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洲區生活配套仍追不上人口變化

黃飛獅促改善區內行人道善用閒置地

隨著青洲區有不少公共房屋私人樓宇相繼落成,該區人口迅速增多,加上青茂口岸主體工程即將完工,近年有更多聲音關注青洲區新一份發展規劃何時才能出台。民众建澳聯盟副理事長、北區社區服務諮詢委員黃飛獅近日促請政府,短期內盡快改善該區的行人設施,並善用在該區已收回的閒置土地發展社區配套,提升區內居民生活質素,長遠而言應盡快提前做好該區整體規劃草案,讓社會共同參與討論。 黃飛獅接受本報訪問時指,近年青洲區人口迅速增加,該區居民對社區配套的要求越來越高,然而有關配套一直追不上其發展。 居民憂狹路遇大車盼改善 他表示,經了解發現不少居民尤其關注區內有許多路段的行人道過於狹窄,例如是聖若瑟大學對面的行人道,他形容只有「兩個階磚咁闊」,行人之間若果狹路相逢,必然有一方需要走出行人道;再加上自從位於青洲跨工區的澳門新批發市場落成後,不少大型貨車經常出入,常出現人車爭路的情況,令居民出行感到危險。他又指該區修車廠林立,加上有劏車場,令不少車輛在該區四處停泊。 黃飛獅預料隨著青茂口岸開通,該區居住人口仍會繼續增加,但若果政府仍然不整治上述問題,將影響澳門整體城市形象。 居民盼建大型親子休憩空間除了行人設施問題,黃飛獅亦關注該區的休憩用地不足的情況。他指出,由於青洲山問題一直未解決,現時該區可提供予居民的綠化空間實在不足,特別是自從青洲河邊馬路的青翠自由波地,以及位於青洲上街臨時休憩區所在土地的業權人收回土地後,令居民可使用的休憩空間減少,需要前往位於鴨涌河的青洲河邊馬路休憩區,然而該區除了休憩設施不足,硬地鋪設亦不適合兒童玩樂,加上面向鴨涌河和馬路,缺乏遮蔭,對家庭而言並不是理想的休憩活動空間。他引述居民期望有新的大型休憩設施在青洲區落成,又建議政府可善用在青洲上街收回的另一幅閒置用地,開闢作休憩區,而不是用作停泊大型旅遊巴。 籲政府應提前規劃做好構思 黃飛獅形容政府在發展青洲區的問題上一向採取「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態度;他又指出政府近年已收回不少閒置土地,理應可更好地規劃該區發展,現時有關閒置地不是用作貨倉就是停車場,但無太大用處,政府亦未有提及會如何利用這些土地促進該區發展。 黃飛獅認為政府實則可以提前構思和規劃青洲區發展,即使在青洲新的總體發展規劃未出台時,政府亦可參考其他國家地區的做法,對閒置土地先做簡單的綠化工作,為居民提供舒適的空間。 青茂口岸多考慮商業規劃 至於青茂口岸規劃方面,黃飛獅關注目前政府未有提及商業規劃的部分,建議未來當局可多考慮完善有關方面;另外,政府決定將粵澳名優產品博覽中心三層商業樓層將由廣東南粵集團管理,由該公司決定樓層的空間用途,黃飛獅則建議有關空間規劃可朝促進內地和澳門的商業交流用途作考慮。

04/02/2021
23591

閩澳跨境融資戰略合作

冀搭建閩澳金融平台

共建「一帶一路」、閩澳「並船出海」支持閩籍企業跨境融資戰略合作簽約儀式,昨(3)日上午在旅遊塔宴會廳舉行,全國政協副主席何厚鏵、澳門中聯辦主任傅自應等出席。 福建省副省長郭寧寧致辭表示,在澳門中聯辦的大力支持下,在澳門特區政府、福建省委省政府的共同推動下,中華(澳門)金融資產交易股份有限公司與廈門國際銀行集團簽約合作,廈門國際銀行集團將能夠充分發揮閩港澳三地聯動的獨特優勢,加強跨境戰略協同,積極搭建閩澳金融合作平台,用好、統籌好跨境金融資源,更好服務閩澳經濟社會發展。 她又指,在金融領域,福建省期待與澳門攜手共進,緊扣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主線,推動兩地金融業在金融科技、跨境金融、離岸金融、閩澳企業金融服務以及機構互設、人才交流、設立閩澳基金等方面持續深化合作,建立閩企赴澳發債融資合作機制。 廈門國際銀行董事長王曉健表示,在本次戰略合作簽約儀式的推動下,閩澳將更好地發揮兩地的平臺優勢和資源互補,閩澳金融機構、企業必將同心同德、攜手並肩。中華金融資產交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傅建國表示,廈門國際銀行、澳門國際銀行以及集友銀行攜手,結合澳門「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在金融領域落地生根的產業發展方向,共同推進閩港澳在金融領域更深層次的合作,為澳門現代金融業發展,助力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做出積極貢獻。 簽約儀式在閩澳兩地以實時轉播方式進行。(梁雄業攝)

