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連三日舉行的第二十五屆澳門國際貿易投資展覽會(第25屆MIF)、澳門國際品牌連鎖加盟展2020(2020MFE)及2020年葡語國家產品及服務展(澳門)(2020PLPEX),上周六(24)日圓滿閉幕。今屆進一步強化線上展覽平台,以線上、線下雙線模式舉辦,發揮聯動和疊加效應,不少展商認為會展有助推廣企業品牌以及拓展業務,對參展成效滿意。 三天展會共安排簽署了逾百份項目,內容涉及澳門製造及澳門品牌產品進駐特色超市、葡語國家產品進駐本地電商平台、採購澳門製造口罩、內地農產品採購意向及科研項目合作等,線上線下共安排了逾670場洽談,助力參展企業和客商各方透過澳門會展平台,共商合作。 今屆MIF、MFE、PLPEX搭建線上展覽平台,線上展廳開通的參展商合共有逾1,100家,展品總數逾4,300件。除現場洽談配對外,今年三展增設雲配對及雲簽約的服務,在展會期間安排「線上─線下」、「線上─線上」的商業配對洽談,另設專題配對活動。 已參展六年的本地參展商一間國際投資公司市場部總經理劉小姐稱,今次參與雲配對期間,旗下的加工廠與湖北茶品、廈門航空等品牌已達成採購意向,展望於未來促成合作。 參加雲配對及雲簽約的湖北潛江一食品公司電商部總監歐陽先生稱,透過線上可更快捷簡便地找到優質企業並展開合作。他又提到,目前該公司已與多間澳門餐飲企業、商貿企業簽署小龍蝦銷售協議,會上也與多間澳門企業達成了供貨意向,他認為,今次參展有助公司業務發展,未來期待繼續參展。 參與直播間活動的餅家代表李小姐認為,企業通過線上直播增加了曝光率,結合線下展廳模式可達至優勢互補,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疫情影響下,企業計劃通過電商平台、直播帶貨等模式尋求更多商機。 參與線上參展的葡萄牙參展商國際商務執行董事CarlosJimenez先生稱,首次以線上形式參展,期間已收到感興趣客戶的反饋,雙方在洽談中建立了合作意向,相比線下、線上資訊更便捷及時。 三個展會明年繼續舉行,其中,澳門國際品牌連鎖加盟展2021將於2021年7月30至8月1日舉行;第26屆澳門國際貿易投資展覽會及2021年葡語國家產品及服務展(澳門)將於明年10月21至23日舉行。
第5/2020號法律《僱員的最低工資》將於下(11)月1日生效,為避免最低工資法律適用於殘疾僱員而可能減低僱主聘用殘疾人士意願及對殘疾人士就業造成影響,法律未將殘疾僱員納入最低工資適用範圍,政府制訂殘疾僱員工作收入補貼計劃,將與《僱員的最低工資》法律同步於11月1日起生效。持殘疾證的本地僱員按月累計工作時數等於或多於128小時,且月收入少於最低月薪6,656元,可申請補貼差額;按月累計工作時數少於128小時,且當月收入少於按最低時薪32元計算的金額亦可獲補貼。 勞工局研究及資訊廳廳長陳穎芝表示,現時本澳有14,000人持有殘疾證。其中1,800人於今年年)首季以僱員身份供社保。行政會發言人張永春稱,由於《僱員的最低工資》法律將生效,《工作收入補貼臨時措施》將取消,但設有過渡規定,符合規定的僱員於11月仍可向財政局申請10月份的工作收入補貼。 行政會完成討論《殘疾僱員工作收入補貼計劃》行政法規草案,行政會發言人張永春(中)聯同勞工局代表向傳媒講解。(劉凱輝攝)
