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月初確診四宗新冠肺炎後,粵澳立即收緊防控措施,令本澳中小微企再一次大傷元氣。
旅遊局表示,積極宣傳有關資訊,歡迎內地旅客來澳門旅遊。
本澳地勢低窪,低窪地區遇上風暴潮或特大降雨便會水浸,有時甚至造成財產及人命損傷。
交通事務局、治安警察局、教青及青年發展局及兩巴代表商討新學年交通安排。
都更公司將根據《土地法》之規定, 計劃透過豁免公開招標形式,向特區政府申請批給順利樓地塊北側土地, 用以興建為該區更新的住宅房。
連勝馬路近竹林寺附近昨日發生水管爆裂事件,大量泥水噴湧而出,需要封路搶修。
婦聯最近對本澳16歲或以上的女性進行「幸福感」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自評幸福感得分主要分布在六至八分之間,平均分6.85分,表示八分的受訪者最多。2015年同一調查受訪者自評幸福感平均分為七分,較上次下跌0.15分。當中值得留意的是青年女性、學生的幸福感有顯著的下跌,而長者女性則有所提高;同時研究亦發現家庭與工作責任兼顧困難,以及疫情等因素,對於女性的幸福感有主要影響。 【本報記者梁佩茵報道】 婦聯和共建好家園協會合辦開展跟蹤調查,昨(25)日舉行發布會公布「2021年澳門婦女幸福感問卷調查」結果,婦聯副理事長黃潔貞、政策研究室主任黃梁君、共建好家園協會副理事長施妮娜出席。問卷調查於今年7月以電子問卷方式開展,對象為本澳16歲或以上的澳門婦女,調查總共收到份有效問卷。 青年女性及學生幸福感下滑 經分析發現,以五分為滿分,65歲或以上的受訪者幸福感最高(3.46分)、反映在社團推動和特區政府重視下長者事務發展到位。其次是56至65歲組別(3.45分)、接著是46至55歲(3.41分)和36至45歲組別(3.38分),幸福感最低的組別是16至25歲(3.37分)及26至35歲組別(3.36分)。除了16至25歲組別外,其他年齡組別均隨著年紀增長幸福感就愈高。56歲以上年齡組別的婦女幸福感顯著高於26至35歲及36至45歲組別。 避免青年「躺平」或「佛系」 婦聯認為,疫情影響下,青年對生活前景感到擔憂,當青年承擔的責任愈大,壓力愈多,他們自然愈會感到不幸福。青年作為社會未來的主人翁,是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動力,政府有必要加強關注青年群組的需要,創設更多讓青年發表意見的渠道,加強青年的社會參與感推出針對性「五業」發展配套,包括學業、就業、創業、專業和置業,提升青年幸福感,避免日後出現「躺平」或「佛系」的社會文化。 調查又發現,受訪者「收入水平」、「家庭相處」以及「人際關係」方面的整體滿意度都較2015年有明顯下降,婦聯認為主要與社會狀況改變有關。 疫情以來,本地經濟環境面對前所未有挑戰,以博彩和旅遊為核心的行業大受影響,導致失業率攀升,部分居民被迫放無薪假或停工,經濟收入和生活質量下降,加上一系列的防疫政策措施,居民日常生活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成為影響上述因素滿意度的原因。
【本報記者鍾佩欣】本澳人口老化有明顯趨勢,65歲以上人口比例由 2011 年 7.2% 增至去年年底 12.9%,按年上升一個百分點,統計暨普查局局長楊名就昨(25)日表示,相信未來兩至三年將超過 14%。 統計暨普查局早前公布的最新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12月底,澳門總人口為683,100人,人口老化情況持續,老化指數升至97.1%,但出生率持續下降,2020年全年新生嬰兒共5,545名,按年減少434名;出生率為8.1‰,較2019年下跌0.8個千分點,而今年上半年,新生嬰兒共名,按年減少320 名。 出生率低涉多個因素 議員黃潔貞表示,出生率低下,會導致青少年群體縮小、扶養比例日趨惡化,影響澳門本地勞動力等情況,長遠而言政府制定長遠人口規劃政策、推出各方面鼓勵生育政策,從而提升夫妻間生育意願。 黃潔貞接受訪問時表示,出生率低涉及多個因素,主要是視乎當時適產年齡夫婦的多少,人口結構如何等原因,因此,期望政府做好人口預測規劃,若未能有效達標,可考慮引進人口等措施填補勞動力,保持相應競爭力。 增育兒津貼誘因吸引生育 黃潔貞指出,目前婦女產假、男士有薪侍產假、出生津貼調升等有關政策可有效鼓勵夫妻生育,但未來仍然期望政府更多推出家庭友善政策,包括增加托額、擴闊兒童遊樂設施、公共房屋政策上考慮家庭元素、增加育兒津貼及供養子女免稅優惠等誘因吸引生育。 對於現時夫妻生育意願,黃潔貞稱,出生率下跌不是近一、兩年才出現,自2014年起,本澳生育率連續六年保持平穩狀態沒有上升,而全球經濟環境、雙職家庭照顧、家傭等亦會影響夫妻生育意願。
