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宗技術及投資移民疑造假移交檢察院

貿促局:去年共收新申請94宗

立法會公共行政事務跟進委員會昨(18)日舉行會議,跟進貿促局的技術移民及投資移民程序。政府代表列席會議。 委員會主席施家倫會後引述貿促局指出,目前共有101宗懷疑牽涉虛假聲明、虛假文件個案移交檢察院,其中向政府上訴有八宗。委員會秘書鄭安庭補充,於2020年,貿促局共接收94宗新申請,包括重大投資居留六宗、技術移民有88宗。 委員會主席施家倫、秘書鄭安庭會議後向傳媒匯報會議內容。 施家倫稱,有委員認為貿促局投資移民及技術移民審批時間過長、過分謹慎,同時有議員引述高校教授、醫生等專業人士反映,已影響他們獲得續期,因此期望透過立法會跟進情況。 委員會冀列明要求留標準 施家倫指出,有委員對於移民續期方面有不同意見,指出現時審批標準、公眾理解等,與2017年貿促局被廉政公署調查前的標準不一。施家倫稱,現時投資移民及技術移民標準更為嚴謹,與2017年前不一,同時沒有向以往申請人解釋。會上有委員指出,現時貿促局以新標準審批移民個案,期望局方可明確列明審批要求予申請者得知。 施家倫舉例稱,2017年前當局沒有要求申請人需要每年在澳門住滿183日,但為何2017年廉署跟進後,局方就列出此要求? 委員會期望局方可清楚列明新的投資移民申請居留標準,包括留澳日數、固定居所等要件,同時向申請續期人士解釋清楚。 貿促局已優化臨時居留審批程序 施家倫表示,貿促局在審批方面有六項優化;一、加強電子化應用,所需資料可於網上遞交,令申請流程更加暢通;二、收件階段已作審查;三、全面複查及巡查3,000多個獲批個案,了解其公司技術移民情況,以及複查逾百個重大投資移民居留個案,查明公司是否有落實投資計劃;四、加強監管及核實申請人是否符合初次申請時的要件,包括其部門是否缺乏該專業人士,與權限部門合作了解;五、提升資訊透明度,審批數據及分析要素等上傳至網上公開查閱;六、增加人力資源,優化工作。 技術移民居留續期申請211 宗本報昨日向貿促局查詢關於臨時居留許可續期申請情況時,貿促局回應稱,對於審批工作,現屆政府一直恪守現行法律規範,按照每宗個案的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處理,現時處理中的特別資格技術人員臨時居留許可續期申請總數211宗,涉及人數為403人。

19/02/2021
32846

18A、19巴士線或合併轉大巴

交諮委:減路面壓力提升運力

交通事務局局長林衍新早前透露,當局正與巴士公司商討,考慮合併18A及19巴士路線,並轉用大型巴士行駛以提升運載力,詳情會適時公布。交通諮詢委員會副主席黃承發認為,上述線路合併是一個試點,未來當局應多加探討重整巴士路線,從而減低路面負載壓力。有不少乘客則認為路線合併是好事,惟擔憂巴士車次問題。 交通局局長林衍新早前在電台時事節目「 澳門講場 」透露,新巴士合同生效超過一個月,他滿意成效,包括數條行經舊區的巴士路線改以較大的車型營運,以及增設了特班車、調整部分快線的運營時間等,提高了居民搭巴士的便捷度和速度。林衍新表示,當局持續留意居民對巴士路線的訴求,將分三次作出調整,現時正與巴士公司商討,考慮把18A和19號線合併,並轉用較大型的巴士,以提升運載力。 合併路線有助減低路面負載 交諮委副主席黃承發昨(18)日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巴士線路合併的好處在於將小巴轉用大巴,提升運載力,從而減少路面車輛,使路面的運載壓力減少。同時使用大一點的巴士能讓乘客更容易上車以及增添乘坐舒適度,認為是一件好事。他又認為,18A和19號線路合併是一個試點,未來交通局或交諮委應增加探討,如何重整某些巴士路線,減低路面負載壓力。 對此,經常乘搭18A的杜先生表示,18A車身「又小又窄」,而且在巴士尾部乘搭時難以站立,只要後面有乘客下車就要「左逼右逼」。此外,相關巴士路線部分路段近期進行施工,增加巴士擁擠情況,相信若轉用大巴能改善有關問題,增加運載量。 他又指,18A有某些站點會有較多乘客上車,特別是上班上學高峰時段,車廂擁擠尤為嚴重,導致巴士車廂空氣比較「 焗 」,認為轉用大巴能提高舒適感及增加車廂空氣流動。但杜先生稱,現在18A的車次較密,他擔憂若日後合併車次會減少。 巴士公司理應增加班次 對於有乘客擔心路線合併會否減少車次,黃承發指出,新巴士合同之下,巴士公司要在市民舒適度及增加上車機率兩方面拿到分數,才能獲得相應資助。換言之,18A和19號線路若因為合併後,導致市民更難上車,巴士公司則會面臨被扣分,因此合併路線後,巴士公司理應增加更多班次,讓乘客候車時間縮短,降低巴士擁擠度。 黃承發又指,市民若發現巴士路線合併後,衍生出各種問題,可向交通局、交通諮詢委員會以及巴士公司反映意見。