行政長官將於下(11)月16日發表《 2021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 》,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一行人日前率領轄下多個局領導及辦公室顧問到訪澳門江門同鄉會,介紹社會文化司下階段一系列工作計劃,期望在社團的支持下,聆聽更多建議,促進工作更好的落實。雙方並就社會文化司範疇內的長者福利和安老政策、醫療服務、旅遊發展、文化教育、社會民生等議題,與會長甄瑞權、理事長劉家裕、監事長梁耀宗及立法議員兼副會長麥瑞權、鄭安庭等交換意見。 社文司司長歐陽瑜表示,新冠疫情爆發,特區政府及時採取防疫抗疫措施,較好地控制住疫情,獲得本澳居民、團體的積極配合和支持。疫情期間,社文司範疇施政工作亦按部就班開展,從未停止,包括建立抗疫隊伍,為應變公共衛生危機培養和儲備人才,完善醫院設施,如研究增建方艙醫院等。 江門同鄉會就在疫情下振興旅遊、促進經濟、保證就業,希望政府加強與國內有關部門的聯繫和溝通,在中國疫情日漸好轉情況下,爭取內地適度放寬入澳檢疫規定,恢復電子簽註,以刺激更多遊客來澳消費;加強防疫基建建設,儲備合理的防疫防災戰略物資,多關注受疫情影響群體和家庭,給予更多關注和幫助,加快離島醫院的建設,滿足社會發展需求。 社文司司長歐陽瑜一行人日前率領多個局領導及辦公室顧問到訪澳門江門同鄉會,介紹社文司下階段一系列工作計劃。(資料圖片)
由文化局主辦、澳門科技大學社會和文化研究所協辦的「大美無疆—一帶一路文化系列講座」上周六(24日)揭幕,首場講座為「走向世界的少林文化」,邀請華南師範大學體育科學學院教授馬廉禎描繪少林文化的奇光異彩。 文化局副局長梁惠敏致辭時表示,充分利用澳門和內地的文化資源,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文化交融,是特區政府文化部門一項重要工作。澳門科技大學社會和文化研究所所長林廣志則表示,系列專題講座內容豐富,涵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或地區的文化歷史、文化現象、文化人物及文化地標。文化是城市靈魂,對自身文化的認同、研究及堅信是重要根本,期望與文化局、世界各地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研究專家合作、攜手市民共同推動中國文化及世界文化在澳門的傳播。 主講嘉賓馬廉禎表示,少林功夫是指在嵩山少林寺這一特定佛教文化環境中形成,以佛教信仰為基礎,充分體現佛教禪宗智慧,並以少林寺僧人修習的武術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傳統文化體系。少林文化憑藉其頑強的生命力和靈活的運作方式成功走出國門,並札根海外,與當地主流文化相互融合,目前分布於世界各地的少林寺海外文化中心合共50多個。得益於國家的富強與傳媒的發展,少林功夫走向世界,成為當下最為世界所矚目的中國文化符號。。 「大美無疆—一帶一路文化系列講座」合共四場,於10至11月期間在澳門藝術博物館演講廳舉行,邀請專家向大眾簡述帶有世界意義的少林文化、南海神信仰文化、佛教禪宗文化以及道教文化。經各專家分享後,文化局相信觀眾可更深入地了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之間的文化聯繫。詳情可瀏覽文化局學術及出版處網頁www.icm.gov.mo/academics/,查詢可於辦公時間內致電85986711或88972124。 「一帶一路文化系列講座」上周六揭幕,首場講座為「走向世界的少林文化」。(鍾佩欣攝)
