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令大規模驅離移民、敲定G20「習特會」,美國總統特朗普為他宣布競選連任的場合創造高潮。特朗普於當地時間18日晚間在佛州奧蘭多舉行大型造勢集會,正式啟動競選連任活動。有支持者提早一天在場外紮營過夜等待入場,而可容納20,000 人的體育場,據特朗普說法則是有十萬人希望入場。 「從我第一天走進白宮大門開始,我從未忘記是誰將我送到這裡,就是你們」,現場響起如雷的歡呼。 特朗普在近80分鐘的演說中並未細數政績,而是將自己塑造為陰謀論的受害者,痛批民主黨與新聞媒體塑造「假新聞」與「通俄門」,來破壞他的政治運動。而他競選的主要議題則仍是打擊「非法移民」與「假新聞」等,他呼籲支持者繼續擁護他,讓美國「保持強大」(Keep America Great)。
美國飛機製造大廠波音五個月內連摔兩架飛機、共造成346人罹難的風波未平,導致4、5月份訂單均掛零。不過,波音在巴黎航空展的第二日(18日)接到英國航空母公司「國際航空集團」200架737 MAX 型客機的採購意向書,價值約240億美元; 韓航也將購買20架波音787-10 夢幻客機及10 架體型較小的787-9客機,反映航空界對波音投下信心一票。(互聯網圖片)
馬來西亞航空公司MH17航班客機2014年在烏克蘭東部上空被擊落,機上289人全罹難。由荷蘭領導的國際調查小組昨(18)日公布四名主要疑犯身份,包括三名有軍方背景的俄羅斯人及一名烏克蘭人。他們被控運送導彈進入烏克蘭東部,謀殺客機上的乘客與機組人員。審訊將於明年3月在荷蘭展開,但相信疑犯不會出席聆訊,因為俄羅斯和烏克蘭不容許國民引渡到外國受審。(法新社圖片)
沙特異見記者、美國《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卡舒吉(左)去年10月進入沙特駐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總領事館後遇害,屍體至今未被尋回。聯合國調查組昨(19)日公布調查報告,指有可信證據表明,沙特王儲穆罕默德(右)在卡舒吉被殺案中扮演一定角色,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應對此展開刑事調查。 特別調查員指,卡舒吉被害事件是「有預謀、經過精心策劃的謀殺案」。 (互聯網圖片)
阿曼灣油輪遇襲事件發酵,美國當地時間17日對伊朗加強施壓,宣布對中東地區增兵1,000 人,並公布新照片,希望說服盟友,伊朗就是事件的元兇。 另一方面,伊朗早前宣布增加濃縮鈾庫存,突破《伊朗核協議》規定的限額,伊朗國會核委員會主席佐勒努爾表示,歐洲國家挽救伊核協議的時間已經不多,伊朗將在下周四(27日)起不再遵守協議,同時也將暫停執行《核不擴散條約》。總統魯哈尼昨日強調,美方希望將德黑蘭(伊朗首都)與世界隔絕,但他們沒有成功,伊朗不會對任何國家發動戰爭。
埃及首位民選總統穆爾西出庭應訊時突然昏迷猝死,18 日在首都開羅下葬,終年67歲。穆爾西生前為穆斯林兄弟會(穆兄會)組織領導人,2012年成為埃及首位代表伊斯蘭勢力、沒有軍方背景的文人總統,他任內積極改革,給予憲法最高合法性,並成功推動以色列與哈馬斯達成停火協議,但他執政經驗不足,忽視經濟政策及用人失當,令民間爆發示威,隔年軍方發動政變。穆爾西下台後被指控蒐集情報及策劃恐怖行動,一直被關押受審,穆兄會也被定性為恐怖組織,同遭清算。 據埃及國營電視台報道,當地時間17日, 穆爾西現身法庭不久便突然倒地,送院後證實死於心臟病。但穆兄會則指穆爾西死於「謀殺」。穆爾西的家屬稱,穆爾西在囚期間膳食極差,也無法拿到藥物好好治療他所患的高血壓和糖尿病,導致健康每況愈下。國際特赦等組織已要求埃及政府進行獨立、公正的調查。
聯合國17日發表報告,預測世界人口將在2100年達到109億人口高峰,即人口出現零成長。其中至2020年時,人口最多的國家仍是中國(14.4億人),但印度2027年將取代中國成最多人口國家。 報告提到,全球平均壽命料於2050年達到77.1歲,屆時全球人口預計達到97億,而過半的人口成長將集中在九個國家,大多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互聯網圖片)
擁有百年歷史的藝術品拍賣行蘇富比,接受跨國電信與媒體集團Altice Europe 創始人Patrick Drah(i 派翠克.德拉希)所擁有的私人投資控股公司BidFair USA 收購,以37 億美元的高價把自己賣出,這意味著蘇富比上市31年後,再度成為一家私人企業。 此次收購有望提振蘇富比的短期競爭力,17日消息傳出後,蘇富比股價大漲58%至每股56美元,創2018年7月以來新高。(互聯網圖片)
北非蘇丹本月3 日爆發軍方武力鎮壓示威者事件,軍隊向靜坐示威人群開槍掃射,更追捕示威者,以輪姦、辱屍等手段製造絕對恐怖。一名示威者,目擊軍人沿街抓人,集體輪姦婦女,甚至連男性與屍體都不放過,殘忍程度令人髮指。據當地醫師組織統計,鎮壓導致的平民死亡人數已達120 人,另有約700 人受傷。 掌權的蘇丹過渡軍事委員會14日召開記者會上承認下令清場,並指過程中「有小小失誤」,且強調是示威者導致談判失敗,而非軍方。
英國執政保守黨黨魁兼首相爭奪戰,今(18)日至20日繼續舉行投票,直至餘下最後2名人選,再由全國逾12萬保守黨黨員進行最終投票。主動宣布退出的衞生大臣夏國賢16日表示,將在投票中支持前外相約翰遜,認為他是成為保守黨黨魁和英國首相的最佳人選。分析指,這將令約翰遜拜相之路更加順暢。 入圍次輪投票的六名候選人16日舉行首場電視辯論,而呼聲最高的約翰遜在首輪投票中的支持票,高過其他五名候選人支持票的總和,因此決定保持低調,留待次輪投票後再參加辯論。而他的缺席,則成為眾矢之的。眾人針對約翰遜提出10月31日必定讓英國脫歐的承諾攻擊,又批評他連電視辯論也不參與,難以與歐盟成員國領袖周旋。在首輪投票中排名第二的現任外相侯俊偉指,10月31日不可能在有協議的情況下脫歐,警告很可能是「硬脫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