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古塔地區是叛軍最靠近首都大馬士革的據點,也被視為政府軍全面勝利的關鍵戰。該地區由內戰開始不久即落入叛軍手中,根據媒體「中東研究通訊」的資料,當地叛軍派系分支複雜,主要分為沙特及其他遜尼派阿拉伯國家支持的「伊斯蘭軍」(Jaish Al-Islam)(圖),以及西方國家支持的「自由軍」,分別控制東北部的杜馬鎮及東古塔的西南部。 「伊斯蘭軍」受沙特官方支持對抗阿薩德政權,由於人員流通複 雜,該組織被敘利亞及俄羅斯視為恐怖組織,而美國支援的武器也容易因此落入伊斯蘭國IS 手中。 據當地媒體報道,「伊斯蘭軍」指揮官及部分武裝分子,於本月12日起開始北撤,俄羅斯憲兵已經入駐杜馬鎮。而自4月初以來,約有1.2萬名「伊斯蘭軍」成員及其家人離開杜馬鎮,朝叛軍控制的北方區域前進。敘利亞政府軍昨日宣布,最後一批叛軍已經離開杜馬鎮,東古塔地區已無好戰分子。
自2012年7月起,敘利亞東北部、幼發拉底河以東地區一直由庫爾德族人佔領,在美國支持下建立敘利亞庫爾德族自治區,當地約有2,000名美軍(圖)。 掌控當地的組織是「敘利亞民主力量」,為一個由阿拉伯人、庫爾德族人、亞述人及敘利亞土耳其人組成的軍事同盟,長期與美國合作,並在當地建有許多設施。目前也是抵擋土耳其東擴的主要軍事力量。 去年5月,特朗普授權國防部按照需求,對「敘利亞民主力量」中的庫爾德族人提供武器,確保他們在對抗IS的戰鬥中取勝,其後「敘利亞民主力量」在拉卡爭奪戰中完成反攻,擊敗IS,取回大量土地。 特朗普早前凍結了支援「敘利亞民主力量」的兩億美元資金,同時在代爾祖爾油田區建設軍事基地,為撤軍做準備,外界認為,美軍撤離將對「敘利亞民主力量」造成威脅。
儘管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幾乎被剿滅,敘利亞內戰也告一段落,但當地的局勢卻反而變得更加惡劣,美東時間13日凌晨,美英法三國發射導彈襲擊敘利亞三處化武基地,理由是7日傳出的疑似敘政府對平民使用化學武器事件的報復。但整件事情顯得非常奇怪,先是特朗普上月底宣布要將軍隊撤出敘利亞,隨後是化武襲擊,再來就是美英法報復,三者之間似乎存在一些連繫。如果僅僅看軍事行動,而不看背後的政治,這一連串事件幾乎是毫無邏輯可言。 首先是敘政府軍化武疑雲,從戰況來看,叛軍困守東古塔已經是強弩之末,如今正是敘利亞政府準備最後一擊、歡慶勝利的時刻,安撫民心、恢復秩序、撫平傷痕才是當務之急,如何需要於勝利在望之時,使用爭議極大的化學武器?雖然敘政府有使用化武的前科,但叛軍同樣也有自導自演的傳聞,如果假新聞能讓美國選出特朗普當總統,又何嘗不能炮製一場空襲?而在禁止化武組織尚未完成調查之前,便在一周之內聯合三國發動空襲,不但過於急躁,也讓人不禁聯想到英美等國師出無名的伊拉克戰爭,當時西方社會宣稱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到現在都沒有找到,伊拉克獨裁者侯賽因至今死不瞑目。 其次便是西方國家對化武襲擊的反應,根據統計,敘利亞戰爭期間,共發生過85次化學武器襲擊事件,當中50次被指是政府軍所為,而美國的反應並不總是如特朗普現在所表現出的嚴厲。2013年,奧巴馬政府曾對干涉敘利亞內戰劃下紅線,只要敘利亞政府動用化武,美國就會有所行動,但當阿薩德真正使用化武後,美國也只是以外交手段要求敘利亞「銷毀」化學武器,沒有任何軍事行為;而光是在特朗普任內,過去一年內也發生了12次化武襲擊,美國發動的空襲僅僅兩次,如果攻擊是為了遏止化學武器的使用,何以有嚴重或不嚴重的區別? 又或是需要滿足另外的政治條件?這使得今次空襲的正當性再度受到質疑。 