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準備迎內地旅客

旅遊局支付寶合辦「勁賞節」

橫琴新口岸旅檢通道將下周二(18日)起正式開通啟用,珠海市於前天(12日)開始恢復辦理居民赴澳旅遊簽註後,廣東省居民及內地所有居民來澳旅遊簽註,亦分別於本月26日及9月23日起恢復辦理,為應對預期很快有大批旅客來澳,旅遊局局長文綺華昨(13)日表示,澳門已經做好準備,本澳豐富的旅遊體驗,相信一定能給旅客帶來難忘回憶。 旅遊局發新聞稿稱,為吸引廣東省旅客來澳旅遊及消費,助力澳門旅遊業活動恢復,旅遊局及經濟局支持支付寶推出的「大灣區勁賞節」,透過線上線下聯合優惠活動,向廣東省境內推廣澳門線下零售品牌及特色商店。支付寶澳門地區逾20,000間合作商戶推出多種優惠和折扣活動,以響應旅遊局「澳門心出發」電子優惠平台的號召。同時,旅遊局透過多個線上渠道為「大灣區勁賞節」活動進行宣傳,支付寶亦於廣東省境內推廣澳門線下零售品牌及特色商店,期望吸引更多廣東省旅客來澳消費。 旅遊局表示,支付寶「大灣區勁賞節」於8月10日至10月31日舉行,內地、香港及澳門支付寶用戶可於支付寶澳門地區的合作商戶使用優惠及參加抽獎活動。部分商戶更推出獨家優惠,吸引更多旅客消費。合作商戶涵蓋澳門多個行業商家,包括美妝、餐飲、超市及連鎖店等。隨著中央政府逐步恢復辦理內地居民赴澳門旅遊簽注,相信更多內地旅客可參與是次優惠活動,並有助推動更多旅客來澳旅遊及消費。

14/08/2020
25152

巴士縮班次 日增逾百特班車疏客

羅司:未見市民搭巴士有困難

本澳巴士班次本(8)月1日起作出調整,引起坊間熱議。隔日,交通事務局舉行記者會解釋事件,局長林衍新稱現時本澳每日約8,500班次巴士,每日最多減少200班次,粗略估計可節省約200萬元,同時巴士公司會因應客流而增設特班車。 昨(13)日立法會小組會議後,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多次被傳媒追問本月開設額外特班車費用,他稱特班車費用是按照現時巴士合同中的公式來計算,包括大小巴士、公里數等,暫時未有準確金額可以提供。他舉例稱,「原本兩輛30號巴士,再加一輛特班車,公里數就不一樣,金額就變得不一樣。」羅立文續指,刪減班次後,8月1、2日班次確實較為緊張,其餘日子則未見市民搭巴士時有困難,直言是已經無問題。他又坦言今個月內沒有乘坐巴士,期間更多次反問記者「你搭車有冇困難」,有在場記者表示有困難,羅立文回應稱「如果你話返工放工,你覺得呢個世界邊個地方無問題?」羅立文補充,按照明年新巴士合同,日後派出特班車,政府方面不需要再另外付費。 料暑假特班車支出近20萬 林衍新局長補充,現時特班車運行比例約佔2%至3%,預計暑假期間用於特班車支出10萬至20萬元,而額外支付特班車計算公式與普通班次相同。 本月的確是縮減班次,具體來說平均每日100多班特班車,平均每日47至48萬乘客,較以往的49萬有回落。林衍新續指,隨着自由行開始恢復,當局會按照每日乘車量、關閘出入境人流等,會適時增加班次,他又預計本月中後期會陸續恢復正常班次,參照去年的經驗8月22至23日左右已陸續恢復班次。

14/08/2020
10103

兩巴短期續約「吊命」兩次

坊間大批政府做事缺透明度

新福利及澳巴兩間巴士服務合同原於2018年7月屆滿,先後兩次以短期續約「吊命」,過去兩年續約的期間,坊間以不同的聲音要求政府交代續約原因,但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則以「傾唔掂」作為理據,令大眾深感不滿。現階段距離合同屆滿僅剩四個多月,政府更稱商討工作已「差唔多」,使社會各界一等再等,昨(13)日特區政府終於正式向外界披露合同內容,更表示可於短期內簽署合約。 回想最初,於2011年特區政府決定引入「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巴士服務新模式,與新福利、澳巴、維澳蓮運三間巴士公司簽署為期七年的合同。相隔兩年的2013年,人稱「綠色青蛙」的維澳蓮運宣布破產,累計虧損至少1.2億元,最後由交通事務局接手管理。同年,廉政公署報告指出交通事務局採用「提供服務合同」方式,導致整份合同帶有不符合公共利益、甚至明顯違法的瑕疵,致使三間巴士公司在未獲「批給」及無訂立批給合同的情況下「違法經營」。2014年,原維澳蓮運的巴士路線正式由澳門新時代公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接收,並於同年7月1日起營運。三間巴士公司簽署的巴士服務公證合同於2018年7月31日屆滿。 直至2018年7月30日,即屆滿前一日,特區政府突然宣布,因仍需時與巴士公司磋商條文細節,故按照原公證合同作短期續約15個月至去年10月31日,同時批淮澳巴及新時代公司合併,消息一出,坊間狠批政府做事「收收埋埋」,不透明、不公開。後來在傳媒多次追訪以及坊間不同反對聲音下,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仍坦言,短期內會有巴士合同消息,再次在去年10月底短期續約14個月至今年12月,合約服務內容不變。