04/02/2021
10443

獄警疑知法犯法 替獄中富商送信予其妻

黃少澤:依法追究紀律責任

一名男獄警涉嫌知法犯法,利用職務之便,工作期間巴結涉嫌觸犯嚴重刑事案件而遭羈押一名富商,為其將一封書信轉交到富商妻子手上;司警在調查富商妻子被友人藉詞可「疏通」令富商可後輕判詐騙250萬元一案,揭發案中案,前(2) 日傳召獄警問話,其承認執勤期間主動巴結富商及協助送信,司警拘捕獄警及富商妻子。 保安司司長黃少澤昨(3)日就此事件回應表示,按照法律規定及懲教局內部規章並不允許相關行為,從法律層面來說,懷疑涉案獄警行為已構成濫用職權罪。懲教管理局在昨日亦發聲明表示,會全力配合執法機關調查工作,並已開立內部紀律調查程序,嚴肅處理,依法追究違法者之紀律責任。 被捕現役獄警姓郭,34歲,澳門居民,隸屬懲教管理局,涉嫌濫用職權罪。被捕富商妻子姓黃,49歲,澳門居民,商人,涉嫌袒護他人罪。 冀丈夫輕判以錢疏通被騙250萬 本澳一名富商早前因涉嚴重刑事案件被當局羈押,其妻因害怕丈夫被重判欲找人疏通,結果被友人騙取澳門幣250萬元,司警去年9月偵破該宗巨額詐騙案並拘捕一名男地產代理。其後對案件深入調查後,揭發上述涉案獄警為巴結獄中富商,涉嫌濫用職權,協助對方將書信送到其妻子手上。涉案獄警及富商太太現時已被司警拘捕。 為求富商關照主動巴結提供協助 司警昨(3)日公布案情表示,去年(2020年)9月偵破相關巨額詐騙案後,對案件繼續深入調查,在後續工作中發現姓郭獄警懷疑知法犯法,利用其獄警身份犯案。司警表示,郭某由於知悉正在獄中被羈押的富商梁某人脈廣又做大生意,於是在工作期間主動上前巴結,並希望對方出獄後關照自己。 去年10月13日,郭某應富商梁某要求,將一封書信轉交到其妻子手上;同日晚上,郭某到達富商妻子黃某位於氹仔住所外,並將信件交到其手上。 承認執勤期間助羈押富商送信 司警調查後鎖定目標,前(2)日傳召兩名嫌犯到警局問話。嫌犯郭某承認執勤期間主動巴結富商及協助送信,但否認收取任何報酬和利益;嫌犯富商妻子黃某則否認有接收過信件及與郭某會面。惟司警根據相關證據,有強烈跡象顯示該獄警郭某與黃某涉嫌犯案,案件現時已移送檢察院處理。 黃少澤:不願見同事違反法規 黃少澤昨日回應事件表示,作為保安司司長,極不願意見到有同事違反法律規定,實施相關犯罪。他進一步指出,懲教管理局第一時間執行拘留該名獄警程序,並對其開展紀律調查。首先將其調離獄警崗位,不能再進行相關執法行動。此外也會根據案情相關情況及法律規定,對涉案獄警實施防範性停職。 懲教局:違法違紀依法處理 懲教局亦對事件表示高度關注,並表示已指示各部門加強人員監督,以及要求所有人員時刻注意職業操守,奉公守法,並會檢視及完善有關工作指引,避免同類事件再發生。 懲教局重申一直重視職員的個人品格及職業操守,倘證實職員作出違法違紀行為,必定依法處理,絕不姑息。

