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護澳居民內地購房權益

珠澳建聯防聯控監察協作機制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近年不少本澳市民選擇到內地置業,但當中不少消費者不了解內地法例或受地產中介誤導,引發不少紛爭,近期接連多宗市民在內地買樓,逾期未收樓或收樓後貨不對辦,追究無門而向政府總部遞信求助,行政長官亦表關注,要嚴格管理在澳門銷售的內地樓盤廣告。澳門特區政府及珠海市政府高度重視本澳市民在珠海市購房的合法權益,雙方建立聯防聯控機制,進一步加強兩地的監察協作、資訊聯動及普法宣傳,從而作出高效的防範及快速回應。 珠海市政府黨組副書記劉嘉文一行早前到訪澳門,與經濟財政司司長李偉農、經濟局及消費者委員會進行了會談,雙方就打擊內地樓盤違法廣告及保障澳門居民權益工作進行匯報,珠澳兩地並且建立《五證》核實機制,支付款項須存入監管賬戶等。 議員指過往監管較寬鬆 立法會議員梁孫旭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內地樓盤必須要有「五證」才可刊登廣告,過往本澳對於有關樓盤廣告的監管較寬鬆,因此便讓一些房地產商藉此「鑽空子」來澳進行推銷,令不少市民或是投資者因此「中招」。因為本澳樓價相對較高,近年的確有不少市民選擇到內地投資置業,當中「中招」人士最常見情況是因接收到中介等不實銷售信息,致收樓後發現貨不對辦情況。 梁孫旭認為,特區政府如今透過與內地相地相關部門建立聯防聯控機制,從而對內地樓盤在澳門刊登廣告進行規範,相信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免再出現投資者「中招」情況。但他強調,如若要完杜絕有關情況,除了在監管層面上作出優化。 莫貪「小便宜」莫貪「著數」 他說,作為消費者,亦要十分謹慎;因據其了解,過去往往消費者是在購買時未有清楚完全了解法律條文,因此房地產商便捉住消費者貪小便宜欲逃避某些稅項、或是貪圖某些「著數」的心態,消費者便會因此而墮入陷阱,當出事後消費者能以得到應有保障。 梁孫旭強調,始終「買樓唔係買棵菜」,市民或投資者必須要做個精明消費者,購房前先了解房地產中介機構的項目是否持有《五證》,並須了解所買樓宇單位的土地用途是否自己欲購買後的用途相符;以及在簽約時而又不熟悉有關條文,可尋找資深業界人士先了解清楚再決定是否購買,從而避免購買後不必要的損失。 消費者亦有責了解商品 梁孫旭總結,聯防聯控機制的建立固然可起到一定保障成效,令有關銷售樓宇廣告所提供信息更加可靠,減少誤導成分,但同時作為消費者,自身亦有責任在購買前,先了解其購買的商品,這樣雙管齊下才可杜絕買樓後引發的糾紛。

03/02/2021
14755

建立樓盤《五證》核實機制

珠琴澳交流內地樓盤銷售監管

澳門消費者委員會與經濟局早前先後與珠海市和橫琴新區相關部門舉行會議,交流內地房地產銷售監管及房地產廣告監管的有關政策及規定,並商議進一步加強合作、信息共享、遏止侵權行為,建立長效合作機制,以共同維護澳門消費者在珠海市購房的合法權益。 會議上各方就建立聯防聯控機制達成共識,並即時擬定具體方案,包括建立澳門與珠海、橫琴之間關於樓宇廣告的聯防聯控機制,加強信息互通,通過約談內地發展商、房地產中介機構及廣告商的方式從源頭治理,遏止違法宣傳活動。 消費者可查核《五證》真實性 三地同時建立查核「五證」資料的核實機制,確認「五證」、即《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建築工程施工許可證》、《國有土地使用證/不動產權證》和《商品房預售許可證》的真實性,加強保障消費者權益。 澳珠兩地已建立查核房地產《五證》資料的核實機制及支付款項須存入監管賬戶。澳門消委會已在網頁設立「內地購房資訊」專區,把有關內地置業的資訊整合,方便消費者查閱。專區設連結至「珠海市房地產交易商品平台」,消費者可查考「五證」中《商品房預售許可證》的證號及房屋用途等資料。 樓款存入指定監管賬戶 消費者確定《五證》齊備後,在支付預售商品房首期、尾款或全部樓款等的所有款項,均須存入《商品房預售許可證》上的指定監管賬戶,否則將不受到法律保護。消費者可以在「內地購房資訊」專區內「珠海市房地產交易監管平台」,或直接登入該「平台」查找相關賬戶號碼。 支付預售商品房首期、尾款或全部樓款均須存入《商品房預售許可證》上指定監管賬戶,否則將不受到法律保護。(澳門消委會圖片)

03/02/2021
12151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