隨著疫情嚴重衝擊澳門經濟,近期本澳社會有聲音,要求增加現金分享計劃的金額;亦有指政府收入大跌,是否要減低派錢數額。環繞這個話題有不同意見,基本上特首意思是繼續派發,問題是怎樣派發。 派錢這項政策,實際是一條不歸路,你只能愈派愈多,要削減或收回十分困難,因為市民已習慣年年攤大手板攞錢,覺得理所當然,在小市民立場,那管你甚麼顧全大局的大道理,最基本是錢不能少於去年。施政者也不敢收回,怕觸發民怨。 事實上,派錢的效能真的教人懷疑,雖然你會說可以帶動消費,但實情分散派發,人們心裡各有盤算,有人會儲起來,有人或會拿去旅遊,或去內地消費,更甚的拿去賭博或炒股,是否可以真的帶動本澳 消費,又或帶動效力有多大,真不敢說。 本澳自2008年開始派錢,過去13年總共向每人派發了101,000元,以澳門60萬人口估計(最新是67.6萬人,但派錢是十多年開始,所以用一個平均的概數計算),已派去了600億元。這筆龐大現金,若然由政府妥善運作,所發揮的效應,遠遠勝過任意派予市民。 600億元是甚麼概念?可以做甚麼?去年前特首崔世安建議籌組的主權基金,開首投入的資金就是600億元;我們一直以來,也希望政府能學習挪威或新加坡,嘗試推出主權基金,盡早吸取市場經驗,為財儲保值甚至增值做功夫,為政府收入增闢財源。 本澳輕軌氹仔段,興建費用是110億元,600億元原來可以起五條輕軌,帶動社會基建發展。本澳教育開支一年141億元,若將六百億攤分12年,每年可增加50億教育經費,針對性使用,就不會如羅立文司長所說,我們澳門沒有人才。 本澳福利開支每年100億元,同樣每年增加50億,福利的支援水平及覆蓋面會做得更好;而不是全民派錢,部分有錢人,根本不需要這一萬元,倒不如針對性幫助有實際需要之人。 本澳離島醫院首階段的興建拖拖拉拉已經十年,預算興建費要百億元或以上,600億元可以起多六間離島醫院,或可加快建築進度,以及擴大規模兼添置醫療器材。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意思是幫助別人,予其送魚給他,倒不如教他怎樣去捕魚,那他未來就有一技謀生,可以年年生錢。道理其實有點如出一徹,我們將資金用於長期推動本澳經濟,提升競爭力或人民素質,最終得益反而是未來的政府、社會及市民,總勝於每年一次過將 錢發放各人,讓他任意使用。
一名17歲男中學生在北區補習社兼職期間,涉嫌對至少四名接受其輔導小學女生上下其手非禮,有女生不堪受辱向補習社負責人投訴及報警,揭發嫌犯罪行。教青局強烈譴責涉事人的行為,並指摘補習社未作出導師申報,明顯意圖逃避監管,已提起調查程序,並中止補習社運作。教青局本周將召開補習社負責人會議,提醒補習社負責人確保學生安全是其不可推卸責任。 司警前天(25日)在記者會通報案情,被捕嫌犯姓周,本澳居民,就讀於北區一所中學;四名女學生均為小學生,就讀於不同學校。嫌犯本月初受聘於北區一所補習中心,從事兼職導師,直至前日有女學生向補習社負責人表示遭人隔衣撫摸全身及私隱部位。負責人知悉後隨即對該男子停職並馬上通知家長,並到司警局舉報事件。 共有四女生被侵犯 司警接報後高度重視案件,即時通過關注少年組將事件通報教青局,並透過「學校安全聯絡網」與嫌犯就讀學校聯繫,經學校配合下警方請嫌犯到警局接受調查,調查期間,嫌犯承認其犯下的罪行。隨後警方到補習中心作進一步調查發現,共有四名女生遭到嫌犯性侵犯,警方認為有跡象顯示嫌犯「觸犯對兒童之性侵犯」罪,案件移送檢察院偵辦。 教青局曾巡查疑犯不在場 教育暨青年局其後發出新聞稿稱,教青局獲悉事件後即時派員到涉事補習社了解情況,今年至今對涉事補習社巡查了七次,當時嫌疑人不在現場。負責人承認本月聘用涉事人時沒有按規定向教青局申報,並於事發後解僱涉事人。 明顯意圖逃避監管 教青局指補習社不作出導師申報,明顯意圖逃避監管,且實質上對學生安全造成影響,教青局已提起調查程序,中止補習社運作,勒令負責人即時檢視各項不足,制定各項保障學生安全的措施。教青局贊揚事件中不啞忍、主動求助和即時反映問題的學生及家長,讓有關部門能迅速介入處理及將涉事人繩之於法。
