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客透過拱北口岸走私外幣案件猖獗,拱北海關早前明言,將針對有關行為採取嚴厲打擊。拱北海關昨日表示,近期開展打擊外幣走私專項行動,兩天內連續揭發六宗外幣走私出境案件,涉案的港幣和澳門幣共折合151 萬元人民幣。 被揭發的六宗案件中,包括有兩名本澳女子分別在腹部各收藏約30萬元澳門幣,意圖經拱北口岸的無申報通道出境。上月30日下午,海關下屬閘口海關緝私分局警察聯合閘口海關關員,在拱北口岸旅檢現場「無申報通道」,先後截查三名內地勞工,分別從其所穿褲腰及口袋、所穿鞋子,以及腰腹部等處查出涉嫌走私的港幣共計53.5萬元、澳門幣共計39.5萬元。 而在同日上午,海關關員在拱北口岸再度報捷,當截查三名通關可疑旅客時,從一內地女子所帶的小包和所穿褲子左右口袋內,查獲港幣21.3萬元;並分別在兩名澳門女子的腹部查出澳門幣30.15萬元及30萬元。目前上述案件正由海關緝私部門進一步調查處理。 拱北海關今年7 月公布,今年 1 至6 月拱北口岸共查獲 120 宗走私外幣案件,折合共計逾 1,973 萬元人民幣。在查獲案件中,有一部分是涉及專門幫人攜帶貨幣並從中圖利。拱北海關再次提醒,貨幣現鈔屬於進出境管制物品,進出境旅客應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攜帶並主動向海關申報,自覺接受海關監管。違規攜帶貨幣進出境的旅客,將面臨行政處罰;旅客逃避海關監管構成走私行為,海關將依法對其走私的貨幣予以沒收。
再有不法集團僱用貪圖小利的澳門居民,偷運貴價酒類進入內地銷售。拱北海關本周一(5日)下午6時許,見一名並非孕婦女子,在「無申報通道」進入海關監管區之際,其步行姿勢異常古怪,於是將她截停查問,竟發現此人繞腹部一周,共綁著四支紅酒,企圖瞞稅進入珠海。經查證,她偷運的紅酒為知名的法國拉圖酒莊出產的2004年份紅酒,同款紅酒於國內單瓶售價高達5,000元人民幣以上。 拱北海關消息透露,涉嫌偷運紅酒的女子是本澳居民,關員除在她腹部檢獲四支紅酒外,又在她的手提袋內,再檢獲一支同牌子的紅酒。而關員之所以機警揭發這宗走私案,緣於涉案女子並非孕婦模樣,但其腹部又高高隆起,且行路姿勢古怪,憑經驗判斷她有走私跡象,果然經檢驗下女子即無所遁形。 拱北海關提醒,攜帶個人物品進出境應以自用、合理數量為限,超出範圍的,視同進出口貨物,需以貨物進出口方式報關。對逃避海關監管構成走私的,海關將依法追究當事人法律責任。
一個馬來西亞假卡集團僱用「車手」來澳用假卡刷卡購物,懷疑串謀本澳一手機店長銷贓及洗黑錢,司警根據情報經過半個月調查,掌握線索,先後拘捕三名男子,行動中獲多部懷疑使用假卡購得的手提電話及犯罪所得20,000 多元現金。至少三名人士在逃,司警繼續追查。
一名女莊荷疑因多次體罰年僅四歲兒子,近日更連續兩日因兒子不肯吃早餐,使用衣架或筷子打他。學校知悉情況後,帶男童到山頂醫院求診,院方報案處理,司警拘捕其母。 被捕女子姓蔡,43歲,本澳居民,涉「普通傷害他人身體完整性罪」移交檢察院處理;其子四歲,本澳居民。 一家三口居住在高園街一大廈單位。 司警昨日透露案情指,蔡供稱經常因男童頑皮及教育問題體罰他。本月4日早上,再因男童不肯食早餐而大發雷霆,用手和衣架進行體罰他。翌(5)日早上再因相同問題,用筷子打其頭部,丈夫見狀上前阻止不果,反令蔡「火上加油」,將男童推倒地上,導致男童受傷。後經丈夫連番勸籲,蔡情緒始平伏,同日早上丈夫帶男童上學。不久後,校方發現其身上有多處傷痕,於是送院檢查,醫生檢驗後,證實男童雙肩以及右側頭部近頭頂位置均有不同程度的挫瘀傷,傷痕符合由鈍器及暴力所致。院方報案,交由司警調查後拘捕女嫌犯。經調查,蔡過往亦多次因兒子調皮而用手或衣架對其體罰。