19/02/2021
24642

外交部部長助理劉顯法

獲任命外交部駐澳公署特派員

外交部部長助理劉顯法,被任命為外交部駐澳門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特派員。據新華社昨(18)日報道,中央人民政府決定任命劉顯法為外交部駐澳門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特派員,免去沈蓓莉的外交部駐澳門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特派員職務。 據新華社資料,劉顯法,男,1963年4月生,山東青島人,管理學博士,已婚,育有一子。劉顯法自1984年起一直從事與石油化工有關工作,2000年至2003年任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司副司長,2003年至2005年任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環境和資源綜合利用司副司長,2005年至2006年任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諮詢中心副主任,2006年至2011年任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石油化工研究院院長。 其後劉顯法開始從事外交工作,2011年至2012年任駐洛杉磯副總領事,2012年至2013年任駐拉各斯總領事,2013年至2018年任駐肯尼亞共和國特命全權大使兼常駐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代表、常駐聯合國人類住區規劃署代表,2018年至2019年任外交部大使,2019年至今任外交部部長助理。 外交部駐澳特派員公署原特派員沈蓓莉於2018年8月起來澳任職,並於去年(2020年)7月調任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副部長,駐澳特派員職務一直由副特派員王冬署任。

19/02/2021
12541

去年第四季國際性業務佔比回落

本澳銀行國際資產按年升一成

澳門金融管理局昨(18)日發布的統計顯示,在2020年第四季,國際性業務佔澳門整體銀行業務比重回落。至2020年12月底,國際資產佔銀行體系總資產的比重,從2020年9月底的下跌至85.1%;而國際負債佔銀行體系總負債的比重,亦從2020年9月底的82.6%下跌至82.3%。 外幣是澳門國際性銀行業務的主要交易單位,至2020年12月底,澳門元佔國際性銀行資產及負債的比重分別為0.7%及0.6%,而港元、美元、人民幣及其他外幣在國際資產中分別佔34.7%、、15.2%及5.3%,其在國際負債中的比重則分別為41.0%、、11.8%及5.2%。 澳銀行國際資產2,367億美元 至2020年12月底,澳門銀行的國際資產總額按季下跌0.4%,而按年則增加10.0%,金額為18,899億澳門元(2,367億美元);其中對外資產按年上升6.9%至13,821億澳門元,而本地外幣資產亦增長19.6%,金額為5,078億澳門元。作為國際資產主要組成部分的外地非銀行貸款增加15.2%,金額達6,391億澳門元。 澳門銀行的國際負債總額與三個月前比較基本持平,而按年則增長10.5%,金額為18,274億澳門元(2,289億美元);其中對外負債及本地外幣負債分別按年上升12.4%及8.4%,金額達9,568億及億澳門元。澳門居民及特區政府存放於澳門銀行的各類外幣存款,仍然是國際負債的主要組成部分,這類存款按年下跌0.7%,至2020年12月底的7,018億澳門元。 國際銀行業務主要分布歐亞 澳門的國際性銀行業務主要分布在亞洲及歐洲。至2020年12月底,澳門銀行體系對外資產中,對中國內地及香港的債權各佔及30.0%;而對葡萄牙及德國的債權則各佔1.2%及1.0%。 與此同時,對葡語國家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債權比重分別為1.6%及7.7%。在對外負債方面,對香港及中國內地的負債各佔總體對外負債的40.7%及26.8%;對英國及法國的負債則各佔5.9%及4.7%;而對葡語國家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負債比重分別為0.9%及10.4%。 金管局公布,去年底澳門銀行國際資產總額18,899億澳門元,按年增加10%。(資料圖片)

19/02/2021
11344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