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暨青年局、經濟局聯同青年創業創新培育籌備委員會繼續舉辦「2019青年創業創新培育計劃」,本次培育對象為15至29歲澳門青年,培訓以重點宣傳、培訓、參觀交流、比賽、論壇及展覽、創業孵化「六位一體」形式進行,粵港澳大灣區的共融合作將成為重點;首階段初級培訓名額150名,報名日期由即日起至3月26日止,中籤名單將於4月1日公布。 主辦方昨(26)日舉行新聞發布會,經濟局產業發展廳廳長邱潤華表示,青年人可藉「計劃」啟發創新思維,拓展人際網絡,更好地裝備自己,為事業發展打下基礎。教青局青年廳代廳長張敏輝表示,「計劃」包括針對性的課程及多元化實踐活動,培養青年多元學習能力,鼓勵他們思考規劃個人發展。 在新聞發布會上,青年創業創新培育籌備委員會副主任楊文遠表示,「青創計劃」開展三年以來,合共培訓人數達451人,學員實際啟動創業項目15個;他指本澳市場較小,如果青年有創新「好點子」,可考慮到內地及香港發展,本次「計劃」希望激發青年更多嘗試。 今年的培訓計劃分為「初鳥尋夢篇」、「初鳥成長篇」、「初鳥追夢篇」三個環節,有興趣者可透過以下團體或機構查詢及辦理報名手續:青年企業家協會、中華新青年協會、中華學生聯合總會、中華青年展志協進會、生產力暨科技轉移中心。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M o n e t a r y F u n d ,IMF)專家代表團昨天(25 日)結束為期12 天訪問,並就澳門特區的經濟金融狀況作出初步總結,在《2019年第四條款磋商代表團工作人員總結聲明》中,認同澳門特區政府在經濟適度多元所作努力,有助澳門特區經濟朝向較穩定及可持續的模式邁進,特區政府的審慎宏觀經濟政策及充裕儲備強化了應對衝擊的抵禦能力,但同時認為澳門貧富不均程度高於經合組織平均水平,住房可負擔程度下降,政府要採取應對措施。
澳門青年人就業、創業和未來發展一直受到國家和特區關注,為促進經濟適度多元及可持續發展,鼓勵澳門青年開拓新的選擇和機會,實踐創業理想,為澳門經濟發展注入動力。《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台,為澳門青年開拓創業理想提供機會,青年人需要把握好大灣區發展紅利,政府和社會更需提供協助和指導,引航青年人到大灣區創業創新發展,為澳門經濟發展注入動力。 澳門是個微型經濟體,地域空間和市場容量有限,融入國家和區域發展才有廣闊空間。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仍在起步階段,不僅需要特區政府在政策上支持,更需要與大灣區各市及更多團體和企業加強合作,幫助青年抓緊大灣區機遇,擴充澳門有限創業空間,走進周邊地區,與大灣區城市青創活動相融合,推動年輕人創新創業,為澳門經濟注入活力。 澳門福利好、人均收入高,承擔風險從事青年創業並不容易,但近年特區政府和社會加強支持青年創業,並藉大灣區建設,推動青年人到大灣區發展,但到大灣區就學、就業、創業仍存在多方面問題,需要當局多加宣導及政策扶持,包括語言、生活、文化、價值觀不同; 薪酬、福利、保障不同; 對大灣區相關資訊了解不足; 自身能力未逮等,故應加強大灣區青年創業人才交流和人才深度合作發展,搭建粵港澳創業青年交流大平台; 優化中小企業生存及粵港澳青年發展環境。 青年人需加強自身能力,親身到大灣區感受當地歷史、文化、科技、生活,以至透過交流溝通,了解各地文化差異,打破僅以訊息平台取得資訊的片面,藉此從比對中認清澳門在大灣區的角色,以至大灣區內不同城市的優勢特色、發展機遇,為自身構建最適合發展道路,形成澳門多元發展格局,推動大灣區融合發展,從而作出生涯規劃。 大灣區時代已開展,特區政府和社會都冀望澳門青年開放思想、裝備自己,提升競爭力參與區域合作發展,透過到大灣區城市交流學習,了解各地文化、人文,相互了解,擴闊視野,在發展思維中不再局限於30平方公里的澳門,而是能融通粵港澳大灣區,以至走出廣東面向全國,奮鬥青春,放飛夢想。
