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聯智庫」 昨(25)日下午3時假漁人碼頭舉行成立暨首屆理監事就職典禮。會長施家倫致辭時表示,希望團結海內外專家學者,強化細分領域的專題研究,透過「以研代訓」機制,培養更多具備開放思維和分析能力的青年人才,進而為振興經濟、改善民生、善政善治提供政策建議,為開拓「一國兩制」實踐新局面貢獻民間智慧。 施家倫稱,「民聯智庫」 在政策研究方面,首先以兩至三個恆常性研究為主線,結合熱點議題開展不定期研究。明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 周年及澳門回歸20周年,智庫將組織嘉賓構建澳門民生指標體系,希望以20年為起點,對澳門市民關心的民生事項展開追蹤調查。 他又表示,在青年人才培養方面,智庫將貫徹各位領導給予的指導意見,選拔一批德才兼備的青年人才,加以重點培養,不斷擴大儲備人才隊伍。 全國政協副主席何厚鏵、澳門中聯辦副主任張榮順、經濟財政司司長梁維特、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等出席就職典禮。
澳門歸僑總會昨(25)日下午假旅遊塔舉行成立50 周年酒會,行政長官崔世安、全國政協副主席何厚鏵、中國僑聯主席萬立駿、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譚天星及特區政府官員等出席主禮。 崔世安致辭時表示,特區政府將一如既往支持歸僑總會開拓多元化的會務工作,希望僑總繼續凝聚僑心、匯集僑力、發揮僑智,加強與海內外華僑的聯繫,為澳門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力,為建設澳門美好家園作出應有的努力和貢獻。 歸僑總會會長劉藝良表示,50年來,僑總始終堅持團結澳門僑界,發揚愛國、愛澳、愛鄉優良傳統,維護僑益,服務僑眾。站在新時代的起點上,僑總將不忘初心、 再接再厲,繼續團結澳門十萬僑眾,再譜澳門僑務工作的新篇章。 中國僑聯主席萬立駿希望僑總更廣泛地團結澳門僑界同胞,更加堅定維護「一國兩制」方針和《澳門基本法》,全力支持行政長官和政府依法施政,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做新時代的自強者、奮進者、堅定者,為創造澳門更加美好的明天、推動國家繁榮發展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路環石排灣業興大廈一房一廳單位經濟房屋,入伙四年後終於可以簽訂《買賣公證書》(俗稱「做契」),房屋局昨(25)日發出新聞稿稱,正發函通知業興大廈一房單位預約買受人,透過新設的「經濟房屋做契文件網上遞交平台」提交訂立《買賣公證書》所需的證明文件,加快審查程序,盡快完成做契工作。
政府向立法會第二常設委員會提交樓宇重建稅務優惠制度新工作文本,委員會主席陳澤武會後表示,文本中「獲豁免繳納取得印花稅及額外印花稅的發展商,自取得將拆卸樓宇之日起三年內,須完成重建新樓地基工程」條文,政府在最新文本中在「樓宇」前加入「整幢」兩字,即全部收購後才開始計算三年限期;同時加入「出現不可歸責發展商且工務局認為理由充分」,亦可中止計算年期。 陳澤武稱,政府在上次會議聽取委員會意見後,在新文本清楚列明發展商和業權人的稅務優惠、豁免和退還。而在「屬公共利益為由的不動產臨時或確定的轉移」條文中,列明包括促進澳門社會發展或保存文化遺產而拆卸及重建的樓宇。委員會希望政府加入應如何配合《文遺法》等相關條文。
「第八屆澳門購物節」之電子支付迎商機新聞發布會,昨(25)日上午在康公廟前地舉行。經濟局局長戴建業致辭時稱,「澳門購物節」經過多年來的不斷努力,已成為本澳零售業一項重要特色活動。籌委會正積極組織商戶參加今年的活動,並且在不同國家地區進行宣傳推廣。活動期間將向中小微企提供電子支付平台的優惠,讓中小微企以較低的成本應用電子商貿,為民眾提供安全便捷的支付體驗。 透過「澳門購物節」與電子支付平台的合作,隨即登記之澳門本地商戶可獲得12月份購物節期間帶來的一個月免佣收費及免安装費等優惠;同時,消費者可享有隨機立減及抽獎等機會,鼓勵大眾使用電子支付平台,營造舒適購物氣氛。
