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今年對數十個貿易夥伴密集加徵新關稅,但出乎許多經濟學家意料的是,美國國內商品與服務價格至今仍相對穩定,未出現普遍大漲。這一現象引發關注:為何高關稅尚未推升通脹?未來又會如何演變?
學者分析,當前的「平靜」只是暫時。部分消費品如服裝、家居用品和電器已顯現出小幅上漲跡象,顯示壓力正在暗中積累。原因之一在於,實際徵收的關稅幅度低於市場早先的估算。根據最新數據,今年6月美國進口商品平均關稅稅率僅約9%,遠低於年初經濟學家預測的15%。由於面臨更高關稅的國家減少了對美出口,而低關稅國家的出口量增加,導致平均稅率下降,再加上大量進口商品獲得豁免,當月進口總額2,580億美元中僅有不足一半真正被課稅,市場衝擊因而被攤薄。
其次,零售商在政策正式生效前大量進口商品,形成了庫存「緩衝」。眼下消費者購買的許多商品仍屬於關稅上調前的低成本庫存,延緩了漲價壓力。但隨著這些庫存逐漸消化完畢,新一批高成本商品進入市場,價格勢必面臨上行風險。此外,許多企業為維護市佔率,選擇暫時以降低利潤來吸收成本,這種做法不可持續,一旦市場不確定性消散,企業將更有動力把成本轉嫁至終端價格。
物價穩定或只是表象
關稅的通脹效應本就存在滯後性。美國達拉斯聯儲的研究顯示,關稅全面傳導至物價往往需要約一年時間。換言之,眼下的「物價穩定」可能只是表面現象,下半年開始,關稅壓力或將逐步釋放,消費者將更明顯感受到價格攀升。
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傑克森霍爾年度會議上也特別點出,關稅所帶來的通脹壓力「已經清晰可見」,局方必須謹慎防範滯脹風險。他指出,就業市場數據雖仍顯示出韌性,但招聘放緩與勞動力增長疲弱,已使失業率上升的風險增加。當前形勢使美聯儲在「最大就業」與「物價穩定」兩大使命之間的平衡更顯艱難。
鮑威爾承認,過去允許通脹「適度超標」的策略已被事實證明無效。2020年推出的新框架本意是對抗低通脹,但疫情爆發後物價飆升,該策略很快失去作用。他強調,美聯儲未來將更直接盯緊2%的通脹目標,不再允許通脹在一段時間內「平均」達標。這項戰略修訂獲得美聯儲官員一致通過,意味著政策基調將更偏向保守與審慎。
在特朗普的保護主義政策下,美國關稅措施雖暫時未全面推高物價,但經濟學家普遍認為,潛在風險正在累積。隨著企業庫存用盡、成本無法長期內部消化,關稅將最終傳導至消費者端。白宮則堅稱,關稅有助於保護美國就業與產業競爭力。未來幾個月,美國通脹走勢仍將受到關注,而美聯儲如何在就業與物價之間找到新的平衡點,將是全球市場的焦點。 (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