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局局長文綺華昨日表示,當局正研究拓展本澳的夜間旅遊服務,構思除現有的「光影節」活動,擬於本澳各區舉行其他夜間活動,既鼓勵旅客參觀本澳其他社區,亦可分流旅客出行時間。當局希望可於明年第一季公布相關研究數據。 澳廣視時事節目「澳門論壇」昨日探討本澳未來旅遊業的規劃發展,出席嘉賓計有旅遊局局長文綺華、澳門旅遊業議會會長胡景光、中南區工商聯會會長李卓君、中山大學旅遊學院教授黃業堅等。 胡景光首先指現有的海上遊產品較少,只有點對點服務和日間服務,對分流旅客和吸引旅客的作用不大,建議當局除了增加海上遊上落客點,亦可發展夜間旅遊服務吸引旅客。 李卓君認同發展夜間服務的可行性,建議當局研究如何發掘本澳各區特色,例如打造成特色美食區,以發展夜間旅遊服務。他亦鼓勵當局在海上遊方面,與珠海等鄰近地區的旅遊業形成聯動發展,吸引更多旅客。 文綺華則表示,今年1至9月旅客增幅維持約8%,預計今年訪澳旅客總數達到3,500萬人次。隨著過夜旅客由前年起上升了逾五成,當局未來會繼續設法吸引旅客延長留澳時間;亦會因應港珠澳大橋開通,未來著力吸引更多觀光旅客或商務旅客使用港珠澳大橋。 談到旅客承載力及分流問題,文綺華相信,隨著新的基建項目或產品推出,將提高本澳的承載力;至於要如何分流到訪大三巴的龐大旅客區,她認為未來還要繼續致力發展大三巴周邊區域,又提到即將舉辦「光影節」活動將會延伸至爛鬼樓及康公廟前地,希望旅客擴散到其地區域。
如何令封閉、色彩單調的地下停車場,變成有「暖意」、活潑可喜的地下車庫?信託集團昨日舉行「街頭藝術走進停車場計劃之十二生肖」開幕式,邀請澳門原創村策劃,與本地三位藝術家BT、MCZ及VIT的參與創作,以及本地資深設計師熊國柱美術指導協助下,在世紀豪庭公共停車場以十二生肖為題,透過塗鴉的創作手法,呈現出一個具有文創元素特色的停車場。 信託集團總經理鄭建東致辭時表示,本澳藝術創作應該要被更加多人去關注,對於那些對街頭藝術感興趣的人來說,可以通過互相分享畫作去交流。然而對街頭藝術興趣不大的人來說,這些畫作可以當是一個藝術創作的簡介,從而令這個城市的居民重新思考塗鴉藝術的定義。 信託集團首次進行的跨領域藝術合作計劃,得到16間地產及物業投資公司贊助支持。主辦方冀利用停車場作為創作場地,使藝術能夠更加貼近生活。並為澳門的藝術人才提供更多舞台,讓他們盡情發揮,自由地展示自己的才華。
為慶祝今年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舉行至第65屆,邁向新的里程碑,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組織委員會主辦之中國銀行系列慈善活動「慶祝第65屆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東望洋跑道歡樂跑」,於昨日早上6時30分舉行,最終男、女子冠軍分別由賽跑界「長勝軍」的邱均源和許朗奪得。 歡樂跑全程約6.2公里,賽事起點及終點均設在澳門格蘭披治賽車大樓對出的大賽車起步位置,參加者須於1小時15分鐘內環繞東望洋跑道一圈。參加者於賽事中可親身體驗在東望洋跑道內奔馳及衝刺的新鮮感。 體育局局長及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組織委員會協調員潘永權稱,為慶祝大賽車65周年如此有紀念性的日子,所以特別首次舉辦東望洋跑道歡樂跑的賽事,藉此機會和市民一同慶祝,市民的反應亦相當熱烈和正面,未來會再考慮在特別的日子再舉辦同類賽事。 