特區政府總部明(27)日起一連兩天(27日及28日)對外開放,時間為上午9時至下午6時,中午不休息。民眾可參觀花園及禮賓樓,仔細欣賞這幢具有南歐風格的建築物。開放日期間,在多功能廳設有澳門行業舊觀圖片展,屆時將有導賞服務。 今年政府總部開放期間設有主題花卉展,主題 為「綠野仙蹤」,透過園藝造景,在花園內布置綠野仙蹤的情景,呈現出童話故事所帶給人們歡樂和幸福。一如以往,開放日將安排治安警察局銀樂隊和舞蹈隊的樂器演奏及舞蹈表演。郵電局也會在政府總部對面的南灣湖畔設置臨時櫃枱,發售開放日紀念封及明信片,並為公眾加蓋當日的紀念郵戳。當局提醒,公眾在場內參觀時切勿使用自拍器,勿攜帶寵物、雨傘、飲品和食品。
根據治安警察局交通廳數據,本澳公共道路超速案件今年1至9月共檢控15,288宗,較去年同期足足暴增了八成。治安警交通廳將於未來兩周,即本月29日至下月11日,在全澳各個地點,加強打擊超速駕駛,確保道路交通安全。警方呼籲駕駛者遵守交通規則,切勿超速。
隨著港珠澳大橋前天通車,加上粵澳新通道(即青茂口岸)未來兩年相信亦會加快落成,澳門與珠三角城市的交流,將來只會愈來愈緊密,如何迎接這大趨勢帶來的人流、物流的遽然劇增,的確不是易事,惟更難的事在後頭,隨著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的空間及距離逐漸收窄,但粵港澳三地的法制差異甚大,當出現紛爭時,三地政府如何處理,不單是依法辦事那麼簡單,還高度考驗三地政府的政治智慧。 2018/2019年司法年度開幕典禮上周五舉行後,營營役役的小市民們,還未有空消化這則新聞,恐已一早拋諸腦後,但經常往來內地及香港的市民,若你在街上問他們甚麼是「刑事司法協助」及「民商事司法協助」的某些具體內容,恐怕不是個個能回答得出。即使你簡單問在內地和人打架、與在澳門跟人街頭武鬥,兩者有何對待差異時?恐怕經常「以罰金代刑」的澳門市民,會很不明白何謂「行政拘留」吧! 終審法院院長岑浩輝上周五在典禮上稱,大灣區內建設是在不同法系、不同的司法和法律制度下開展的區域合作,法律衝突是必然面對的挑戰。院長建議,可考慮建立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各級法院之間直接司法合作的渠道,或利用現代科技建立兩地司法協助辦案專網,通過網上平台傳送各種協助請求和遞案件材料等。 然而,並不是說院長說的不對,但單以港澳兩地談了多年的「刑事司法協助」為例,兩地僅簽署了關於移交被判刑人的安排,其他刑事領域的司法協助,如調查取證、移交逃犯、刑事判決的承認等,至今仍只聞樓梯響;至於澳門與內地的「刑事司法協助」,更是白紙一張! 在此不作為何這麼重要司法議題拖個無了期的揣測,只是想說明,當愈來愈多的澳門人融入大灣區後,司法問題是誰也躲不開的現實問題,不是個個像香港某商人在本澳被判刑後還可以財大氣粗地懶理法院判決的,而亦因為港澳「刑事司法協助」沒完成,遂造成「吹佢唔脹」的尷尬及無助局面。 本澳法律滯後是連本澳的高級官員都要承認的事實,如何扭轉這不利局面,正是落在解鈴還須繫鈴人的司法官員身上;以本澳財力之雄厚,筆者就不信特區政府會請不到人才。承著港珠澳大澳等大型基建相繼落成的勢頭,政府必須再加把勁處理堆積如山的司法問題,包括新《土地法》的修繕,不捍衛司法制度這法治的磬石,又如何教市民對政府有信心?
司警昨(25)日凌晨再偵破一宗販毒案件,在佛山街某大廈高層單位拘捕一名30歲涉案男疑犯,並在其住所對開梯間搜出十小包冰毒,市值約30,000元。被捕疑犯拒絕與警方合作,已被移送檢察院偵辦。 司警早前接獲線報,指有一名內地男子專門向新口岸區賭場人士販毒,經過調查鎖定一名內地男子。前(24)日晚間,司警派員到疑犯位於新口岸佛山街的住所外監視,至當晚約9時,發現疑犯離開住所後步行至附近一處街角,疑似等候交收毒品,不久又忽然疾步離開,警員判斷時機成熟,隨即上前截查,但在其身上並未搜出毒品,遂將其帶至住所進一步搜查,在他住所大廈後樓梯15至16樓梯間搜出十小包、重約8.37克冰毒,黑市價值約30,000 元。 疑犯姓劉,被捕後拒絕與警方合作,亦不願透露案情。警方懷疑他來澳販毒至少已有兩個月,已將他依不法販賣精神科或麻醉藥品罪移送檢察院偵訊,並將繼續追查毒品來源及販毒集團上線成員下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