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學院昨日舉行第三屆國際地方品牌協會年會暨第六屆旅遊目的地品牌及市場發展國際會議,旅遊學院表示,會議旨在討論地方品牌及相關領域的最新發展、問題及挑戰,更吸引近90位來自23個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學者出席;同時設有粵港澳大灣區專場,探討灣區的整體形象建設。 旅遊學院院長黃竹君受訪時表示,研討會於2005年由旅遊學院發起,至今13年過去亦樂見會議引起了學術界廣泛關注,而本屆會議更吸引了來自23個不同國家和地區,共90位學者出席。她稱,會議除了學術討論,亦可增強知識,學者們分享不同國家及地區的案例,從而在旅遊目的地形象建設及推廣方面交流意見;同時亦冀學者通過參觀澳門,以及綜合他們的研究,為澳門相關業界提出寶貴建議。 黃竹君稱,本屆會議亦設有聚焦粵港澳大灣區的公開特別專場,專門探討大灣區整體旅遊目的地形象建設,亦會研究澳門如何切入大灣區整體旅遊目的地的形象建設當中;她指出澳門本身有獨特的優勢,在旅遊方面亦有特殊的地位,因此相信澳門在整個大灣區的形象建設中亦能出一分力。黃竹君呼籲,形象建設不單是政府旅遊局的責任,而業界也是重要的持份者,因此冀透過政府、業界及學術界三方努力,共同做好本澳形象建設。
2018 中國體育文化博覽會、中國體育旅遊博覽會媒體溝通會,昨日分別在香港和澳門兩地召開。廣州市政府副秘書長張建華出席澳門媒體溝通會。香港、澳門地區多間媒體、澳門十三行文化貿易促進會及澳門愛國教育青年協會等協辦團體出席。 張建華表示,未來五年中國體育文化、中國體育旅遊博覽會都將落戶廣州。國家實施粵港澳大灣區戰略是廣州改革開放、創新發展水平走前列的重大機遇,廣州將著力提升大灣區核心增長及功能,著眼於共建國際一流灣區及世界級城市群。中國體育文化、中國體育旅遊博覽會亦會以「新時代、新體育、新生活」作為主題,立足國家戰略,面向國際視野,堅持高標準、高品位及高水平,全方位構建國際化、專業化、市場化及高端化的體育文化,以及透過體育產業展示交流作為融合發展的平台。 中國體育文化、中國體育旅遊博覽會將於本月11 日至13 日在廣州保利世貿博覽館舉行,屆時包括許海峰、楊揚、高敏及吳靜鈺等多位中國奧運金牌及優秀運動員,將擔任本屆博覽會的形象大使。
立法會昨日下午辯論《運輸工務領域明年度施政方針政策》,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在引介中表示,政府將於明年重開經屋申請,提供4,000個經屋單位,主要來自新城A 區。
立法會昨日辯論明年度《運輸工務司領域施政方針政策》,議員李靜儀關注閒置土地問題,「司長話收緊,局長又話收緊」,但等到今天,社會仍未知土地收回程序的處理狀況,土地利用期有是否已續期?若相關土地繼續閒置,對於地細人多、生活空間擠逼的澳門,屬資源浪費,亦有損公眾利益。 李靜儀昨日以氹仔鄰近史伯泰海軍馬路(即嘉樂庇大橋氹仔橋頭旁邊的「海洋世界」項目位置)一幅長年被閒置的土地為例,指出該地遲遲未有被收回。她稱,根據1997 年3 月12 日刊登於《政府公報》的批地合同,批出13萬4,891平方米土地興建「海洋世界」以及一系列旅遊設施,合同中訂明利用期36個月、24個月內完成各區基礎設施。但有關土地批出至今已經超過21年,「乜都冇興建」。 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回應,有關「海洋世界」項目土地,正在進行宣告失效程序。政府會分析每一個延續土地利用期的申請,如有充分利用原因就會獲批。另外,政府收回的73塊宣告失效土地中,其中49塊是因為批給合同屆滿25年期,有24塊是因不符合合同所訂的利用期,土地面積超過53萬平方米,九成仍處司法訴訟。
