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戰累街坊

股市長遠仍看好

特朗普發動貿易戰, 擬向總值600 億美元的進口中國商品徵收關稅,貿易代表處將提出徵收關稅的清單。這行動明衝著中國而來,中方亦不甘示弱還擊,引發投資市場恐慌,避險情緒不斷升高溫,美股道指上周四、五兩日連續大跌,港股亦借勢下挫,雖然昨日先跌後回升結束三連跌,力保三萬點以上,但未來港股仍受此不明朗因素影響而續反覆。兩國貿易糾紛,拖跨全球股市,股民無辜受累,但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市況逆轉,投資者應如何部署?未來股巿會否又從此一蹶不振? 恒指跌穿31,000 點分界線後, 市況已轉弱, 投資者策略應要轉攻為守, 不要心急撈貨,反而要考慮減磅,因為中美貿易戰問題並非一兩日可以解決。至於何時可以入市?有巿場人士認為要看指數能否回升至31,000 點以上並企穩,而貿易戰又有緩和情況後,才可安心再入市。 但投資者態度不一, 進取型投資者或認為這是低吸良機。這類型投資者可考慮還原基本步,選擇基本因素強而不受加息、貿易戰影響, 且盈利能見度高的公司, 趁市況回調吸納。內地在過去五年間消費佔經濟貢獻的比重由54.9% 提升至58.8%, 而服務業比重則從45.3% 上升到51.6%,可見消費已成為內地經濟增長的一股強大動力。 此外,中央今年亦未如過往般為廣義貨幣(M2)供應定下具體目標; 並積極把赤字率降至2.6%,較去年下降0.4 個百分點。估計中央今年首要工作目標為去槓桿,防範債務危機發生,未為M2定下增長目標乃希望必要時靈活地按照巿場需要以調節貨幣供應。 雖然中央把今年經濟增長訂在6.5%,但以目前歐、美經濟復甦步伐加快來看,但預期今年經濟增長有望高於目標,達6.7%至6.8%。政府工作報告亦明確指出,要繼續鼓勵及擴大消費,並提出要調高個人所得稅起徵點,明顯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藉以依靠內需推動經濟增長。 所以儘管貿易戰已升起狼煙,但投資者不妨樂觀看待,股巿短期還需要消化貿易戰這利空因素,但中國經濟近年蓬勃發展,根愈紮愈實有目共睹,幾十年的發展歷程早已證明,任何唱空中國的言論或行動都被時間證明為幻想,港股的未來依然充滿希望。

27/03/2018
21049

特朗普式「自由貿易」

美東時間2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備忘錄,正式將中國對美經濟行為定義為「侵略」,並宣布對600億美元中國產品課徵報復性關稅,中國商務部則在18小時內提出針對30億美元美國商品的關稅措施。一來一往,世界兩大經濟體正面碰撞,外界都在猜測誰的報復措施會更狠,哪一國的消費者受影響最大,然而貿易戰中沒 有贏家,在產業鏈高度融合的現在,受傷的只會是弱小經濟體與消費者。特朗普追求口中的「貿易公平」,代價則是全球一起陪葬。然而,打貿易戰一拳七傷,傷人更傷己,一向自豪於談判、且喜歡談判的特朗普,究竟想從中獲得甚麼? 雖然特朗普宣稱要削減中美之間長期存在的巨大貿易逆差,但關稅措施在當中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同時也可能損害美國企業的利益;而中國隨之而來的反制措施,更可能讓許多美國勞工丟掉飯碗。中美貿易當中的其他參與者,多數是美國的盟友,也都將深受其害。這並不符合特朗普一向強調的「美國優先」與「讓美國再次強大」口號。 相反的,反而是「自由貿易」才有助於實現「美國優先」,幫助美國再次偉大。只是特朗普希望的「自由貿易」,並非多邊主義、共存共榮的自由貿易,而是「誰的拳頭大,誰就拿得多」的「自由貿易」。這才符合他心目中的「公平」。 其實,關稅措施從來都只是一種手段,真正的目的是促成談判,而非挑起貿易戰。美國從1月起對太陽能產品、洗衣機祭出關稅措施,本月初再對鋼鐵和鋁加徵25%和10%的關稅後,原本在各個論壇高唱自由貿易、堅持政治正確的各國領袖,紛紛透過雙邊協商尋求美國的關稅豁免。自由貿易的定義至此差不多已經被特朗普改寫,是指強大者能夠設定議題,制訂遊戲規則,而弱小者只能遵循。 中國是其中最大又最特殊的市場,也是特朗普真正想要談判的對象。透過關稅制裁,特朗普為中美貿易談判設定好場景。第一階段鎖定的目標,是《中國製造2025 》中的關鍵戰略領域,包含了如電動車、航空航天技術、高科技船舶等重點發展的先進行業,而這些產業將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結構轉型的重要引擎,也是美國一直希望保持領先優勢的領域。對特朗普而言,透過談判能夠實現一些短期目標,譬如要求開放中國不願開放的市場;長期而言,特朗普則可以透過新的雙邊協議,一方面縮減貿易逆差,一方面保持關鍵產業的領先優勢。 特朗普是個優秀的商人,卻也是個搖擺不定的投機者。他的任期最多只有八年(可能只有四年),在貿易談判與地區局勢掛鈎的情況下,談判不僅漫長,且充滿許多變數,譬如朝鮮問題與南海局勢,特朗普希望5月會見金正恩,當中會有甚麼轉機,誰都說不準。

26/03/2018
37312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