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現時複雜多變的環球金融環境, 經濟財政司司長梁維特指示金管局應加強風險監測及持續評估潛在風險,適時部署及調整財政儲備的資產配置;因應金融業發展趨勢,金管局必須與時俱進提升監管能力,引入必要的技術和系統支援監管工作,勉勵金管局全體員工「時刻保持作戰能力」,緊貼金融業發展趨勢,全力維護澳門金融體系穩定和推進金融業健康發展。
17歲巴勒斯坦少女泰咪米(Ahed Tamimi)去年因掌摑以色列士兵,被以色列控以12項罪名,判囚八個月後,於29日刑滿獲釋。她出獄後返抵位於西岸的住所,獲大批民眾迎接,其後更獲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接見。 阿巴斯稱讚泰咪米是巴勒斯坦人抵抗以軍佔領,爭取自由和獨立的象徵,亦證明了巴勒斯坦人願意為保衛自己的土地作出犧牲。泰咪米表示,希望未來能夠成為一名律師,繼續為反抗以色列而奮鬥。(法新社圖片)
30位青年參加了特區政府推出的「千人計劃」,是次來到青藏高原東北部,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青海省。體驗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與習俗,實地考察當地文化與了解文物保育工作。 交流團領隊譚志廣對是次旅程滿心憧憬,他稱今年很開心能夠參加「千人計劃」,作為澳門年青人的一份子,可以帶隊到青海省,實地了解一些文化遺產和自然風光面貌,令他獲益良多。至於交流團學員陳俊賢則表示,自己探索澳門與青海同是出名的旅遊地方時,每一個地方都有一個文物保育的需要,究竟如何在文物保育及城市發展之間取得平衡,是其參加這個團其中一個很大的目的。 青海作為长江、黄河、瀾滄江的發源地,自古以來已是中原與西域的交通要塞,更有多個民族在這裡交融共生。另一方面,青海作為中國的文物大省,省內的全國重點文物單位多達45處。藉著今次難能可貴的機會,參訪團分別參觀了青海省同仁縣熱貢藝術博物館、隆務寺、熱貢畫院 、日月山、青海湖、原子城紀念館以及茶卡鹽湖等多處文化遺產,領略青海優美自然環境,也充分了解當地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 交流團領隊譚志廣有感而發,他稱除了見到很多漢族人士在青海生活,將漢族文化帶到青海這個地方,藏族文化在當地也是根深蒂固;這兩個文化在這存在的時候令人感到青海可以將不同文化交融之餘,也可以形成自己的獨特之處。 多元文化並存的青海,居住在內的少数民族主要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和蒙古族。與此同時,藏傳佛教、漢傳佛教和伊斯蘭教等多種宗教在此地並存不悖。當中,有「西藏百科全書」之稱的唐卡藝術,是藏傳佛教中重要的藝術形式。藉此機會參訪團當然少不了欣賞這種結合民族、宗教及藝術均十分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交流團眾人有幸目睹唐卡藝術,紛紛稱在文化視野上令人有一種很大的衝擊。學員丘蔚如稱不但欣賞到藝術家的傑作,也在藏文化博物館見到一幅618米長、入了健力士紀錄大全的唐卡,上面記錄了很多藏文化及關於西域文化的東西,包括歷史、宗教均有刻劃。她感慨如果有機會將這種唐卡藝術帶回澳門,令澳門市民也能欣賞到的話,也會讓他們獲益良多。 參訪團是次到訪青海的重頭戲之一,就是拜訪青海省文物局。團隊獲得青海省博物館館長董志強等領導親自接待,在會談過程中,一眾領導介紹了青海省文物保育工作的概況,並著重介紹如何令非物質文化遺產代代相傳。 