立法會昨(6)日辯論運輸工務領域明年度施政方針政策,議員馮家超關注會展業發展,表示在吸引國際賓客方面還有進步空間,建議政府允許會展公司巴士可經港珠澳大橋直達香港人工島,發展「點對點」接送賓客形式,而方便國際賓客來澳。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認同「會展優先」的建議,但由於涉及跨地區,政府需要多點時間商討。 議員馮家超(圓圖)表示,特區政府一直以「會展優先」發展策略為政策方向,雖然會展業發展近年有很大進步,但從統計數字上看,目前澳門超過九成都是大中華賓客,應設法吸引更多國際賓客,但由於澳門機場過往規劃小和發展時間短,歐美賓客需借鄰近地區大型國際機場來澳,「歐美客來澳真係要經過海陸空」。 他建議善用港珠澳大橋,例如容許會展公司特定的接客巴士通過澳門人工島港珠澳大橋邊檢站,進入港珠澳大橋,抵達香港人工島為止。這樣國際會議賓客到達香港國際機場後,過關後便就可坐上會展公司指定的車輛,直接送到會議酒店。「只要佢哋飛到黎香港機場,我哋就有本事將佢由香港機場,點對點接送形式送到酒店門口。」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回應時表示,同意「會展優先」的建議,由於涉及跨地區,需與香港溝通,現時交通事務局有與博企、旅遊業界保持溝通,有一定效果。現時旅遊巴暫未具備條件於港珠澳大橋上行駛,主因是在港珠澳大橋行駛車輛均涉及三地政府,需要多些時間商討。
青茂口岸(又稱「粵澳新通道」)原本預計明年12 月投入使用,並24 小時開放通關,但工程進度令人擔心。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昨日透露「冇咩可能明年尾啟用」。 立法會昨(6)日辯論明年度《運輸工務領域施政方針政策》,議員陳虹在會上關注青茂口岸進度問題,擔心附近交通環境成為另一個「東方明珠」,與其等開通後才籌劃開路等工作,她希望司長羅立文交代青茂口岸整體交通配套的設想方案,不要「臨急抱佛腳」。 羅立文則回應,青茂口岸有一幢建築物,包含一個接駁至拱北的走廊,而該建築物明年上半年才完成基礎工程,所以青茂口岸明年尾啟用可能性低。同時,青茂口岸已加快建設速度,並豁免《噪音法》規定,全力加緊施工。 今年8月,《特區政府公報》刊登行政長官批示,批准「粵澳新通道——青茂口岸聯檢大樓及連接通道」工程,每日可延長施工時間由早上8時至晚上10時,以確保各相關項目按期完成,按計劃向澳門居民提供服務。
在昨日立法會運輸工務領域明年度施政方針政策辯論會議上,議員林倫偉表示,近年本澳樓宇出現失修情況,包括外牆剝落及窗戶飛墮落街,離島社諮委反映有很多窗戶跌落街,造成附近居民人心惶惶。質疑政府推出的樓宇資助計劃是否因金額過少,無法打動業主進行維修?還是因為計劃沒有強制性?政府能否為市民的人生安全著想,採取更有效的方法,促使業主維修受損窗戶,避免發生意外。 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回應時表示,一座大廈分共同部分及私人部分,房屋局基金會只贊助共同部分的工程,若是私人單位有問題將不獲贊助,即如窗戶在大廈的公共地方跌落,是可獲贊助;但「屋企」的窗戶跌落,則是私事,須業主自己處理。他稱,一直以來澳門都尊重業權,每一名業主都需要照顧自己的物業,而每一個大廈業主委會都要照顧好大廈的問題。
政府早前在《勞動關係法》七項優先修訂內容中,引入「四選三」調假制度方案,近一個多月以來引發社會極大爭議,勞工團體認為該方案降低僱員勞動權益水平,亦剝削了僱員強制假期休假的權利,更有團體先後發起遊行,向政府代表遞信,希望當局收回成命。 因此,昨(5)日舉行的社協會議廣受關注,經過三個多小時的討論,經濟財政司司長梁維特會後表示,由於勞資雙方對「四選三」方案分歧大,勞、資、政三方協議決定,暫不討論該方案,其餘六項優先修法內容,經修訂後會繼續立法程序。
行政長官崔世安昨(5)日表示,近日政府所提出的優秀人才引進制度,有關構思引起社會關注及討論,他希望可以盡快向社會公布有關方案;至於屆時會否就方案進行公開諮詢,行政長官表示,一定要諮詢不同界別的意見,亦要研究不同的方案,以便進行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