有消息指體育局轄下公共泳池外判救生員服務公司「浪濤行」,有救生員因罷工而被解僱。體育局局長潘永權昨日回應,沒有收到有關消息。潘永權重申,對於外判公司,當局一直關注的重點在於能否在指定泳池、日期和時間派駐足夠的救生員上班,為公眾服務。至於該公司的內部運作、聘請或解僱等事宜,並不是當局關注重點。 他續稱,體育局轄下的泳池外判救生員服務於明年初相繼到期,局方將重新審視相關程序,尋找合資格的公司投入服務。潘永權透露,這段期間有很多公司向體育局了解泳池運作及相關情況,有信心日後有更多公司或單位參與救生員外判服務。 勞工局日前發新聞稿,回應有報道指有救生員在罷工反映勞動權益問題後被解僱一事,當局至今未有接獲相關投訴或求助。當局一直與勞資雙方保持聯絡,處理救生員反映的訴求,並已完成部分調查工作,期間僱主已給予有關僱員勞動合同副本,並提供相關正本作核對;同時,對於僱主沒有安排救生員享受足夠休息時間亦已作出處罰。 事件起因於今年8月,有24名救生員因涉勞資糾紛而罷工,體育局須暫停開放部分泳池或調整開放時間。同月23日,經體育局、勞工局、涉事資方「浪濤行」以及發起罷工行動的救生員舉行會談後,上述救生員復工。體育局早前表示,相關公司因違反外判救生員服務合同,至少會被罰款 1,000 萬元。
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圓圖)昨日出席大賽車拜神儀式時受訪表示,政府計劃在原逸園狗場地段建設一間特殊教育學校,在融合教育方面加大資源,幫助有需要的小朋友。 他表示,澳門現時有足夠治療師為有特殊需要的小朋友提供早療服務和融合教育,而服務排期亦不需很長時間。他稱「全世界冇一個地區似澳門,提供咁好嘅福利政策畀市民,特別係對有特殊教育需要嘅小朋友。」澳門特殊需要學生協進會於前(6)日,組織家長代表到政府總部遞信,指現時政府所提供殘疾津貼嚴重不足,建議政府增聘澳門治療師和特教師資,並及早設立照顧者津貼。對於設立照顧者津貼問題,譚俊榮昨日回應,需交由學術團體研究。 (資料圖片)
近期本澳接連發生多宗消防事故,當中不少是因燃氣或電力設施使用不當引發,中區社區服務諮詢委員會昨(7)日舉行會議,多位委員在議程前發言關注食店燃氣及電力安全問題,建議通過強制食店安裝石油氣探測器,減少同類事故。 委員盧定淦表示,現時本澳不少食肆都使用石油氣炉或電器炉具煮食,但往往不注意使用安全,尤其是燃氣炉具。他希望政府能夠盡早修訂現行法例,規管使用燃氣炉具的食肆負責人安裝石油氣探測器,以減少同類事故發生。他又指,電力安全問題同樣不能忽視,縱觀本澳不少消防事故大多是由電力設施故障所引起, 建議當局除定期巡查外, 亦透過宣傳方式加強居民的消防安全意識。 委員陳桂舜則表示,因應餐飲業有別於住戶使用石油氣,使用燃氣量更大,建議民署聯同消防局與石油業商會,按照澳門餐飲業的實際情況,共同訂立餐飲業使用瓶裝石油氣的安全維護指引。