董志強在會上表示,未來希望能把青海省博物館打造成為兩地青年在文物保育工作的交流平台,並期待盡快開展有關工作。交流團學員陳彩虹在會議過後,對當地制定的文物保育政策讚不絕口,她稱有關當局用很多由上而下的政策,令無論是公民還是學生,他們都從小到大開始了解文化遺產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種種知識。故其認為這種方式很值得澳門借鏡,因為如何保育文化遺產,其實是要從小做起,而且需要相關政策支持。 而交流團團長廖嘉豪會後對團員有所寄語,他認為青海這個地方本身對自然環境保育比較重視,但同時當局也能兼顧發展旅遊業。故其希望學員既看了景點的內容,同時也可以從管理的角度看事情本身應如何運作。因為澳門時也面對相同的難題,即既要面對旅遊業發展需求,也要考慮文化遺產保育的承傳問題。 參訪團此行接受青海文化洗禮,希望回澳後可以將所見所聞與更多人分享;亦希望青海與本澳兩地,日後在文化與保育有更密切交流。 (編輯:賴蘇武 麥敏楨)
本澳除了每年的現金分享令鄰近地區「流晒口水」外,2011年開始由教育暨青年局主辦的「持續進修發展計劃」,同樣是讓人羡慕不已的另一種「派糖」優惠;然而,由去年4月開始的第三階段「持續進修發展計劃」,局方至今已跟進20宗嚴重違規個案,其手法較以往與學員串通偽造出席表還要離譜,主要是在街頭以提供免費課程的方式招收會員,然後利用有關居民的個人資料報讀課程,騙取政府公帑。教青局經調查後,已將兩間機構的資料移交檢察院處理。
終審法院維持輕軌車廠上蓋工程判決,裁定政府需重新計算七間競投公司的標書得分。澳廣視時事節目「澳門論壇」昨(29)日討論輕軌相關議題。有與會嘉賓表示,輕軌車廠工程已完成八成,現時更改承建商,會對工程銜接造成影響,建議政府與新中標公司協商處理問題,把氹仔段明年通車視作首要目標。
每年8月第一個星期是國際母乳哺育行動聯盟﹙WABA ﹚訂定的「國際母乳哺育周」,全球170多個國家一同參與慶祝,期望藉此能引起全球對保護,推廣和支持母乳餵哺的關注,今年活動主題為「母乳餵哺:生命的根基」。 為響應「國際母乳哺育周」、配合「健康澳門 幸福家園」系列推廣,由衛生局主辦,澳門婦女聯合總會合辦,澳門母乳協會、澳門母乳及育兒推廣協會協辦的「2018母乳餵哺周——母乳餵哺推廣嘉許典禮」前天(28日)在塔石體育館舉行,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及多個政府部門代表出席、還有520個家庭合共1,872人參加,較去年多15%,藉此加強本澳居民對共同維護、推廣及支持母乳餵哺的關注。 今年獲得嘉許的公/私營機構共28間,當中公營機構有七間,私營機構21間,另分別有167位「持續餵哺母乳二歲或以上」、281位「持續餵哺母乳一歲」及255 位「持續餵哺母乳六個月」的媽媽接受嘉許。 譚俊榮司長致辭時表示,為了響應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呼籲,支援婦女們外出時能夠隨時哺乳,自2016年初開始,社會文化司率先鼓勵轄下部門設立母乳餵哺室,至今本澳的公/私營母乳餵哺室已達201間,衛生局「母乳推廣小組」成員定時關注或巡查母乳餵哺室設施,以維護良好哺乳環境,各衛生中心及仁伯爵綜合醫院婦、產、兒科,持續開展大量的母乳推廣和臨床指導工作。經過近年大力推廣,澳門母乳餵哺比率持續上升,2017年出生嬰兒曾以母乳餵哺的比率超過92%,顯示母乳推廣工作成績理想,他希望透過政策引導、機構支援及員工協助,讓所有在職婦女實現持續母乳哺育嬰兒的願望。