教青局昨(25)日公布「2021/2022學年教育及青年工作措施」,其中提到將透過會議與院校及學校緊密溝通新學年的工作,尤其上課及防疫安排等,並建議取消或暫緩近期之聚集性活動及外出交流活動,減少病毒傳播的風險。另外,隨著特區政府將mRNA疫苗適用年齡下調至年滿12歲人士,教青局將配合衛生部門的安排,加強對家長、教職員和學生的宣傳工作,鼓勵適齡和符合條件的學生和教職人員儘早接種疫苗。 院校須明確升掛國旗流程 教青局表示, 因應經第12/2021號法律修改的第號法律《國旗、國徽及國歌的使用及保護》,以及經第26/2021號行政法規修改的第5/2019號行政法規《關於使用國旗、國徽、區旗、區徽及奏唱國歌的具體規定》已於7月26 日公布並自公布翌日起生效。 為此,教青局已發函通知院校及學校注意上述法律及行政法規的相關規定,提醒尤須注意展示或升掛國旗的地點和日子、升降國旗的時間、升國旗儀式、奏唱國歌的場合、國歌標準演奏曲譜及官方錄音版本、國旗及區旗同時展示和升掛等規定,同時制定了「高等院校升掛國旗指引」及「非高等教育學校升掛國旗指引」,請院校及學校制定升掛國旗工作的流程及監察機制,以及推動學校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國徽和國歌、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和區徽》教學資源。 抽檢書包減輕學生壓力 教青局指, 2021/2022學年繼續推進本地教材建設,出版整套小學《中國語文》(試行版)教材和《常識》(試行版)教材,以及中學和小學的《憲法》、《基本法》補充教材,並首次出版葡文版和英文版的中學《歷史》(試行版) 教材供學校使用。除此之外,持續優化《學校運作指南》 的「減輕學生書包重量」指引,如加入學生書包抽樣檢查的具體方法,並要求學校每一學年至少應進行兩次書包抽樣檢查,且須向教青局提交相關檢查紀錄。 此外,2021/2022學年全澳高等院校共有十所,非高等教育學校(正規及回歸教育)共有77所120個校部,屬正規教育的112個校部中,共有107個校部納入免費教育學校系統,校部覆蓋率為95.5%,受惠學生人數約為75,000千人。 教青局鼓勵適齡和符合條件的學生和教職人員盡早接種疫苗。(資料圖片)
【本報記者鍾佩欣】為完成人口普查資料收集工作,統計暨普查局延長資料收集期至本月28日,周一(23日)起一連六日恢復普查員外勤工作。統計暨普查局局長楊名就昨(25)日出席電台時事節目時表示,截至上周六(21日),線上資料收集已完成11.1萬戶,佔住戶總量逾52%,該數字較預期及往屆高;過去兩日的外訪工作,已將普查工作覆蓋率增至66%,回應率達58%,相信未來數日的進度會加快。楊名就又感謝各住戶的配合,指出收集數據對於澳門未來發展提供重要參考,他再次呼籲居民盡快提交問卷。 電台時事節目「澳門講場」昨(25)日與聽眾共同探討人口普查延長收集期的工作,邀請統計暨普查局局長楊名就、副局長麥恆珍,推廣暨資料發表處處長蔡嘉儀出席。楊名就表示,十年一度的人口普查工作以線上填寫為主,而周一起已恢復外勤工作,楊名就指出,過去兩日低層樓宇的收集資料較為困難,因無管理處難以進入樓宇收集資料,而調查人員則會留下預約卡或通知信予住戶。他又指出,已提交問卷的住戶,外勤人員不會再上門收集資料,若外訪時間與居民休息時間有衝突,住戶可致電預約時間上門調查。 再次延長收集期機會不大 問及人口普查回應率達85%才有一定代表性,若未能達標,局方是否會再次延長收集期?楊名就指出,過去為期15日的收集工作共有2,100名人員協助,而是次延期因部分人員的時間安排等已減至1,000名,隨着學校開學,相信屆時會更少調查人員參與普查工作,因此再次延長收集期的機會不大,若屆時仍不達標,局方設有預案,於下月4 日至19 日會增加人手跟進未曾聯絡得到的住戶。 非本澳留宿者不屬普查對象 楊名就補充,根據統計標準,若居民並非在本澳留宿,則不納入本澳人口中,並不列入人口普查對象當中。由於統計局調查權限只局限於本澳,而在內地居住的居民資料則需內地統計部門協作。而根據統計資料,截至去年底約有澳13,500名居民及逾70,000 萬外地僱員在珠海等鄰近地區居住。 有聽眾問及若在本澳持有兩個居住物業,是否需重覆填寫?楊名就回應指出,住戶以常居地的人數作填報則可,同時致電人口普查熱線概述另一物業的具體情況,包括是否空置、第二居所等問題進行統計,無需於網上再次填報。 料未來兩三年踏入老齡社會 官方統計部門會一直留意本澳人口及經濟發展。楊名就指出,自1991年起,過去30年間本澳人口增加近一倍,由30多萬增加自去年底的68萬多,對比鄰近地區人口增長較快,而男女比例為46.8:53.2,主要原因為女性壽命較長及在澳居住的女性外僱較多。楊名就續指,近十年間本澳人口老化趨勢較為明顯,由2011年65歲人士佔總體人口的7.2%上升至去年底的12.9%,他估計未來兩、三年會超越14%,按照世界官方定義,逾14% 則屬於老齡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