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歷史城區擁有「一帶一路」的歷史,並見證著由過去的小漁島,發展成時至今日宜居宜遊、文化多元的國際旅遊休閒城市。然而,在保存世界文化遺產的同時,如何藉成功申遺廿載為契機,在「承傳」教育上做得更好,並為青年融入舊區發展創設更多條件,將有助下一階段推動澳門文旅經濟,邁向更高質量的發展。
為此,筆者建議可在現時的「承傳」教育的基礎上,加強文化遺產與愛國愛澳教育的有機聯動。歷史城區見證著澳門400多年不可複製的中葡文化交融,更有著海上絲綢之路貿易節點的文化沉澱,除世遺景點外,舊區更有著不少的名人足迹、傳統商業及街巷故事的特色風情,值得加以串聯,並推動市民大眾,特別是年青一代,增強對國情及本澳歷史文化的了解。同時,建議可結合「世遺青年推廣官」的培訓活動,並提升國際社交平台的傳播力度,向世界講好中國及澳門故事,將歷史城區的底蘊發揚光大,並根植愛國愛澳的深層底蘊。
此外,青年是活化歷史城區的有生力量,而近年社會對舊區的關注度亦顯著提升,故應創設條件加大對青創、文創的支持力度。現時舊區內已孵化具基礎條件的文創市集,如塔石藝墟、關前街市集等,政府近期亦透露將在新口岸推動特色市集發展。筆者建議,可對市集主辦方、檔主提供運營和培訓等支持,同時,探討通過跨部門合作,對青年及學生提供市集落地補貼的可行性,為舊區注入創新活力及帶動周邊社區發展,並配合政府提升青年社會實踐的施政方針。
民青會副理事長黎俊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