治安警察局於上周五(23日)下午在出入境事務大樓舉行「 2020社區警務聯絡機制 」交流會,會議由治安警察局局長吳錦華主持,多位社團、坊會領導及代表出席並就社區治安、警民合作等議題作交流。 治安警察局局長吳錦華在致辭時表示,透過「 社區警務聯絡機制 」,警方與社區保持緊密聯繫互動,積極開展社區防罪滅罪宣傳工作和交流社區警情,此機制亦不時助力警方破獲社區案件;他亦感謝每位社區聯絡主任在警方各範疇工作的支持和配合,並表示將持續強化與社區的合作紐帶,因應社會發展所面臨的新挑戰,不斷加強機制下警民合作的深度和廣度,使警民合力產生最大的效用。 治安警察局上周五(日)舉行「社區警務聯絡機制」交流會,多個社團及坊會代表席。(治安警察局圖片)
司法警察局分別於上周二(20日)及上周四(22日)舉辦「司警局大廈防罪之友警務知識培訓課程(初階班)」,澳門物業管理業商會及澳門不動產管理專業技術人員協會組織多間物業管理公司轄下共約70名前線工作人員參與培訓。 司警局表示,由於物管業界前線工作人員負責日常管理和維護大廈治安的工作,為能提高他們的防罪警覺性和能力,是次培訓課程重點講解日常大廈保安工作須注意事項、常見的大廈罪案作案手法和預防方法、司警局報案程序,以及當發生罪案時如何配合警方的偵查工作等內容。 自2017年開始舉辦警務知識培訓課程,對象包括物管業界前線工作人員及中層管理人員、本澳社團及司警局大廈防罪之友會員,至今共舉辦了22場,共約600人參與。 司警局分別於上周二及四,聯同物管業界舉行警務知識培訓課程。(司警局圖片)
司警偵破一宗販毒案,拘捕一名本澳男子及一名內地男子,搜獲可卡因共重42.05克,市值約127,000澳門元,兩名嫌犯被控以「不法販賣麻醉品及精神藥物」罪,移送檢察院處理。 嫌犯澳門居民姓譚,31歲,報稱商人;內地居民姓賴,19歲,報稱服務員。 司警前(25)日公布案情稱,警方早前接獲情報,指有犯罪團伙指派一名內地男子來澳到黑沙環區一帶向活躍於夜場人士販賣毒品,經調查後鎖定內地男子賴某外貌特徵,本周六(24日) 下午在其入住中區某酒店附近部署,直至晚上9時,賴某從酒店出發到黑沙環區一帶不斷徘徊,之後與另一名嫌犯譚某接觸,懷疑兩人正在交收毒品,警方見時機成熟,上前截查兩人,在譚某身上搜出十包可卡因,共約重3.5克,賴某身上無發現毒品。其後警方到其入住酒店的房間進行搜查,搜獲108包可卡因,共重38.55克。 兩人到警局接受調查,譚某承認有吸毒習慣,故向賴某購買毒品,而賴某供稱其持有的毒品是自己從內地偷運入澳販賣。兩人尿液檢測結果呈陰性,被控以「不法販賣麻醉品及精神藥物」罪,移送檢察院處理。 司警偵破一宗販毒案,共搜獲38.5克可卡因,兩名男子被捕。(馮靖欣攝)
本澳與內地及香港執法部門持續加強情報交流,三地聯合展開緝毒工作,針對打擊跨境販毒活動。疫情期間,有販毒團伙以快遞方式進行販毒;於本月20日,司警得悉一個香港販毒團伙以快遞郵寄吸塵機作為掩飾,將毒品偷運來澳。經司警與海關協調及監控下,最終鎖定收「貨」地點及接收人士資料。司警派員於本月22日在黑沙環作部署及監視,其後發現一名本澳男子接收該用作藏毒的吸塵機,隨即對其進行截查,結果在吸塵機內搜出可卡因、氯胺酮及大麻花等毒品。 被捕男子姓許,35歲,無業,本澳居民;涉嫌販毒和吸毒被捕,案件已移送檢察院處理。司警表示,許某經查問後承認受僱香港販毒團伙,以收取毒品(0.5克氯胺酮)及販毒後作分紅的金錢作報酬,在本澳接收毒品郵包後再按指示分拆和出售。許某被捕後亦承認有吸食氯胺酮習慣。 司警表示,是次行動中共檢獲氯胺酮克、大麻花27.5克和可卡因1.4克,相關毒品市值11.5萬澳門元;三地執法部門將進一步追查毒品來源和其餘涉案人士下落。 司警在吸塵機內搜出可卡因、氯胺酮及大麻花等毒品,市值超過11萬元。(劉凱輝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