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特有的文化氣質

微型國際都市下的公共圖書體系
23/05/2025
8982
收藏
分享
微型國際都市下的公共圖書體系

澳門,這座融合了中西文化的歷史名城,自回歸以來,在特區政府的積極推動下,不僅在經濟、旅遊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也在文化建設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其中,公共圖書館作為文化傳播和知識普及的重要陣地,其發展與變遷尤為引人注目。澳門中央圖書館。(力報資料圖片)

澳門公共圖書館的發展與變遷,折射出這座城市的文明記憶與未來圖景。回歸以來,在特區政府的文化治理理念嬗變中,公共圖書館從單純的文化設施逐漸轉變為多元文化空間,成為澳門知識傳播體系的重要載體。政策演進呈現出從建設到服務、從單一到多元、從政府主導到社會協同的清晰軌跡,特別是2020年市政署圖書館系統與文化局體系的最終整合,標誌著澳門建立起統一的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

小型閱覽室融入生活場所

在這座微型國際都市裡,共圖書館體系以其獨特的布局和多樣化的服務形式著稱。這些圖書館、圖書室、自修室及閱覽室遍布社區,與澳門這座小城緊密相連。它們多以細小型閱覽室的形式存在,巧妙地融入公園、街市等市民日常生活場所中,為市民提供了便捷的閱讀和學習空間。這些圖書館不僅豐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成為了社區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獻收藏結構的變遷尤其值得關注。從回歸初期葡文文獻佔主導,到今天構建起「三文四語」的特色文獻體系,澳門公共圖書館完成了從殖民遺產到本土文化的轉型。全球最大的土生葡人文獻特藏與「澳門記憶」數字化項目的並重,既保存了獨特的歷史記憶,又面向未來開拓創新。

公私合作鑄文化場所促親子關係

在澳門公共圖書館的發展過程中,私人或企業家以及熱心人士的捐贈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黃營均基金就曾支持過民政總署(現市政署)的購書和硬件配置工作。這些捐贈不僅豐富了圖書館的館藏資源,也提升了圖書館的服務水平。同時,圖書館還積極配合各社區特色,推動社區閱讀和文化活動的開展。在公園內設置相關的文化、文學講座,以及推動小義工和義工媽媽計劃等活動,都體現了圖書館在促進社區和諧、增進親子關係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新型服務模式拓圖書館功能

此外,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科技的發展,澳門的公共圖書館也在不斷探索和創新中前行。它們不僅服務多元化、注重市民的宣傳和教育工作,還積極發展圖書館電子化及網絡化等新型服務模式。這些新型服務模式的出現,不僅提高了圖書館的服務效率和質量,也為市民提供了更加便捷、豐富的閱讀體驗。例如,通過電子圖書館系統,市民可以隨時隨地訪問圖書館的館藏資源;通過網絡化服務,市民可以方便地參與各種在線閱讀和教育活動。這些新型服務模式的推廣和應用,不僅拓寬了圖書館的服務範圍和功能,也提升了市民的文化素養和綜合素質。

澳門公共圖書館的演變史,是一部微型國際都市探索文化治理現代化的生動實踐。從殖民時期的知識管制到回歸後的文化賦權,從物理書庫到智慧文化節點,這個知識生態系統在「一國兩制」框架下正演化出更豐富的可能性,為全球城市的人文發展提供了珍貴樣本。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