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女生與16歲男生「嘗禁果」

被母翻看手機通訊揭發

一名16歲男中學生與一名年僅13歲中學女生透過手機通訊軟件認識僅個半月,兩小無猜,暑假結束前偷嘗禁果,女學生母親翻查女兒手機通揭發,報警調查,司警前(3)日到男學生學校將其帶走調查,男學生承認明知對方「未夠秤」仍發生性行為。司警以「對兒童之性侵犯罪」將男學生移送檢察院作出起訴,一經罪成,最高可判監禁十年。而涉事女學生經醫院檢驗後,證實並未懷孕,事件現時已通報教青局。 司警昨日公布案情指,涉案男學生和女學生就讀於北區兩間不同學校,今年7月中透過手機通訊軟件認識,其後發展為情侶。上月25日,男學生趁暑假期間及家中無人,將女學生帶返位於台山家中「偷嘗禁果」,在女學生自願情況下一對小情人發生性行為。 上月30日, 女學生母親翻查女兒手機時,發現女兒及男學生有多個親密曖昧的短訊來往,一再質問女兒下從而揭發事件,女兒將拍拖及偷嘗禁果和盤托出,其母親認為事態嚴重,當晚帶同女兒到司警局報案。 司警接報調查後,前日上午到位於北區一間學校,將正在上課的男中學生帶走調查。男學生承認犯案,又稱知道事發時對方只有13歲,涉嫌觸犯「對兒童之性侵犯罪」已被送交檢察院法辦。 (劉凱輝攝)

05/09/2018
28209

膠袋徵費 研而不決

4,700名居民透過網絡及街頭簽名連署請願信遞交政府,要求盡快立法實施膠袋徵費,以減少塑膠污染。實施膠袋徵費在澳門講了十多年,澳門消費者委員會11年前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70%市民支持膠袋徵費,環保局於2016年初曾就膠袋徵費展開公眾諮詢,結果顯示得到社會普遍認同。市民支持,社會認同,但政府對膠袋徵費立法研而不決。 環保減廢是全球共同關注議題,本澳環保減廢長期流於空談,主要原因是普羅大衆丟棄垃圾成本低。雖然政府經常提起源頭減廢,但無措施配合,社會對環保減廢雖有意識,但鮮有實際行動。澳門自2008年起,固體廢物量一直有增無減,當中有近四分一為塑膠廢料,引起社會關注,提出膠袋徵費,以期減少塑膠垃圾。 根據網路資料,2008年6月,時任立法議員梁慶庭已在書面質詢中提出,關注鄰近地區陸續推行膠袋徵費,本澳雖未有實行有關措施,但根據消委會去年(2007年)的「付費使用塑膠袋意見」調查結果顯示,近70%受訪者願意為環保而減少使用膠袋,甚至支付額外費用,顯示市民在支持環保方面意向清晰,是當局實施環保政策一個良好基礎,質詢當局有關政策意向。 社會一直關注濫用塑膠袋問題,根據環保局《澳門固體廢物資源管理計劃 (2017-2026)》指出,澳門的固體廢物中,當中以成分分類有21%是塑膠,數量僅次於有機物及紙張。澳門一年膠袋消耗量高達4.5億個,人均每日消耗2.2個膠袋,過去幾年社會一直有意見認為要源頭減塑,必須用者自付,實施膠袋徵費。環保局在2016年2月完成「推行限制使用塑膠購物袋之制度」諮詢工作,並發布總結報告及意見匯編顯示,普遍意見認同在零售業層面,徵收每個塑膠購物袋不少於一元。然而公眾諮詢轉眼已過兩年,立法工作卻沒有下文。 「源頭減廢、污者自付」是全球推行環保減排政策大綱,不少國家及地區早已實踐,內地早於2008年6月開始實施膠袋徵費;台灣自2002年開始實施限塑政策,香港在2009年7月開始膠袋徵費,都已取得一定成效。2018「世界環境日」主題為「塑戰速決」(Beat Plastic Pollution),呼籲世界齊心協力對抗一次性塑膠污染問題。塑膠污染無處不在,人們用完的塑膠袋,絕大多數會一直存在,污染地球。

05/09/2018
43615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