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園狗會擬於路環一幅農地設立格力犬國際領養中心,惟因場地設施不符要求,不具條件領回格力犬;由於領回犬隻期限屆滿,遭民署按遺棄動物檢控。民署管委會主席戴祖義昨(11)日表示,處罰逸園遺棄動物已啟動聽證程序。 戴祖義指出,近日陸續有格力犬被領養,只剩下490餘隻,領養者主要來自美國及加拿大。至於領養涉及的費用會由逸園支付,民署日後亦會向逸園追討現時照顧格力犬的費用。即使格力犬數量減少,但仍會按本月6日領回犬隻期限當天,遺棄逾500隻格力犬的數量計算罰款。若以500多頭犬隻計算,罰款可達1,000萬至5,000萬澳門元。至於會否因遺棄數量龐大而具備加重情節,戴祖義表示,可能會按照一些情節調整,但仍然會在法律框架當中。
繼早前本澳一對八、九歲姊妹懷疑在興趣班遭78歲音樂導師性侵後,前日有市民在社交網站上爆料也曾遭同一名導師性侵,案件愈滾愈大,究竟還有多少人受害?受害者聲稱2016年已通報教青局,為何沒有紀錄、沒有處置? 至今仍是羅生門。 站在保護青少年健康成長第一線位置的教育暨青年局,昨(11)日上午主動召開記者會解畫,強調經過翻查紀錄,當年未有收到任何通報,卻又稱當年應有輔導機構接觸個案,並向教青局人員了解過,但至於是哪個輔導機構?若有人員了解相關個案,為何沒有進一步處理?教青局處理相關個案的程序為何?昨日未有清楚說明。
一名40歲香港陳姓女子疑因「等錢洗」,受僱於香港販毒集團偷運毒品來澳出售,前(10)日晚上11時在外港碼頭入境時,因神色可疑被海關人員截查,警方在她內褲及鞋底發現少量可卡因、冰毒及一粒藥丸,又在毒販為其租住的新口岸某酒店房間內發現毒品及分拆工具,整個行動共檢獲29.7克可卡因及0.5克冰毒,合共市值約澳門幣90,000元。 陳某向警方供稱,她受僱於香港販毒集團最少一個月,每次帶毒品來可獲港幣3,000元報酬,另收取日薪港幣3,000元「出貨」給娛樂場和夜場人士。目前司警正追查集團主腦下落。(劉凱輝攝)
32歲的士司機余一鳴, 繼早前在網上聲稱「顛覆特區政權」、「刺殺行政長官」,被初級法院合議庭判囚三年三個月後,昨(11)日又因去年用農藥破壞公園內的海芋,被初級法院法庭裁定一項「毁損罪」成立,判處七個月實際徒刑,不准緩刑。 余一鳴涉嫌去年7月在大炮台及松山投放高濃度農藥,毒殺多株俗稱「滴水觀音」的草本植物海芋,並拍攝視頻上載互聯網,附上貼文指海芋有毒並破壞「風水」,要「為民除害」,民政總署及司警調查後,拘捕余一鳴,並控以「毀損罪」。 今年7月18日,初級法院合議庭裁定其一項「煽動以暴力變更已確立之制度罪」、「慫恿他人不法使用麻醉藥品及精神藥物罪」成立,判囚三年三個月,不予緩刑。余一鳴當日沒有出庭,辯方律師當時表示,按被告家人要求,將上訴至中級法院。 (資料圖片)
超強颱風「山竹」上月16日吹襲澳門,事隔已四星期,市面及市民生活早已全面回復正常,但政府及民間團體仍努力不懈,宣傳及教育市民有關防災避險意識,應對未來可能發生的重大自然災害。去年「天鴿」及今年「山竹」強颱風,皆因天文大潮引致水浸造成嚴重破壞,部分居於低窪地區居民在危急關頭仍不願撤離,延誤救援和增添施救壓力;社會工作局社會援助處避險安置組職務主管龍偉雄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居於低窪地區居民,在風暴潮來臨前進行撤離會比較安全,若風暴潮到來時方撤離,會增加危險性和難度。
有參與「山竹」義工團隊的鄺小姐表示,在「山竹」颱風過後,義工團隊被分派到北區進行清理街上雜物和樹枝等,但鄺小姐認為,每次颱風過後都會有大量雜物出現,眼見有市民為了自己一時方便,就「順手」將非風災所造成的垃圾扔到街上,導致直接加重前線人員負擔,亦需義工幫忙清理。她呼籲市民,自己的東西應要自己處理,期望每一位市民都有公民意識。 鄺小姐認為,期間亦曾到低窪地區協助清理,當中她認為最困難的是與民署聯手處理商戶受浸的商品,由於商戶損失嚴重,不捨得將受浸商品扔掉, 義工須勸喻並幫忙清理商品。她稱,「山竹」颱風過後的市面情況比去年「天鴿」要好很多,全賴政府宣傳足夠,市民亦提高意識,做好防風措施。