敘利亞的前路並沒有因為IS的消亡、叛軍的敗退而變得更加明確,土耳其在今年1月出兵敘利亞北部阿夫林地區,清剿當地的庫爾德自治區民兵,隨後土、伊、俄三國達成《安卡拉協議》,掌握了敘利亞局勢的話語權,而三國之中,俄羅斯對敘利亞的軍事介入最深刻也最久,如今敘利亞政府將收復全境內重要據點的控制權,一場代理人的戰爭看似就要結束,但就在特朗普宣布撤軍、敘利亞內戰將取得新進展之際,再度發生化武襲擊事件,顯示有力量反對美國撤軍,果然一場空襲又重新加強了美國的存在感。 綜合俄叛諜在英國中毒事件導致的外交風波,西方對抗俄羅斯、伊朗的冷戰格局並沒有因為敘利亞內戰進入尾聲而落幕,特朗普政府一方面宣稱要退出中東亂局,完成選前的承諾,一方面又無法放棄中東利益及盟友的期待,向外界傳遞了混亂又不清晰中東策略,恐怕殺傷力會比空襲更巨大。而滿目瘡痍的敘利亞,仍擺脫不了冷戰犧牲品的命運。
敘利亞東古塔區的杜馬鎮本月7 日發生疑似化武襲擊平民事件後,美國政府對敘利亞阿薩德政權反應迅速升級,不僅與力挺阿薩德的俄羅斯展開「罵戰」,美國總統特朗普更發推文揚言「導彈將至」。英國《衛報》引述俄羅斯人士評論,稱是1962 年古巴導彈危機以來,美俄關係最危險的時刻。加上法國有意和美國聯手行動後,有傳英國亦做好攻擊準備,令緊張的戰爭氛圍一觸即發。
朝鮮昨天(11日)舉行了第13屆最高人民會議第六次會議,根據國務委員會委員長金正恩的提議,免去朝鮮「二號人物」黃炳誓(圖左)的職務,象徵著朝鮮權力核心再次大洗牌。黃炳誓自2014年起,擔任朝鮮人民軍總政治局局長、國防委員會副委員長、軍階也晉升為次帥(僅次於元帥),成為僅次於金正恩的實權者。 雖然是次會議同時也是慶祝最高領袖金正恩上台六周年的大會,但朝中社並無提及金正恩出席會議,韓聯社推測他可能缺席會議。 (互聯網圖片)
社交網絡巨頭Facebook創始人朱 克伯格美東時間11 日二度出席國會聽證 會,被議員質問如何處理用戶資料,以 及用戶資料隱私如何被監管等問題。朱 克伯格承認,他的個人資料亦被政治顧 問公司「劍橋分析」不當取用,惟他仍 未承諾定下對策,減少收集和使用用戶 資料。 朱克伯格強調, 在Facebook平台 上,只有用戶能夠控制自己的資訊,但認 同現時互聯網的重要性愈來愈大,社交媒 體需要受到規管,他又指沒有跡象顯示俄 羅斯取得用戶資料。 (美聯社圖片)
社交網絡巨頭臉書(Facebook)被質疑保護用戶私隱不力,導致用戶個人資料遭英國政治顧問公司「劍橋分析」不當取用,創始人兼行政總裁朱克伯格(圖)一連兩日出席美國國會聽證會,就「洩密門」一事,以及事件有否影響美國2016年總統大選,接受44 名議員的辛辣質問。
美國總統特朗普私人律師科恩的辦公室及住所,日前遭美國聯邦調查局(FBI)突擊搜查,據悉是「通俄門」調查團隊的特別檢察官米勒授意行動。特朗普對該次搜查行動憤怒至極,痛斥「極為可恥」。白宮新聞秘書桑德斯美東時間10日表示,特朗普已諮詢過相關人士,確認他有權力解僱米勒,惟現時不會採取行動。 而尼克遜「水門案」的前檢察官班克斯指出,根據美國聯邦法規,只有美國司法部長才有權力,對米勒免職處罰。(互聯網圖片)
據阿爾及利亞國防部消息,阿爾及利亞一架「伊留申-76 」大型運輸機,昨日在布法里克機場附近的一個農場墜毀。據阿爾及利亞AlArabiya媒體報道,是次墜機事故中無人生還,機上257人死亡,其中有十人是機組人員,遇難者大多是軍人與其家屬。有軍事分析表示,飛機高度為300米,可能是因為飛機發生火災才導致墜機。據目擊者拍攝的畫面顯示,飛機起飛後不久就起火了,墜落現場滾滾黑煙。事後,阿爾及利亞國防部立即展開調查,墜機失事原因仍在排查中。(互聯網圖片)
聯合國安理會召開緊急會議,討論敘利亞政府軍懷疑使用化學武器攻擊平民事件,俄羅斯與美國的代表在會上針鋒相對。與此同時,美國總統特朗普更揚言,會在48小時內決定如何應對,不排除對敘利亞動武。 俄羅斯批評美國欠缺真憑實據,威脅俄羅斯。俄媒最新消息指,俄海陸空三軍已經處於戰備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