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小人多的澳門,人口密度冠絕全球,但在市區竟然尚存一片背山望海、佔地逾15萬平方米、且盡享360度無敵海景的「荒廢綠洲」?所指的是氹仔嘉樂庇總督大橋頭旁本來用作發展「海洋世界」主題公園、閒置超過21年的一幅土地。 「海洋世界」由幾大財團融資籌建,51%是本澳資金,其餘是美國及澳洲等財團,1997年初獲澳葡政府撥地,預計1999年澳門回歸前竣工,惟1998年完成填海及土地平整工程後,整個龐大項目突然停工,一直荒廢至今。 立法會議員李靜儀及梁孫旭昨日再度促請政府正視問題,並指「海洋世界」雖然到2022年才滿25年大限,但其實已於2008年屆滿「租賃批地使用期限」;換言之,當局一直聲稱的分析個案,不但沒有理據,且讓坊間懷疑當局有不告人的「陰謀論」。
「這是一個奇蹟!」在福建泉州華僑大學就讀大學二年級的本澳20歲女生李咏琪,兩個半月前突然在校內宿舍感染上呼吸道疾病,自此逐漸進入深度昏迷的黑暗世界,但李同學不知道的是,她在這期間病情不斷惡化,以至進入極度危險的生死關頭。到她於上月下旬睜開眼睛一刻,不啻換了人間。 這是閩、澳、港三地醫療專家與兇惡病毒的一次埋身搏鬥,「戰利品」是一個年輕生命。幸三地共同合作,加上本澳11科專科醫護人員日以繼夜悉心照料患者,終於創造了一次奇蹟誕生。而所謂奇蹟,是否冥冥中所指的「彩數」,正如衛生局局長李展潤稱,對於這次病情逆轉,實屬難能可貴。
荷蘭園大馬路105號A及B座近高士德交界一幢三層高舊式建築物已經丟空多年,其外表予人破舊觀感,同時亦帶來衛生隱患。為充分利用資源和空間,政府計劃將其用作政府總部辦公樓,將進行內外翻新維修工程,預計今年第四季動工。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69 周年國慶,體育局將於10 月1 日舉行「2018 澳人齊賀國慶世界步行日歡樂跑」並由昨(4)日起開始接受報名,至9 月19 日截止,名額18,000 人。 體育局於昨(4)日下午舉行新聞發布會,體育局體育發展廳廳長鄒國偉表示,只需持有澳門居民身份證人士均可報名,額滿即止,市民可在辦公時間到體育局、塔石體育館乒乓球室接待處、巴坡沙體育中心接待處及奧林匹克體育中心戶外天地接待處報名,團體報名則需前往體育局辦理。 鄒國偉稱,「2018 澳門人齊賀國慶世界步行日歡樂跑」由澳門體育局承辦,澳門田徑總會協辦。步行及歡樂跑全程約三公里,起點及終點均設在金蓮花廣場,完成全程人士可獲發紀念證書。獎項方面,歡樂跑各獎勵男、女子組前十名,步行則按預設的五個組別,各獎勵完成全程人數最多的團體。 活動亦特設「國慶盃」,首位到達終點的歡樂跑運動員及完成全程人數最多的團體,其名字將會刻在獎盃上。
政府擬在路環蓮花海濱大馬路及西堤馬路土地興建「臨時危險品儲存倉」,引起區內居民爭議,離島社區服務諮詢委員會昨開會議商討有關問題,邀請消防局局長梁毓森出席作介紹。 社諮會副召集人何凱玲會後引述政府表示,該儲存倉計劃存放的危險品是日常生活接觸到的,有兩大類,包括第二類壓縮氣體如氧氣、二氧化碳等,以及第八類腐蝕性物質如硫酸、鹽酸;局方有意分散本澳不同地區的危險品集中管理處理,希望選址接近消防局或口岸。 委員張郁文表示,大部分居民反對在石排灣人口密集屋邨附近設置危險品倉,認為未來可設置在新城E1區的規劃上作調整,將危險品劃一放置遠離民居。 另一委員辜文達指,危險品儲存倉的設置與選址是城市安全及規劃問題,需要不同部門聯動合作,及以人為本規劃定案,希望工務部門早日啟動環境評估,在確定選址後,向市民公布整體方案。 另一委員高俊雄則表示,大多市民對有關地段將擺放哪一類危險品未有認識,易產生誤解,認為當局應向市民多講解。
在昨日離島社諮會平常會議上,委員歐嘉輝(圓圖)關注氹仔多處近日出現水浸問題。他指,去年竣工、斥資6,000多萬打造的氹仔大潭山雨水截流工程本來有助紓緩氹仔低窪地帶水浸情況,但最近連場大雨,氹仔消防局前地、菜園路等仍然出現水浸情況,居民表示對工程成效存疑。 歐嘉輝又提到,氹仔菜園路及波爾圖街連接孫逸仙博士圓形地一帶是通往氹仔市中心的重要路段,但每當雨季或遇上暴雨便會水浸,嚴重時更需要採取封路措施,加上有關道路本是臨時路,只是《氹仔北區都市化整治計劃》停滯不前,導致路段沿用至今,水浸情況一直也沒有解決。 歐嘉輝建議當局強化雨水疏導系統,同時檢查地堡街,菜園路排水管道是否出現淤塞,並加快氹北發展步伐,從頂層規劃出發,杜絕水浸問題。