上月颱風「山竹」肆虐,澳電在颱風期間將部分低窪地區的變壓房拉閘,約有20,000戶受影響暫停供電。澳電監管事務及企業傳訊辦公室總監聶麗冰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在颱風期間出現停電情況,市民應先關掉家中主要的大型電器,例如電熱水爐、冷氣機、冰箱、洗衣機等,避免當恢復供電時,電量負荷突然激增。她建議市民若在晚間停電就應使用電筒照明,不要使用蠟燭,因使用蠟燭可能有機會引發火警,而市民亦可保留一盞燈作為開啟狀態,若恢復供電就會馬上得知。 聶麗冰稱,在停電期間若家中設有後備電源,應先關掉不必要和不要使用大功率的電器,從而減低後備電源的消耗,如有維持生命的電動儀器和電動醫療設備,應將後備電先供給使用,確保在暫停供電期間能夠正常使用。 市民可在暫停供電期間留意澳電的網站及社交媒體所發出的供電狀況,若市民接獲與供電有關的信息亦可致電澳電的搶修熱線,還可透過「澳電」手機APP,報告關於供電的緊急情況。
正當保安司、司法警察局分別於今年5月及6月,高調聲稱打擊「換錢黨」列為警方重點警務工作後,「換錢黨」的確偃旗息鼓一陣;然而,另一股勢力卻死死咬住「換錢黨」不放,那就是專門詐騙及搶劫「換錢黨」的「黑吃黑黨」! 繼今年8月底9月初接連發生五宗「換錢黨」遭「黑吃黑」(涉約140萬元人民幣)案件後,「黑吃黑黨」似乎收斂了一會,但原來這群匪類已改變了策略。 司警本周一(8日)一個晚上接獲四宗報案,報案人全是「換錢黨」黨徒,四宗案件手法雷同,都是以底面兩張港幣千元真鈔作掩飾,夾在中間全是「練功券」,「換錢黨」居然不虞有詐,按匯率給對方轉賬人民幣,結果賠了夫人又折兵。
歐美早前風行的「Me Too 」運動曾在亞洲也引起不少討論,當中一部分意見認為應該加強對孩童的性教育,在遇到騷擾時即時反映,而不是事隔多年再來追究,然而這類看法忽略了「權勢性侵」的本質,在於根本上的權勢差距,導致受害人有苦難言。 本澳前(9)日驚傳一名78 歲音樂教師,長期性侵一對年僅八、九歲的小姊妹,時間長達兩個多月。報道出街後,昨(10)日社交網站上再有自稱受害者發文披露也曾遭同一名教師性侵,該受害者曾經透過社工將遭遇上報教育暨青年局,本希望能藉此伸張正義,沒想到最後卻是不了了之。試想,假如當初教青局採取行動,那麼今日的女童性侵事件或許不會發生,該教師長期主持相關音樂教學活動,受害者還有多少人?而知情者如教青局,又是為何選擇沉默?
近年澳門美容行業崛起,現時合法美容院共有1,012間,隨著美容技術日新月異,涉及醫療行為的美容服務往往存在監管的困難。 電台時事節目「澳門講場」昨(10)日探討美容行業的監管問題。民署行政執照處處長李春梅表示,美容院只能提供一般美容服務,不可提供包括按摩、足底按摩、通淋巴等聲稱對健康有好處的治療。但如果提供聲稱有預防和治療功效的服務,則要向衛生局申請醫療場所牌照。當局去年收到16宗涉及醫療行為的美容投訴,有一半便發生在美容院內。 李春梅表示,民署主要監管美容院對外張貼的廣告提到的項目功效,例如標榜「全澳冠軍」、「居東南亞首三位」等字眼時,需要向民署提供相關資料,民署經審查後如發現有疑問亦會向經濟局諮詢意見,經批准後才可以展示,否則需要下架。 衛生局牌照科負責人梁佩珊則表示,當局與民署於2012年至2018年巡查美容院期間,共發現13宗儲存非法進口藥物個案,而今年至今則是零個案,但有可能是美容院知道會巡查而不把藥物放在美容院。至於早年曾有美容院非法提供醫療美容的情況,梁佩珊強調,美容院並非聘請醫生在場便可提供醫學美容服務,因為醫生必須是在註冊的衛生服務場所提供服務才合法。 消委會:堅定拒絕過分推銷節目上,有聽眾反映遭到美容院過分積極推銷的行為,甚至導致身體二級灼傷。消委會消費爭議仲裁中心主任歐永棠認為,消費者可向消委會投訴或向法院提告。他又呼籲消費者,美容院應考慮消費者的實際情況去推銷,並且要提供真實和足夠的資訊,以及給予時間消費者考慮。而當消費者認為項目不適合自己時,意志必須堅定,拒絕簽署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