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祖杰稱樓宇驗樓

政府應設定強制時間表

澳門樓宇檢測學會會長胡祖杰昨天表示,本澳常見的樓宇問題普遍是非結構性問題,例如鋼筋外露、大廈有裂縫等,最擾民是滲漏水問題。胡祖杰認為,雖然《都市建築總章程》規定樓宇每五年要檢查,但因無罰則,難以推動市民驗樓。 電台時事節目「澳門講場」昨日探討强制驗樓和維修問題。出席節目的胡祖杰認為,政府應設強制驗樓時間表,並對殘破樓宇給予資助或無上限的免息貸款。他又稱,參考香港經驗,有必要設立罰則,假如無罰則,不願意分擔維修費用的小部分業主便會影響大部分業主的參與意願,令他們也不願意分擔。 胡祖杰希望市民意識到,驗樓和維修就像人生病去看醫生,如果定期檢查,及早發現問題和治療,便可減低治療費用和更快痊癒;樓宇健康也會令樓宇升值。他同時呼籲市民在裝修時不要胡亂更改家居間隔,否則會影響樓宇狀況。 他又提到,去年「天鴿」風災後,仍有部分樓宇玻璃窗戶用木板圍封,但雨季來臨,他擔憂容易造成對他人傷害,希望相關部門可發出指引或命令強制維修,業主本身也有責任和義務維修。 同場出席的民建聯大廈事務諮詢委員會主任袁漢均亦認同,強制驗樓應有罰則,但現時低層樓宇無大廈業主管理委員會,而且住戶大多年紀較大,召集開會有困難,希望政府提高在支援維修樓宇資助,減低每戶分擔的維修費用。

17/05/2018
29617

「我母語係廣東話」

?近日有關廣東話是否母語一事,在鄰埠香港鬧得熱烘烘,這股「捍衛」廣東話的風亦吹到澳門,不少澳門網民亦紛紛換上「我的母語是廣東話」為社交媒體頭像,澳門人對此話題 如斯敏感,因當局年前推行「普教中」曾在社會鬧得沸沸揚揚,加上統計局調查指澳門青年講粵語比例十幾年來持續下跌,不禁令人擔憂廣東話在本澳逐潮失傳。 引發這一個爭論源於香港教育局網上教學資源中一篇題目為《淺論香港普通話教育的性質與發展》的文章,稱粵語只是漢語的一種, 不符合「母語」的含義。此事在香港引起廣泛討論,不少名人、學者均發表意見撐廣東話。在澳門,廣東話亦是最多人使用的日常用語,故不少網民都有參與相關討論,並指不時在街上聽到學生說普通話,擔心廣東話在澳門的主流地位岌岌可危。 近年來隨著大量外來人口遷入澳門,網民擔心廣東話失傳其實不無道理,根據統計局今年初數據顯示, 從2001年到2016年,15到29歲青年人口中,以廣東話為日常用語的人雖然從八萬多人上升到超過12萬人,但佔比就從84%下降到77% ; 而以普通話為日常用語的青年, 由2001年的2.8%上升到2016年的9.1%,人數就由2,000多人上升到14,000多人,增幅驚人。 因牽涉到本土文化、身分認同等複雜問題,普通話和粵語兩者經常陷入對立局面,廣東話是土生土長澳門人的母語毋庸置疑,但語言並非一場戰爭,每一種語言都有它的存在價值,學習多一種語言百利而無一害。 尤其澳門回歸接近20年,與內地聯繫頻繁,懂得普通話絕對有助於年輕人到內地發展,增強競爭力。 然而,教育部門近年積極推動普通話,不少學校使用普通話教學,但就並未有保護廣東話相關教育的政策。現在以廣東話為主要語言的地方愈來愈少,廣東話作為港、澳居民的母語,亦是中國文化之一,一定不可以失傳,故我們應做好保育文化傳承,勿讓本地特色文化逐潮消失。

17/05/2018
38873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