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人計劃」次階段展開

「 千人匯」匯員大會明日舉行

特區政府為培養和發掘澳門的優秀青少年,為推動澳門的發展儲備人才而推行的「千人計劃」第二階段開展,主辦單位將明(30)日下午假綜藝館舉辦「慶祝澳門回歸20周年─『千人匯』匯員大會」活動,邀請2016至2018年參與「千人計劃」的學員及輔導老師參加,共同回顧過往三年「千人計劃」及「千人匯」的工作以及展望未來的發展計劃。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重申要加強粵港澳青少年交流,支持「粵港澳青年文化之旅」和澳門「千人計劃」。「千人計劃」是特區政府推出的青年人才培養重要項目,目的是培養和發掘澳門的優秀青少年,為推動澳門的發展儲備人才。特區政府於2016年推出澳門「千人計劃」,第一階段於去年圓滿完成,吸引超過3,300名本澳青少年參加,成效顯著,2019年澳門「千人計劃」各項準備工作已陸續啟動及開展,主辦單位亦於早前舉辦講解會,為今年參與計劃的九所中學及13個青年社團的項目負責人及輔導老師講解活動流程指引及注意事項。 首階段「千人計劃」邀請超過60所學校及社團參與,廣泛覆蓋全澳各中學及青年社團,分別赴內地16個省、市進行學習交流。 此外,為豐富交流特色,主辦單位更推動中學寄宿當地學生家庭、組織三個公務員團及一個國防教育體驗參訪團等舉措。 「千人計劃」將突破交流約束第二階段繼續獲教育部、全國青聯的大力支持,並攜手尋求進一步的突破:中學組行程將增加參訪內地「雙一流」的重點高校;推出締結姐妹學校計劃,鼓勵澳門中學與內地學校締結成為姐妹學校,突破一次性交流約束。公開組則以「一團一策、精準策劃」為要求,由內地相關省市青聯為每個交流團度身訂造出團計劃,並在行程中加入培訓課程,加深澳門青少年對國家政治制度及社會發展等方面的了解,進一步深化活動成效,讓澳門青少年開闊視野。 「千人計劃」是特區政府培養青少年工作的一項積極部署,得到國家教育部、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全國青聯)以及社會上眾多學校與社團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透過組織本澳青少年赴內地交流,增強青少年的國家意識和愛國精神,持續關注參與者的成長發展,進一步發掘和培養來自不同背景的優秀青少年人才,推動青少年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29/03/2019
27613

陳海帆率團赴廣州考察

確保供澳鮮活食品安全

為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確保供澳食品的安全及穩定性,拓展供澳鮮活食品貨源,提升供澳鮮活食品的品質,行政法務司司長陳海帆前(27)日率團前往廣州考察,進一步推動粵澳在食品安全方面的合作,保障灣區居民福祉,提升灣區居民的生活素質。 考察團在穗期間,分別與廣州市委書記張碩輔及廣州市農業農村局局長袁桂揚進行會談。陳海帆指出,廣州和澳門均為大灣區的核心城市,人文、地緣相近,一直以來在各個領域都有良好的合作。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是澳門的其中一個定位,澳門亦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創意城市美食之都」,粵澳雙方共同打造大灣區優質、安全農產品的平台,可以豐富供澳鮮活食品貨源,提升鮮活食品品質及安全,讓灣區居民共享發展成果。 考察團成員包括市政署市政管理委員會主席戴祖義、副主席李偉農,行政法務司司長辦公室顧問簡佩敏,市政署委員吳秀虹等。考察團隨後前往廣州市南沙區,考察了大型供港澳蔬菜基地及鹹淡水特色養魚類養殖基地,了解高品質蔬菜的種植、加工、包裝、配送等工序的管理情況,以及現代化養殖技術對水質調控、苗種選購、飼料投餵、病害防控等生產、銷售環節建立的智能安全監控系統。