宋敏莉又指,「管委會」昨午與治安警及個人資料保護辦公室代表會面,聽取有關「選委會」選舉地點當日的周邊交通安排;由於「管委會」會向有意參選行政長官的參選人提供「選委會」委員的聯絡方式,個資辦代表於會上亦有向委員講解有關選委個人資料的保護方式。 另外,「管委會」決定於下月(3月)22日晚上6時30分於科學館舉行「選委會」委員選舉講解會,介紹有關選舉程序及注意事項。行政長官已批示2019年6月16日為「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委員選舉日。
澳門過去兩年受到多個颱風吹襲,特別是前年超強颱風「天鴿」及去年強颱風「山竹」正面襲澳,對澳門山林植被帶來嚴重破壞。市政署因應本澳實際情況,分階段開展山林修復工作,然而,最近有不少愛好行山市民反映,在路環很多步行徑兩側樹木被移除、露出山體泥土,憂慮 「修復變砍樹」、造成水土流失。 其實這只是市政署園林綠化廳在風災後山林修復工作的一部分,前期需移除樹木位於地面以上部分,但樹根組織會繼續保留,待下(3)月種植新樹苗逐漸完成更替,可以防止水土流失風險,市民毋須憂慮。
司警偵破一個至少由七人組成的巴士盜竊集團,拘捕三名年齡40多歲的內地男子,相信他們至少涉及去年11月至今年1月五宗巴士盜竊案件,事主損失約十萬零2,000元財物。 司警昨日公布案情,指有人先後報案稱,於繁忙時段在新馬路及外港碼頭的巴士上遇竊。警方其後透過「天眼」等搜證,成功鎖定該扒竊集團七名成員身份,其中四人主要負責扒竊,另外三人則用偷來的信用卡購買電子產品等。 集團其中三人上周二(19日)再次入境澳門,警方趁他們周日(24日)離境時將三人拘捕。三名嫌犯被捕後拒絕合作,惟警方即場三人身上搜出五部相信盜竊得來的手機,以及20,000多元現金,認為有足夠證據證明三人確曾犯案,控以「加重盜竊罪」和「濫用信用卡罪」移送檢察院處理,並繼續追查四名在逃同黨下落。
司法警察局繼去年6月搗破一個自回歸以來最大宗的高利貸集團,但原來另一不遑多讓的高利貸集團,亦已被司警悄悄盯上,司警上周六採取雷霆行動,在集團遍布全澳23個窩點進行大搜捕,行動中共拘捕71名涉案男女。 這個剛被搗破的高利貸集團,雖然涉案人數不及前宗,但集團放數營業額卻較高,達一億800多萬港元,集團過去三年純利達3,200萬港元,而集團更利用新口岸一賭場貴賓廳作掩飾,暗地裡將犯罪資金迅速「洗白」。 最讓人詫異的是,集團為處罰成員「穿櫃桶」,備有長短、粗幼各異的藤條,執行笞刑「家法」(即俗稱藤條炆豬肉);同時,負責禁錮及追數的「行動組」,更僱有泰籍拳手充當打手,令債仔膽顫心驚……
「美國人由美國治理,我們拒絕全球主義思想,擁抱愛國主義信條」,美國總統特朗普去年10月在聯合國大會這個信奉多邊主義的殿堂裡如此說,在特朗普眼中,美國並不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中國才是,而信奉單邊主義維護公平貿易,是守護美國利益唯一的辦法。 對於中美貿易,特朗普認為中國長久以來佔盡美國便宜,中美貿易逆差達到「失控的地步」(國家統計局數據,2018年對美貿易順差3,233億美元,擴大17.2%);大量知識產權被盜,數額可達「千百億美元」,受到「不公平貿易」影響,美國60,000間工廠倒閉,至少600萬工作機會流失,因此必須對中國採取關稅措施。特朗普宣稱,透過對中國產品徵收額外關稅,將能夠縮減貿易逆差、充盈國庫收入,同時也能增加就業機會,然而貿易戰至今已接近一年,事情真的如同特朗普所預想的嗎?中美兩國經濟又受到怎樣的衝擊呢?
一名外籍女家傭,昨(25)日帶兩名年約五至六歲少主上學,沿途疑似用手及書包拍打男童頭部,又用腳踢,路人見到不值其所為,上前干涉並拍攝視頻上載互聯網,視頻在網上瘋傳,治安警獲悉事件後主動跟進,並知會教育暨青年局,教青局亦對事件作出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