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局計劃每年增加10至15%護理人員,儲備人手以應對人口老齡化醫療需求。衛生局局長李展潤昨(13)日表示,「護士荒」是全球均面臨的困境,本澳兩間護理學校近年收生情況不理想;衛生局雖有足夠護士人手,但會容許私家醫院和院舍聘用外僱護士;亦會考慮增加病房助理護士,以減輕護士工作量。 李展潤昨日出席立法會小組會會議後接受傳媒訪問,他認為兩所學校收生情況不理想原因是中學生源減少、選讀護士專業學生亦少了,是值得正視的問題。因此局方容許私家醫院和院舍聘用外僱護士,相信是解決護士人資問題其中一條出路;現時鏡湖醫院已有聘用外僱護士。另外,他希望通過宣傳、提供獎學金資助、以及公務員優厚的報酬條件,吸引更多學生就讀護士專業。 公立醫院無計劃輸入外僱李展潤表示,經委託香港學術機構進行調研本澳整體醫療資源,包括護士人力資源規劃與發展,初步評估本澳醫院護士應對病床的數目為1:6,比香港醫護人員的情況要好,目前公立醫院有足夠護士人手,亦會優先滿足本地畢業的護士應聘,沒有計劃輸入外僱。至於上述調研工作,預計今年下半年完成。
立法會第二常設委員會昨(13)日繼續與政府代表討論《醫療人員專業資格及執業註冊法律制度》法案。會上委員關注的焦點仍然是政府如何去決定哪些醫療人員應被納入註 冊制度。委員會主席陳澤武會後引述政府表示,本澳建議納入法案的醫療人員有15個類別,相比內地六個、台灣十個和香港13 個要多。 陳澤武表示,政府代表就委員此前提出逾190條問題,給予長達169頁紙的書面回覆;但雙方討論進度不理想,主要是委員追問政府如何決定要將哪些醫療人員納入註冊制度,不納入原因又為何。 政府代表回應,被納入的15類醫療人員是國際上常見醫療分類,除營養師和中醫師為本澳新增專業外,其他13類醫療人員的認可資格發牌制度已實施多年。另外又提到分類中列明的「牙科醫生」及「中醫生」,有別於「牙科醫師」和「中醫師」,原因是兩者的學歷不同,「牙科醫師」的學歷為非正規學校課程;至於「中醫師」的學歷主要來自內地,但現時內地已再無相關課程。政府將不再向「牙科醫師」和「中醫師」發牌,但已獲發牌的人士仍可繼續執業。 十類醫療人員 專業登記制管理至於不被納入法案的十類醫療人員,政府初步建議以非註冊方式、以專業技術人員登記制度進行規管,如聽力治療師、音樂治療師、視光師、義肢矯形師等,這些人士在本澳執業人數不多,提供醫療服務風險亦較低,所以暫不考慮 納入註冊制度。
為期11天的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昨(13)日上午圓滿閉 幕,經過11日的議程,澳區政協代表團昨日晚上返回澳門。談到此行的總結,有委員認為會議非常成功,對本澳的未來發展提出很好的建議。澳區全國政協委員陳虹就表示,聽取中央政府工作報告和汪洋主席的報告後,感到國家發展變得更好,讓人民更有信心。
本澳近年接連發生由過職外僱司機引致的嚴重車禍,引起市民強烈不滿,並質疑當局打擊過界、過職司機的力度。 事實上,社會普遍認為,現行法例對於這類違法過界、過職外僱的處分較輕微,僅限於行政違法罰款。為了保障道路使用者安全,加強阻嚇之效,當局或許需要認為檢視情況,適當加重罰則。 本月初一名駕電單車的女大學生與疑屬賭場貴賓廳的七人車相撞傷重死亡,涉事七人車司機涉嫌過職工作;此外,2017年7月青洲發生一宗運油車撞死踩單車老翁意外,以及2018年初林茂塘發生貨車撞傷行人車禍,兩宗事件的涉事司機均屬外地僱員身份,亦懷疑是過界過職工作。然而,這些因交通意外而被揭發的司機,相信只是違規個案的冰山一角。 現行《聘用外地僱員法》規定, 僱主安排過職司機,按涉及每一僱員處罰款5,000至10,000澳門元,屬「嚴重」情況則可廢止僱主的外僱聘用許可並同時禁止新聘外僱,為期六個月至兩年。而根據資料,2017年因非法從事司機工作而被當局行政處罰的合共154人次,當中僅有四名僱主因安排外地僱員非法從事司機工作而被科處附加處罰,合共廢止了九名外地僱員的聘用許可。從數字上看出,被查獲與行政處罰的比例可謂非常低,難怪公眾不斷批評當局打擊不力,甚至質疑偏袒某些財團。 日前路環黑沙馬路交通意外,涉事司機為持「藍卡」內地居民,雖然警方表示初步調查不涉及過界或過職工作,傷者更疑涉非法賽車,但網民對這個說法似乎不賣帳,質疑調查結果,可見市民對本澳黑工、過界或過職司機的問題忍無可忍,只要車禍中出現「藍卡」、「外僱」、「兩地牌」等關鍵字,已經足夠觸動小城居民的情緒。 過界或過職司機是道路「計時炸彈」,有關部門必須嚴肅處理,而不是往往在出事後就說「絕不姑息」、「依法處罰」,當局除了積極跟進法律的檢討完善工作,研究加重刑罰和罰金外,亦要主動定期向社會公開交代有關處罰情況準則。與此同時,須主動加強執法,從源頭打擊過界過職司機亂象。
