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迷小孩駁嘴:「我成績OK咪得囉!」

電玩令人失調 專家學者齊探討
27/06/2019
10884
收藏
分享
電玩令人失調 專家學者齊探討
電玩令人失調 專家學者齊探討
電玩令人失調 專家學者齊探討

手機不離手情況在本澳甚普遍,不少年輕人一邊走路一邊玩手機。 (梁啟迪攝)

澳廣視時節目「澳門講場」昨探討世衛將打機成癮列為精神疾病。(右起)周植強、劉振峰、黃家豪。 (梁啟迪攝)

玩手機風氣吹遍本澳大街小巷,沉迷手機幾乎遍及不同年齡層。 (梁啟迪攝)

世界衛生組織於上月25日第72屆世界衛生大會通過《國際疾病分類》第11次修訂本,新增一條目「6C51 Gaming disorder 」(電玩失調症),正式將「打機成癮」列為「精神疾病」,並指出相關症狀包括:無節制沉溺於單機或網絡遊戲;因過度遊戲而忽略其他興趣愛好和日常活動;明知會產生負面後果卻仍沉溺於遊戲等。

澳門電台視時事節目「澳門講場」昨(26)日探討世衛將打機成癮列為精神疾病,但有聽眾來電稱,其家中小孩反駁說:「我成績OK咪得囉!」出席講場的婦聯心理治療中心主任劉振峰表示,小孩可能誤會家長只關心成績,而沒有了解他們的興趣。

出席昨早「澳門講場」嘉賓之一的中國澳門電子競技運動大聯盟總會理事長黃家豪表示,世衛仍在收集遊戲成癮的數據,將打機成癮列為精神疾病,是言之尚早。

電競選手規律作息甚嚴

黃家豪又表示,希望家長明白小朋友其實想獲得認可,如突然被停止興趣,可能會發生叛逆行為。他又稱,職業電競選手依從上級指示,有固定生活規律,選手亦要遵從訓練和作息時間,以及學習社交禮儀和技巧等,違規可被開除,建議家長可讓小孩明白,即使玩遊戲也要遵守規則和紀律。

兩歲以下孩子需嚴管

另一嘉賓婦聯心理治療中心主任劉振峰建議,兩歲以下小孩應儘量避免使用電子產品,要使用也不要超過半小時,以免影響身心健康,以及對成長發展造成影響。他又稱,小孩沉迷網絡世界,可能是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成功感,建議家長嘗試接觸及了解小孩感興趣的遊戲,再進行溝通會較易改善問題。

子女打機「講晒粗口」

聽眾陳小姐表示,小孩放學回家後便機不離手,玩遊戲時又「講晒粗口」,亦不願意和她溝通,小孩又稱「我成績OK咪得囉!」劉振峰表示,中心收到很多類似求助個案,小孩可能誤會家長只關心成績,而沒有了解他們的興趣,建議家長應在日常生活展現不同的關心。

家長與子女要和平溝通

另一嘉賓山頂醫院精神科顧問醫生周植強表示,初中生自控能力不完善,需要家長協助。而家長更應心平氣和與小孩溝通打機時間,再協議訂立時間表,達到雙方共識。他補充,台灣相關研究指出,台灣遊戲成癮比例為3%,是西方國家的三倍,但港澳則未有相關調查。

「打機成癮」列「精神疾病」2022年生效須引入防治措施

世界衛生組織於今年5月25日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的第72屆世界衛生大會上,正式將「打機成癮」列為「精神疾病」。世衛組織表示,「打機」包括了數碼、電視、線上、離線遊戲,而「打機習慣」的規律可能是持續、偶發、周期的型式。「打機成癮」的診斷期需要最少12個月,因應診斷設備及方法、或者病人症狀過於嚴重時可能縮短。電玩失調症除導致相關人員攻擊行為和心理抑鬱等問題外,還會帶來身體缺乏鍛煉、忽略健康飲食、視力或聽力下降、睡眠不足等一系列健康問題。

世衛組織表示,將電玩失調症列入《國際疾病分類》是基於現有證據審查,亦反映來自不同界別和地區專家的共識。《國際疾病分類》是由世衛編撰,為醫學界作為臨床診斷參考的指南,以界定疾病、失調、損傷等狀況的範圍。新版《國際疾病分類》將於2022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屆時各成員國須引入相關的治療與預防措施。

世衛組織提醒,遊戲玩家應注意控制打機時間,避免影響到其他日常活動,還應警惕打機給身心健康和社交方面所帶來的變化。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