04/02/2021
18323

審理家暴期間受虐者憂受威脅

意見倡加強對施暴者強制輔導治療

電台時事節目「澳門講場」昨(3)日就《家暴法》執行情況展開探討,社工局家庭保護組職務主管關萍花、善牧中心主任黎彩燕、澳門基督教青年會總幹事關淑鈴以及理工學院社工系講師何穎賢受邀出席。 社工及輔導員協助跟進家暴個案關萍花表示,《家暴法》自2016年10月生效後,社工局與各大公共部門成立跨部門協作關係,同時亦與社服部門設立常規合作及通報機制;每個通報個案當局都會由專業社工及心理輔導員進行評估及分流跟進,並與各合作機構制定相關福利計劃,從而為當事人提供適切服務。關萍花稱,局方會持續落區宣傳「家暴零容忍」,希望喚起社會對家暴的關注,亦呼籲若出現家暴情況,市民可主動與當局聯絡。 強制輔導可減少家暴再現黎彩燕表示,自《家暴法》實施後,善牧中心的入住率有明顯上升,大部分入住人士都是經歷了長年家暴的婦女,在身體及精神上均受傷害,甚至發現同住長者或子女亦受到傷害,需要與社工局、教育部門及其他社服機構共同協助。她又指,大部分受虐者由於害怕遭報復以及連累家人被恐嚇,都不願意報警,最後到自己生命及子女安全受威脅才報案,甚至在案件的審理過程中亦擔心受威脅。 她稱,有部分受虐者被家暴後甚至出現心理和生理問題,需轉介她們到心理或精神科醫生作輔導。 另外,黎彩燕亦建議加強有關強制施暴者接受輔導及治療的措施,因現時家暴案在檢察院會依司警搜證判斷應否有強制措施,當中鮮有強制施暴者接受輔導;她認為,在案件立案到判決確定期間,若沒有任何強制輔導措施,對避免再次出現家暴情況的成效會大打折扣。

04/02/2021
10510

加強生命教育守護青少年

過去兩個月先後發生三宗學生自殺事件,一男兩女年輕人不幸喪生,令人唏噓,引起社會關注青少年精神健康問題,希望當局持續推廣生命教育,採取主動積極措施,協助學校師長及家長,從不同層面關注青少年學生,及早發現潛在問題,在專業人員協助下進行有效情緒疏導,減少同類事件發生。 過去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持續,經濟復蘇緩慢,不少人處於失業、減薪、放無薪假狀態,生活壓力空前,情緒負面,也因此忽略了子女,甚至引發爭端。在生活壓力困擾下,家人關係變得疏離,溝通減少,父母對子女日常生活課業所知不多,甚至不了解子女思維和想法,子女生活在孤寂環境,在課業及人際關係遇到困難 時無傾訴對象,不知如何解決,最後走上象牙塔尖,同類事件接連發生,說明有更多隱性個案存在,社會需要從不同層面關注。 為預防同類悲劇發生,有關當局需檢討及加強防止自殺工作,適切支援有需要人士,共同擴大防護網,加強訊息交流。教育當局與學校及家長應持續加強生命教育,特別是針對學生,將生命教育納入學校課程。加強家校合作力度,多與家長溝通,以更了解學生成長和變化,向家長提供適切的親子溝通技巧,加強親職教育,提升與學校及相關團體聯網,及早發現隱藏個案,提供援助。 另一方面,教育當局、學校、教師、輔導員、家長及民間防止自殺團體,合作做好生命教育,為有需要人士作出支援,教導學生倘遇到情緒困擾或疑難,要主動向家長、老師、朋友等可信任的人或專業輔導人員傾訴及求助,讓學生情緒波動時懂得主動尋求協助,以能在支援下走出情緒低谷。 自殺一個案例都嫌多,需要社會各界攜手合作,共同守護寶貴生命。自殺成因涉及多個因素,但自殺是可以預防。青少年學生正值花樣年 華,在現時社會經濟環境,父母為生活奔馳,與子女日常相處時間不多,把照顧及教育責任託付學校,但無論如何,青少年學生需要加強照顧,家長及學校人員應主動聆聽及關懷青少年精神健康,多聯繫、多溝通、多關懷,若發現青少年受情緒困擾,應盡早尋求專業協助,聆聽他們心聲,了解他們問題和需要,給予開導和建議,避免悲劇重複發生。

03/02/2021
38191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