由澳門江門青年會主辦的「第八屆城市挑戰日」,昨(29)日早上於大三巴牌坊舉行起步禮,隨後一眾參與者在本澳各區展開定向活動。主辦方指,是次活動主題為「四面八方,玩轉濠江」,今年更加入本澳美食文化元素,吸引逾200位挑戰者參與,志願者逾100 人。 昨早踏正9時一刻,一眾健兒挑戰者在起跑線上蓄勢待發,主持人發號施令後,瞬間搶閘而出。活動分為團體組、公開組及親子組,參與者根據主辦方提供的物資及提示各施其技,關卡點遍布澳門半島、氹仔及路環,合共設20個關卡點,務求在最短時間內完成各項比賽。 澳門江門青年會會長鄭安庭表示,活動由籌備到正式舉行,起碼用了三個月時間,今年更同時響應特區政府「2018澳門美食年」,將澳門豐富的美食文化元素加入到活動中,冀參加者透過活動更進一步了解本地美食文化,繼而推廣予身邊不同的群組。他續稱,會方在各區的關卡地點都經過精心設計,將「世遺」及「美食年」元素均融入其中,在考驗參與者個人體能和團體合作精神的同時,又能感受到本澳獨特的人文風情。
澳門、珠海兩地走私活動未被遏止之餘,走私的物品更是千奇百怪,除常見未經檢疫的各式肉類、未完稅香煙及外幣,近日兩地海關更發現連釣魚工具、家居插頭等罕見物品都有人走私。
一連三日在澳門威尼斯人舉行的「澳門國際品牌連鎖加盟展2018 」(MFE), 於昨日下午圓滿結束。貿易投資促進局執行委員李藻森表示,今次展覽共吸引逾150多間來自多個國家地區的企業單位參展,入場的專業觀眾數目達到6,600 人次,比去年增加20%。
過去一周以來,內地多位藝文界、公益界、媒體界知名人士被爆料涉及性侵或性騷擾,從年初以來一度沉寂的中國版MeToo運動終於再次野火燎原。然而在這個曾經宣傳「婦女能頂半邊天」的國度,MeToo運動遭遇到的困難比起其他地方有過之而無不及。 從去年底今年初陸續爆出的校園性侵案,一直到最近的「公益人」與「文人」性侵案,輿論的焦點逐漸從校園中的權力不平衡,轉向整個社會權力規則下的常態性不平等。與美歐國家的MeToo運動不同,在中國,很少有公共知識分子站出來聲援舉報者,每一宗個案,總會有「公知」要求檢討被害人的作為,譬如「為甚麼不報警」、「當時爽了,現在又想敲詐」等等。在章文案中,章文的反駁聲明不斷強調舉報者的情史豐富,稱舉報者「男友眾多」、「經常參與酒局」等,典型的「蕩婦羞辱」。 這種邏輯卻恰恰反證了受害者總是沉默的原因。 據聯合國的研究報告統計,中國超過30%的女學生及成年女性,曾經遭受過性騷擾或性暴力,但當中選擇告訴別人的只有35%,即使說出來,得到諒解的比率也只有四分一,45%會受到家人責怪,選擇報警的只有7%。 MeToo運動涉及的去中心網絡指控,容易導致多數暴力,也是對MeToo運動常見的反駁。但是實際情況是,被曝光的人很多,真正受到法律制裁的人很少,過去一段時間被認定犯行的加害人,許多僅僅只是接受輕微處分,不但仍能留在同一領域,且繼續掌握著資源與權力。相比之下,舉報者面對的威脅比被舉報者要大得多,當初的網絡指控受到言論管制,反而是加害者辯駁聲明仍然留在網絡上。「冤案」未必出現,而舉報者已經面對種種「蕩婦羞辱」,何嘗不是多數暴力與輿論審判,如果加害者可以被容許不完美,又怎能要求舉報者必須完美呢? MeToo運動討論的是最基本的人權問題,無論受害者是男性或女性,保障自己的身體不受到侵害,只是再普通不過的基本人權。這種「權利」卻容易受到其他各種「權力」的影響,男權就是當中最普遍的一種,加上其他諸如職場中的權力差異、話語權、上下級關係等等有形無形的權力壓迫,才是MeToo運動最核心的要旨。不論是大學教授、公共知識分子或是文人,這些人其實都不是權力位階中真正的上位者,只不過是在各自領域擁有話語權,向更弱勢的人實施侵犯。而十八大以來的反腐運動中,官方通報的落馬官員很大一部分都涉及性暴力,那麼在更高位階的體制內,又有多少類似的權力壓迫不斷地上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