賽事起步儀式由社會文化司司長及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組織委員會主席譚俊榮、體育局局長及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組織委員會協調員潘永權、中國銀行澳門分行行長李光主持。 鐘聲一響,跑手伴隨賽車響聲出發,氣氛十足。賽事男子組方面鬥得十分緊湊,邱均源以20分05秒成功奪冠,葉聖陶以20分53秒奪亞,陳頌業就以四秒之差取得第三名。 女子組許朗23分09秒最先衝刺封后, 第二、三名分別由吳楊楊、王珊珊奪得。男子組冠軍邱均源賽後表示,非常開心能夠在世界矚目賽車賽事的跑道中享受長跑的樂趣,認為機會十分難得。
行政長官崔世安率領澳門特區代表團在北京參加香港澳門各界慶祝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活動,昨(11)日上午連同澳門特區代表團,出席「攜手並進四十載 融入大局譜新篇——香港澳門參與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座談會」。行政長官在會上表示,國家改革開放40年以來,綜合國力顯著提升,澳門與內地的經貿關係發展更是前所未有,澳門將繼續發展自身所長,為國家改革開放再出發,繼續貢獻力量。
行政長官崔世安將於本周四(15日)發表《2019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行政長官表示,政府施政核心理念始終圍繞「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政府會持續推進和完善廣大居民所關心的五大民生長效機制,惠民措施亦會持續實施。 政府早前已就制定《施政報告》收集了社會各界和廣大居民意見和建議。行政長官稱,很高興收到很多居民提供的意見,經整理分析後,政府看到居民比較集中關注民生領域的措施,包括住房、交通、醫療和教育等,這些都是關乎民生的長效機制。 行政長官前(10)日出發上京,在機場接受記者訪問時指出,政府的施政方針始終圍繞「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核心理念,在明年度的《施政報告》中,有關惠民的措施、五大民生長效機制將會持續,並繼續推進《澳門特別行政區五年發展規劃(2016-2020年) 》所訂定的目標;對於國家給予澳門機會參與和助力「一帶一路」建設和共建粵港澳大灣區,特區政府會積極根據規劃投入工作。 就近日社會對於修改《勞動關係法》法案中建議引入選定部分強制性假日機制的意見,崔世安表示,特區政府相關部門已就此作出說明,「建議引入相關機制目的是要兼顧來自不同民族或文化背景的僱員可與僱主透過溝通和協商,選擇將部分強制性假日改於公眾假日休假」。他指有兩點需要強調,一是修法並沒有改動現行《勞動關係法》的本質,包括對保障僱員的本質亦不會變,二是政府非常樂意繼續就修法聽取社會各界意見。(資料圖片
文化局就全澳第二批不動產評定,昨日下午在澳門理工學院舉行首場公眾諮詢會,本月25日及12月15日分別還有兩場相關公開諮詢,歡迎市民出席表達意見。 文化局文化遺產廳廳長黃一翔介紹是次九項待批的不動產項目,包括位於沙梨頭的更館、先鋒廟、聖保祿學院遺址、東望洋斜巷6號房屋、得勝馬路30號房屋、穆薩家族房屋、聖味基墳場(舊西洋墳場)、原沙欄仔街市舊址及嘉模墟。 有與會市民對第二批不動產名單表示認同,但認為宣傳不足,很多市民對第一批的不動產也不認識,文化局副局長梁惠敏指文物保護需要市民及團體的整體合作,文化局亦將會為相關的不動產刊製小冊子派發。 有市民指聖味基墳場(舊西洋墳場)落葬頻繁,評定為文物後會否對私人工程有影響。梁惠敏回應指墳場的私人墓地或會變更,當局會與墳場協調,確保有價值的墳墓不