「太陽城集團第65屆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將於下周四(15日)至周日(18日)一連四日舉行。社會文化司司長、大賽車組織委員會主席譚俊榮昨(7)日表示,現時各相關部門已做好準備工作,務使賽事順利舉行。大賽車拜神儀式昨日中午在賽車大樓驗車處舉行,譚俊榮司長出席儀式,祈求今屆大賽車活動安全及順利舉行。
香港消防局推出宣傳物「任何仁」成功入屋,一首「5cm 深度」歌典更喚起香港社會對救火救人的關注。澳門近日卻是因為接二連三的火警,再次引起社會對消防條例的憂慮。早前有兩宗發生在高層住宅的火警,由於升降機故障,消防員須揹負大量裝備徒步登上29樓和19樓救火,增加救援難度。澳門高樓林立,道路狹窄,因此,大廈自身完善的消防設施和運作暢順的消防升降機,都是對抗祝融的第一道火線! 然而,本澳的《防火消防規章》早於1995年制定,至今已實施了23年之久,條文不合時宜; 而《升降機類設備審批、驗收及營運制度指引》自2013 年推出至今仍然屬自願性質,並非強制性,結果八成升降機無按指引檢測,存在安全隱患。社會一直要求修法予消防局實質監察和處罰權,消防設備圖則亦應該交由消防局作審批,但政府一直「懶懶閒」,曾於2009 年就修訂規章開展公開諮詢,但九年以來一直音訊全無。 直至9月,筷子基快富樓發生一宗致命火災,導致一死五傷,或者終於令當局醒覺,透露近日已將《防火安全規章修訂文本》法案交行政會討論; 到底新修訂的規章內容是否仍以九年前的公開諮詢結果為基礎,是否適用於現時的社會環境,人口增長及建築物設計及高度? 此同時,工務局正就《升降機類設備審批、驗收及營運制度指引》諮詢業界意見,到底新修訂的指引能否在今屆政府任內推出,各位拭目以待。 根據消防局資料顯示,今年直至9月底共有859 宗火警,與去年同比上升超過一成。社會一直有聲音要求當局雷厲巡查全澳大廈完善自身的消防設施,包括例如每十五層設置防火層作逃生點、煙霧感應裝置、自動灑水系統、消防電梯、應急供電電源、應急安全照明設施等,亦有工程師認為,應實行電梯責任制,委託保養公司作責任人,相信會更積極進行保養。 隨著澳門人口密度日益增加,加上舊式樓宇違規僭建多,一場火災可造成的破壞性極大,期望當局認真重視每個人的生命財產,否則如果連防火條例都不完善,任何人的生命都難以受到保障。
澳門電台時事節目「澳門講場」昨(7)日邀請統計局局長楊名就、勞工局副局長陳元童、職業培訓廳廳長張瑋、消費者委員會執委會主席黃翰寧出席,探討粵港澳大灣區生活、就業及消費爭議。期間,有聽眾反映本澳居民通過中介在內地購置商鋪,但發展商並不承認,遭遇投資陷阱卻投訴無門。消委會執委會主席黃翰寧表示,澳門居民在大灣區及內地有消費爭議,可向澳門消委會投訴,消委會會轉介至事發省市消保組織。 黃翰寧表示,消委會現時與內地各省市消保組織簽訂超過40份協議,有利於解決對應地區之間的消費爭議。今年4月澳門與大灣區九個城市及香港簽署備忘錄,作為中葡商貿平台,如果大灣區城市居民在葡國遇到消費爭議,澳門可以作為轉介平台,另有先行先試的網上調解及仲裁先導計劃。 他又稱,近年愈來愈多澳門居民在內地投資置業,消委會透過加強與內地消保組織的合作,接獲投訴個案數字大幅減少,2016年有136宗,而今年1至10月僅有十幾宗。黃翰寧呼籲本澳居民赴內地買樓,應先了解當地法律及手續,向當地權限部門查詢,知悉所售樓花有無商品房預售賣許可證,並光顧有信譽的發展商及中介人等,市民若有查詢可致電消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