚴重的欺凌事件。 朱乃彤稱,當發現校園欺凌個案時,第一步是先與相關學生進行對話了解狀況,繼而再向其身邊系統,如同學、朋友等作進一步了解;同時亦需要與老師溝通,再從中作出協調,從而向學生提供正確教育,當需要時亦會聯絡家長,與家長共同協助,為欺凌或被欺凌者提供支援;而更嚴重或會為他們提供一些補救性跟進工作,甚至會尋求社區不同的資源去跟進個案。 洪婉婷指出,大部分家長都非常疼愛自己小朋友,但家長很喜歡問「點解」,往住因太快問「點解」,以致令被欺凌的同學質疑家長是否真的關心自己,從而不想去與家長溝通和接觸。因此當輔導人員與家長合作時,會先提醒他們勿先急著問「點解」,而是先聽取小朋友如何看待事件,了解他們的感受、情緒等。 朱乃彤補充,欺凌者或被欺凌者都會害怕被家長知情而受責怪或懲罰,並且很多時候他們都會認為家長不會聆聽他們的心聲,害怕自己沒有解釋的權利及時間,其實學生很期望自己的情況能被人理解,所以她認為家長應多一點耐性,並呼籲如在社會上或校內見到任何認為已經是過了火的玩笑,以及一些已傷害了別人的行為,每個人都有責任伸出援手。
曾在特殊學校任教的陳宇威,坦言全校雖然只有20多個學生,不是「曳仔」就是情緒有問題,因此欺凌情況嚴重程度不難想象。他表示,在任教四年多期間,遇過最經典的個案是班上一名患有情緒問題,因為溝通能力較差,所以被班上較惡同學欺負。有一次,他被班上男同學要脅,對班上一個女同學說「我要揸爆你個波」,如果不說就會被「招呼」。最終該名男同學只好屈服,無奈該名女同學亦非「善男信女」,對該名男同學施以暴力。 陳宇威認為,雖然是次案件最後有妥善處理,但並無改善該名男同學之後被欺凌的情況,他能做的只是明確要求禁止類似事件再次發生。事件令作為教師的陳宇威認清自己無足夠專業知識處理欺凌事件,該名男同學最終亦無法與班上其他同學和平相處。 要令被欺凌學生有良好的校園生活,陳宇威坦言不是一朝一夕,以今次個案為例,要幫助學生建立良好溝通能力並非易事,若教師無相關的知識,難以勝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