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解文物保育

變燙手山芋

甚麼叫「躺著都中鎗」?相信渡船街1號三位業權人會感觸至深,這宗看似是文物保育與商業發展不咬弦事件,愈挖愈發覺事件並不尋常,即使這只是個別事件,已堪足鑑,更何況極有可能存在不少未被發現的隱藏個案……渡船街1號這幢建於1917年的普通葡式建築物,既不像葉挺故居有名人效應,又不是中西醫局有孫中山名氣壓陣,更不在歷史文物保護區範圍內,加上業權人於2013年1月購入前,早經律師樓查證,不入文遺清單;再者,業權人以幾千萬元購入建築物後,因被列入危樓,更獲工務局拆卸准照。 換言之,這兩層高的主樓,實在沒有條件不能讓業權人拆卸、重建,詎料接下來進行清拆,才是噩夢開始。文化局一句渡船街1號有保留價值,即時叫停拆卸,直至建築物完成文物評定程序為止,這樣一拖就是三年,至2016年5月,文化遺產委員會以13: 3大比數否決將其列入文物清單,事情發展至此,業權人以為可鬆一口氣,但原來還未算完。 工務局去年底回覆業權人稱,參照文化局意見後,建議保留及按照原來的外牆和屋頂設計,進行修復,並維持樓宇外的開敞空間及保留圍牆。如此回覆,豈不是不尊重文化局及文遺會的決定嗎?文化局已聲稱,對相關地段建築物是否需作保留,已經沒 有任何要求,但工務局卻反過來,又要參照文化局意見。我們要問,究竟那個部門,才可以給業權人一個明確答覆? 最令人疑惑的是,政府部門之間出現溝通不足、不協調情況,直接導致業權人承受不必要的時間擔擱,數千萬元投資不但原地踏步,還要卯足精神應付政府沒了沒完的糾纏,最慘是至今還沒有定案;如此不按程序辦事的手法,實在讓人氣餒。 而更深層次的問題是,經文化局於2015年完成評定具文化保育的建築物有70項,涉及約300幢建築物,但至今都沒有向外公布,另外還未進行的有67項,又有約300幢,這600幢建築物牽涉千家萬戶,範圍極廣,要是渡船街1號開了這麼壞的先例,難保之後又有其他個案湧現,這無論是官是民,都是雙輸局面。 其實,早在2005 年7月澳門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前,不少業權人為避免其建築物可能列入文遺清單,阻礙發展,忙不迭拆卸重建,當中以松山為重災區,這當然不是大眾樂見的事,但以政府一貫「歎慢板」做法,若再拖延下去,難保所有的文物建築,都變成危樓……

05/01/2018
16380

方案著重領導人才儲備

官員綜合要求將提高

《澳門中長期人才培養計劃——五年行動方案》 中提到,特區政府計劃培養金融保險、中葡雙語和海洋經濟等領域的人才。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副理事長陳志峰(圓圖)昨日受訪表示,本地高校近年開辦了不少新興及人才短缺領域的學科,相信本澳的社會資源有能力培養相關人才。 陳志峰以中葡雙語人才為例,理工學院每年也有一批中葡翻譯畢業生進入勞動市場,近年亦有更多人學習葡語,相關人才不斷增加。但要一眾大學畢業生成為領域中的專業人才,必要用上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而要形成成熟的專業人才培訓機制,所需時間則更長。對此,陳志峰稱,無論如何,本澳現在也需要開始培養短缺的人才,不能因為培養時間長而放棄本地的培訓工作。 另外,《行動方案》亦提到有關公務員培訓的計劃。陳志峰表示,在《行動方案》將著重領導、主管級的人才儲備,對官員的綜合能力要求將提高,因此人才發展委員會考慮引入外地成熟及優質的公務員領袖培訓課程,希望有潛質公務員可參加相關培訓。 至於如何有效吸引海外人才回流,陳志峰認為現時有一定難度;他舉例,現時本澳沒有專業評審制度接軌,在美國執業的醫生無法來澳行醫,導致本澳無法收納人才。因此,當局必須盡快設立專業認證制度,同時為海外人才持續提供資訊、加強聯繫及增加機遇,以吸引人才回流。

05/01/2018
14095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