29/03/2019
13109

路既拾遺再勒索「茶錢」

貪心的士司機一念惹禍

警方再揭發無良的士司機惡行!一名貪心「的士佬」前晚在其車廂內拾獲一名外籍乘客的手機後,竟勒索對方1,500元「茶錢」才肯物歸原主。被「勒索」乘客心有不甘報警求助,正當涉事的士司機與乘客「一手收錢一手交貨」時,當場被埋伏警員拘捕。 被捕男性的士司機姓黃,50多歲,本澳居民,他涉嫌觸犯勒索罪,已被移交檢察院處理。案中被勒索的男事主為一名紐西蘭男外僱,年約30多歲。 事發前晚9時許,事主在氹仔體育館大馬路乘坐黃男駕駛之的士,目的地為澳門半島黑沙環中街,落車不久始發現其價值10,000多元的手機遺留車上,於是立即用另一部手機多次致電「失落」的手機,手機雖然接通,但一直無人接聽。 事主其後聯絡的士總台,告知相關事件,並留下聯絡電話,大約15分鐘後再致電遺留的手機,惟手機已被關機,事主心知不妙,再等20分鐘仍無下文,決定報警。 治安警調查期間,事主突然收到一人來電,指只要花費1,500元「茶錢」,就可換回其手機。 事主按警員指示,並相約對方在黑沙環中街交收,至昨日凌晨零時許,黃男抵達,收取事主1,500元及交還手機之際,早在現場附近埋伏的治安警,即時衝前將黃男拘捕,黃男至此不得不承認勒索事主一

29/03/2019
15533

加強「馬路如虎口」意識刻不容緩

踏入2019 年來, 本澳連續發生數宗奪命交通意外,當中更有肇事內地司機涉嫌過職工作,令社會對於交通安全、尤其是外地人士在本澳駕駛的安全問題討論日增。政府當局就修訂道路交通法進行的公開諮詢今日(29日)截止,其主要方向包括加強打擊影響交通安全行為,例如毒駕、醉駕和超速駕駛等,以及探討引入扣分制的可行性。然而有意見指出,當局固然應在行政執法及道路設施方面作出改善,但同時亦不能忽視培養駕駛者及行人的交通意識,後者或更能「標本兼治」。 根據統計暨普查局資料,本澳2018 年全年共錄得13,764 宗交通意外,死傷者共4,390 名,其中有10人死亡。按照此數據計算,小小的澳門去年平均每日都會發生大約38宗交通意外。相比之下,根據香港警務處網頁資料,香港2018 年交通意外總數為15,935 宗,死亡人數為135 人。 而根據深圳交警公佈的資料顯示,2018 年1月1日至12月21日,深圳全市共發生道路交通事故1,683 起、造成277 人死亡。 如果單看重傷或死亡數字,澳門比這兩個城市少得多,但即使因為統計方法不同而拋開深圳不談,澳門總體交通事故數字已經逼近了面積、人口、車輛數量都多得多的香港。當然,這種比較或許不夠科學準確,但從感官上看,值得澳門人深思: 為何小城交通意外無日無之? 縱觀內地遊客來澳遊覽後的感想,有不少人都會表示「澳門司機好有禮貌」; 另一方面,不少澳門人一談到內地司機,就不免認為他們「不守規矩亂咁嚟」,而這種簡單的刻板印象並不能反映事實全部。誠然,以往內地交通狀況令人不敢恭維,但隨著政府當局嚴厲執法、安裝各種監控設備、大力宣傳教育,起碼在大城市內交通狀況已經顯著改善。 反觀澳門, 由於道路狹窄、人多車多, 加上多數路段並沒有裝設監控設備,導致一些基本的道路交通規則,在澳門仿佛是可以隨意違反的戲言: 行駛時越過白色實線、從左邊超車、變線不打燈、甚至違規掉頭等。可能這一部分駕駛者覺得「貪方便」、「一次半次無所謂」,但正是一次次的僥倖心理,最終可能導致難以承擔的結果。 藉住本次修法,政府除了完善處罰機制,更應在宣傳教育以及駕駛學習的源頭下功夫,希望杜絕馬路上的輕率和疏忽, 讓民眾樹立「馬路如虎口」的危機意識,事關生命安全、再嚴謹亦不為過。

29/03/2019
25222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