澳門逸園賽狗場今年7月20日結業後,533隻格力犬擠在狗場幾平方呎的石屎狗房,逸園賽狗公司執行董事梁安琪雖曾表示會動用11座別墅或獨立屋安置格力犬,但一直無下文,533隻格力犬目前仍寄居在逸園狗房內,當中26隻較為幸運,已獲港人領養,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特事特辦」下,已完成特別許可證審批,可於下月初移居香港,頤養天年。現時距離領回期不足四星期,但逸園狗會對安置方案諱莫而深,500多隻格力犬前途令人擔憂。
一名16歲男中學生與一名年僅13歲中學女生透過手機通訊軟件認識僅個半月,兩小無猜,暑假結束前偷嘗禁果,女學生母親翻查女兒手機通揭發,報警調查,司警前(3)日到男學生學校將其帶走調查,男學生承認明知對方「未夠秤」仍發生性行為。司警以「對兒童之性侵犯罪」將男學生移送檢察院作出起訴,一經罪成,最高可判監禁十年。而涉事女學生經醫院檢驗後,證實並未懷孕,事件現時已通報教青局。 司警昨日公布案情指,涉案男學生和女學生就讀於北區兩間不同學校,今年7月中透過手機通訊軟件認識,其後發展為情侶。上月25日,男學生趁暑假期間及家中無人,將女學生帶返位於台山家中「偷嘗禁果」,在女學生自願情況下一對小情人發生性行為。 上月30日, 女學生母親翻查女兒手機時,發現女兒及男學生有多個親密曖昧的短訊來往,一再質問女兒下從而揭發事件,女兒將拍拖及偷嘗禁果和盤托出,其母親認為事態嚴重,當晚帶同女兒到司警局報案。 司警接報調查後,前日上午到位於北區一間學校,將正在上課的男中學生帶走調查。男學生承認犯案,又稱知道事發時對方只有13歲,涉嫌觸犯「對兒童之性侵犯罪」已被送交檢察院法辦。 (劉凱輝攝)
4,700名居民透過網絡及街頭簽名連署請願信遞交政府,要求盡快立法實施膠袋徵費,以減少塑膠污染。實施膠袋徵費在澳門講了十多年,澳門消費者委員會11年前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70%市民支持膠袋徵費,環保局於2016年初曾就膠袋徵費展開公眾諮詢,結果顯示得到社會普遍認同。市民支持,社會認同,但政府對膠袋徵費立法研而不決。 環保減廢是全球共同關注議題,本澳環保減廢長期流於空談,主要原因是普羅大衆丟棄垃圾成本低。雖然政府經常提起源頭減廢,但無措施配合,社會對環保減廢雖有意識,但鮮有實際行動。澳門自2008年起,固體廢物量一直有增無減,當中有近四分一為塑膠廢料,引起社會關注,提出膠袋徵費,以期減少塑膠垃圾。 根據網路資料,2008年6月,時任立法議員梁慶庭已在書面質詢中提出,關注鄰近地區陸續推行膠袋徵費,本澳雖未有實行有關措施,但根據消委會去年(2007年)的「付費使用塑膠袋意見」調查結果顯示,近70%受訪者願意為環保而減少使用膠袋,甚至支付額外費用,顯示市民在支持環保方面意向清晰,是當局實施環保政策一個良好基礎,質詢當局有關政策意向。 社會一直關注濫用塑膠袋問題,根據環保局《澳門固體廢物資源管理計劃 (2017-2026)》指出,澳門的固體廢物中,當中以成分分類有21%是塑膠,數量僅次於有機物及紙張。澳門一年膠袋消耗量高達4.5億個,人均每日消耗2.2個膠袋,過去幾年社會一直有意見認為要源頭減塑,必須用者自付,實施膠袋徵費。環保局在2016年2月完成「推行限制使用塑膠購物袋之制度」諮詢工作,並發布總結報告及意見匯編顯示,普遍意見認同在零售業層面,徵收每個塑膠購物袋不少於一元。然而公眾諮詢轉眼已過兩年,立法工作卻沒有下文。 「源頭減廢、污者自付」是全球推行環保減排政策大綱,不少國家及地區早已實踐,內地早於2008年6月開始實施膠袋徵費;台灣自2002年開始實施限塑政策,香港在2009年7月開始膠袋徵費,都已取得一定成效。2018「世界環境日」主題為「塑戰速決」(Beat Plastic Pollution),呼籲世界齊心協力對抗一次性塑膠污染問題。塑膠污染無處不在,人們用完的塑膠袋,絕大多數會一直存在,污染地球。
一名年52歲女子 昨日上午約9時在鏡湖醫院急診大樓懷疑企圖跳樓,現場消息指事件涉及勞資糾紛,企圖跳樓女子是醫院外判清潔公司一名外僱清潔工人,懷疑由於與公司續約問題,一度情緒激動,在急診大樓天台企圖跳樓,消防接報到場後隨即戒備及打開充氣救生墊,在現場警員及司警談判專家安撫和勸籲下,最終女子返回安全位置,化險為夷。 據涉事外判清潔公司表示,企圖跳樓女子為一名外僱清潔工人,因為與公司續約問題影響情緒。司警談判專家成功將涉事女子勸導返回安全位置,她安全後情緒仍然激動,由司警談判專家協助安撫。 鏡湖醫院則回應事件稱,涉事女子情況安全,事件由清潔公司跟進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