「第18屆澳門美食節」上周五(9日)起至25日,一連17天假西灣湖廣場舉行。本屆以「百變心情好煮意、美食之都譽全球」為題,設逾150個美食攤位,今年亮點在於23家新加坡著名餐飲店來澳組成「新加坡村」,呈現特色又地道的南洋風味。美食節統籌委員會主席、澳門餐飲業聯合商會會長陳澤武希望美食節保持創新與活力,為居民及旅客提供多元獨特美食體驗。 美食節開幕禮於上周五(9日)晚6時假西灣湖廣場舉行,行政長官崔世安、澳門中聯辦副主任張榮順、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澳門中聯辦經濟部部長劉斌、旅遊局局長文綺華、民政總署管理委員會主席戴祖義等出席並主禮。 全場提供電子支付文綺華致辭時表示,美食節除了向世界推廣「美食之都」美譽,更希望為餐飲及廚藝界帶來發揮創意和交流分享機會,讓業界用創意為美食帶來新活力,藉著深厚美食文化為澳門可持續發展作貢獻。今年主辦方積極推陳出新,全場都提供電子支付服務,為巿民及遊客帶來更多便利,亦配合特區政府打造智慧城巿。(劉艷萍攝)
澳門休閒科技展(MGS)從2013年開始由澳門娛樂設備廠商會主辦,踏入第六屆之際,首次迎來南光文化創意產業有限公司及中國機械國際合作股份有限公司為聯合主辦方。作為亞太地區首屈一指的娛樂產品博覽會,MGS除了積極促進業界之間的交流和發展,亦為相關娛樂產品及休閒科技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以進軍中國及亞太區新興市場。今年展會獲得澳門特區政府大力支持,將於明天於澳門威尼斯人金光會展A、B館舉行,屆時除相關展覽及高峰論壇外,亦會有歡迎及招待活動予各參展商、訪客及特邀貴賓參與。
本澳商界年度盛事「澳門商務大獎」頒獎典禮,將於本周四(15日)晚在新葡京酒店舉行,「澳門商務大獎」總監萬淑華表示,商務大獎造就出一個平台,給予澳門企業家、人才及創新理念,分享自己的成就,令大眾對澳門的企業及人才更有認識。今年同上屆一樣共設立11個獎項,除卓越優異大獎外,其餘十個均設一個金獎及數個優秀獎。「商務大獎」著重營造品牌,所以本澳企業的知名度愈高,愈能衝出本土、走向國際。 「澳門商務大獎」於2013年創立,今年踏入第六屆,繼續表揚為澳門發展作出卓越貢獻的公司及個人成就,表揚領導才能、人才、創新、企業社會責任和公司策略等,提供平台讓社會大眾知悉本地商界的成就。同時通過大眾的認同,為企業提高公信力、可靠性、知名度及品牌聲望,增強客戶信心。萬淑華指出,2013年商務大獎的國際化,是國際性公司來澳進行投資,2017年反而是國際上多了更多澳門公司,以及走向葡語系國家投資,令本地企業更加國際化。 商務大獎30位專業評審大部分從第一屆開始出任至今,今年再有五位社會知名人士加入。萬淑華稱,大客戶或外國投資者,當要找夥伴或投資某公司時,會視乎該公司背景或公司有否獲得具公信力的商界獎項,商務大獎變相可以幫助這些公司更增加信譽及公信力。 今年的商務大獎盛事11月15日晚於新葡京酒店大宴會廳舉行頒獎典禮,詳情可瀏覽「澳門商務大獎」網址www. awardsmacau.com。
「川澳合作會議」第一次會議上周五(9日)在本澳舉行,行政長官崔世安與四川省委書記彭清華率領兩地政府代表團,出席在政府總部舉行的會議。崔世安致辭表示,「川澳合作會議」的舉行標誌著特區政府和四川省的合作,提升到兩地政府間機制化的合作,將有利於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國家發展戰略,他希望利用澳門的獨特優勢,推動兩地教育、衛生、青年、科技、金融等多領域合作交流,促進兩地共同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