14/08/2020
15025

14歲少年也中招

三男墮裸聊陷阱遭勒索

色字頭上一把刀,本澳近日發生多宗網絡「裸聊」勒索事件,三名男子先後中招,一名大學生與「女網友」裸聊僅僅三秒鐘,就被人勒索人民幣10,800元,其中一名受害者更是年僅14歲的中學生。司警目前正調查案件,暫未有人被捕。 司警昨日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透露,三宗同類裸聊騙案的三名男事主,年齡由14至20多歲。案中年齡最小的14歲學生,於本月8日透過社交平台Instagram認識一名「女網友」,其後按對方指示,轉用通訊軟件Whatsapp及Line繼續聊天。 擔心醜事外傳向父親求助聊天期間,14歲少年疑似抵受不住「女網友」的引誘,開視頻與對方「坦誠相對」近三分鐘,沒想到事後卻收到裸聊片段,被勒索800元遊戲點數卡。該學生拒絕對方的勒索,但又擔心醜事外傳,於是向父親求救後由父親陪同下報警。 裸聊三秒鐘勒索過萬元另一名事主為19歲內地學生,現時在本澳就讀大學。他本月10日晚上上網期間,應一名「女網友」要求下載「Beauty」手機應用程式及觀看直播,其後雙方裸聊三秒。事主之後被對方勒索人民幣10,800元,事主忍痛匯款後報警追究。 至於第三名事主為一名年約20多歲及從事航空業的男子,本月9日他同樣上網認識一名「女網友」後,與對方裸聊20秒,即被勒索澳門幣約5,000元。事主擔心影片被公開,先匯款153美元,其後報警求助。司警表示現正對上述三宗祼聊騙案展開調查。

14/08/2020
19323

經屋只售回政府 居住日數有要求

意見指去投資化有效規管公共資源

麥興業指出,經屋以原價售回政府是否公平則 值得考慮,認為必須加入通貨膨脹因素。有 關經屋申請恆常化,他稱需要一系列元素配合,現 時較難達到,但隨著電子政務法相關配套完善,減 省繁複申請手續,現有條件可以縮短每次經屋申請 輪候時間。 另一公共房屋事務委員羅華杰認為,經屋永 遠姓「 公 」,可以規管公共資源有效使用,而改為 計分排序可以幫助真正有需要人士。新《 經屋法 》 仍然保持每次經屋申請及完成分配後「 散隊 」,羅 華杰指每次需行政及資產審查費時失事,但由於現時供應不足,若不「 散隊 」則隊尾人士基本無法上 樓,將造成另一種不公平,「 散隊 」與否取決於經 屋興建數量。 有聽眾致電節目認為,經屋轉售時必須以最初 購買價售回房屋局,是變相推高私樓價格。羅華杰 指出,每名市民都希望有自己房屋,但資源確實有 限,新《 經屋法 》有不同指標考量申請家團情況, 已經回應社會對於以往經屋申請不公平現象的意 見。樓市熾熱有很多因素,當中涉及供求關係、市 民對樓市信心等。現時市民置業選擇增加,國家有 很多便利出入境政策,以及橫琴澳門新街坊項目,將來構建一小時生活圈並非難以實現,種種因素亦 會影響本澳樓市。 每年需住滿 183 日引爭議有聽眾表示,有人父母擁有多套物業,但自 身亦能申請經屋,認為資源分配不均。麥興業表 示曾留意類似情況,若擴大資產審查範圍至申請 人親屬,反而有欠公平。羅華杰認同分組排序抽 籤方式存在一定漏洞,有長者家團申請到經屋幾 率更大,且存在不正常現象,例如利用長者申請 後長者卻不居住,新《 經屋法 》有規定家團成員每年需要居住 183 日,可以杜絕「 借人頭 」申請 現象。 對於此項規定,多位聽眾表示不認同,擔心損 害市民資產權利,以及有可能侵犯隱私。麥興業認 為執行上有一定困難,監察方式、時數如何計算等 有待說明,認為當局會人性化處理。羅華杰指出, 政府主要是回應社會對公共資源使用的意見,經屋 是有限公共資源,有權利就會有義務,但亦認同執 法上存在很大困難,條文的阻嚇性質較大。此外, 新《 經屋法 》法內容改動較大,建議政府日後做好 普法宣傳工作。

13/08/2020
31927

內地樓宇廣告需齊「 五證 」

當局籲市民留意勿輕信

近年不少澳門市民在外地購買物業,而市面 宣傳非本地樓宇的廣告也日益增加。經濟局和消費 者委員會昨(12)日再次與廣告和房地產業界舉行會 議,提醒業界應遵守的法律規定及注意事項,保障 消費者的權益。 經濟局在會上重申,在澳門宣傳非本地樓宇廣 告需符合第 7/89/M 號法律《 廣告活動 》(下稱《 廣告法 》)的規定,包括廣告信息應符合真實性原則,並 須載有交樓期限及售樓條件、出售單位的實用面積 等內容。業界應遵守盡職謹慎的義務,如發現違反《 廣告法 》規定的廣告,行政當局將依法作出處罰, 且不排除違法者須承擔倘有的民事和刑事責任。 內地樓宇廣告需「 五證 」齊備 如屬內地樓宇廣告,廣告內亦應以清晰可見的 方式載有「 五證 」,即「 國有土地使用證 / 不動產權 證 」、「 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 」、「 建設工程規劃許可 證 」、「 建設工程施工許可證 」及「 商品房預售許可 證 」的編號,以及《 廣告法 》第 17 條關於樓宇廣告 的規定所要求的資訊。 消費者委員會亦提醒市民應留意樓宇廣告內是 否載有上述資料,不要輕信售樓廣告,以保護自身 權益。市民如欲獲取保障消費權益的訊息,歡迎閱 覽消費者委員會網頁(www.consumer.gov.mo)或致 電 8988 9315。如需查詢《 廣告法 》相關資訊,可瀏 覽經濟局網頁(www.economia.gov.mo)或致電 2871 2790。

13/08/2020
25326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