澳區全國人大代表團昨(13)日舉行全體會議,審議最高人民法院及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多位代表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法律協作提出意見。澳區全國人大代表蕭志偉表示,加快建設多元的司法協作互助體系,有利建設提升大灣區法制化和營商環境,也有利於大灣區引進研究國際商事通行規則及不同法律體系間的溝通協調。 澳區全國人大代表容永恩則表示,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進步,涉及民商事訴訟糾紛愈來愈多,必須投放資源 ,增加更多具民事法律專業知識的人員。另一代表崔世平則指,未來大灣區各城市間溝通來往將更頻繁,他建議加大利用大數據支援兩院工作,減輕檢察官與法官工作壓力。
特區政府在葡萄牙里斯本地標商業廣場舉行大型旅遊推廣活動「感受澳門-葡萄牙」,以光雕表演掀開序幕,開幕在里斯本時間前天(12日)舉行,由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主持,光雕表演在里斯本主要廣場首度上演,譚司長隨後設歡迎晚宴,出席嘉賓包括中國駐葡萄牙大使蔡潤、葡萄牙旅遊國務
第二屆「閃耀金光慈善跑」將於下(4)月13日晚上舉行,即日起至本月30日接受報名。慈善跑由澳門巴黎人主辦、澳門田徑總會協辦,預計有600位競跑者參加,活動所有報名費將捐贈澳門「展現真我協會」的「讓藝術融入社區」計劃,以及「澳門明愛」為行動不便人士而設的上落出行服務。 澳門巴黎人前天(12日)舉行新聞發布會,金沙中國總裁王英偉、澳門「展現真我協會」會長梁嘉誠、澳門明愛服務總監袁志海,澳門田徑總會副理事長陳步倩等嘉賓出席。主辦方表示,參賽者要在以原建築二分之一比例建造的巴黎鐵塔上進行耐力跑,挑戰750級樓梯、登上37樓的觀景台終點;今年全程挑戰賽難度會比上一屆更高,參賽者要先圍繞澳門威尼斯人及澳門巴黎人競跑兩圈,再登上巴黎鐵塔。大會另設鐵塔挑戰賽,參賽者只需登塔競跑。 主辦方還特地邀請於上屆比賽獲第三名的跑手黃珊珊及第四名的跑手楊美娜舉行「熱身賽」,兩人實力相當接近,不過黃珊珊最終以大約5分10秒的時間到達終點,再度險勝楊美娜。
澳門科技大學昨(13)日起一連兩天舉辦「校園招聘會」,共有212家企業和機構參加,提供超過6,000個職位空缺,其中62家企業和機構來自大灣區城市,突破歷年的數字。科大校長劉良教授表示,大學積極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培育優秀人才,同時亦協助畢業生抓緊大灣區發展機遇。 科大「校團招聘會2019 」開幕儀式昨日上午11時科大圖書館大樓禮堂進行,校長劉良、澳門中聯辦教育與青年工作部副部長苟人民等出席並主禮。大學管理層向出席的120多家機構/企業致送由畢業生設計的紀念品。 劉良教授致辭時表示,今年澳科大有近2.000名本科及1,300多名研究生從11個學院和研究院畢業,投身社會貢獻所長。透過創業就業發展中心對2016/2017學年畢業的本科生進行了追蹤調查,成功訪問了494名畢業生,歸納出他們在升學及就業上的幾個特點,包括本地生多留澳發展,非本地畢業生投入粵港澳大灣區就業比例高,繼續深造比例愈來愈高等。 他又對企業/機構長期的參與和支持表示感謝,並表示澳科大十年來為澳門特區培育一批批愛國愛澳優秀人才,會繼續致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升學生的就業和創業能力。 招聘會現場設有160個招聘攤位,由前天(12日)至明天(15日)期間會舉行30場就業講座,主題涵蓋企業文化、徵才需要、行業發展,實習安排以及求職技巧。
由文化局主辦的「文化傳播大使」代言人計劃反應熱烈,共吸引近400名來自各行各業市民報名參與,文化局將於4月7日舉行「文化傳播日」,屆時將舉行「文化傳播大使」代言人計劃開學典禮,入選學員將與星級文化傳播大使一起出席活動。 「文化傳播大使」代言人計劃以「人人領航燃點文化之光」為口號,旨在展示每一個人都能成為傳播文化的重要一員。代言人招募由上月11日展開,本月8日截止,文化局昨日稱共收到近400名市民報名參與,年齡跨度由15歲至67歲,報名者從事或就讀不同領域,從在讀學生、家庭主婦,到投身社會階層的各界在職人士,包括教職人員、公務人員、傳媒從業員、藝術工作者、市場事務人員及旅遊從業員等,反應踴躍,可見本澳市民相當重視文化傳承工作,積極了解澳門及中華文化傳統知
海事及水務局繼去年4月於媽閣發現有人曾將長達2,500米蟹籠放置靠近航海學校附近海床的違規事件後,海事局的工作船隊於本月初至昨日,在內港航道內共清理總長1,500 米的蟹籠。 有漁民團體透露,不排除是有內地小漁船在內港一帶水域摸黑放置蟹籠,隔段時間後再收網出售市場;背後原因或與本月初珠江進入為期四個月的禁漁期有關,鑽內港水域「一水兩制」空子,偷偷在內港作業。 然而,如此擺放蟹籠會令經過船隻的馬達被圍網纏繞,或出現海上事故;另外,倘有本澳食肆貪平購入這些內港「水產」,食客下肚後恐有中毒之虞。雖然海事局指違法者一旦被發現,除須科處15,000元罰款外,亦須承擔損害賠償的民事責任及倘有的刑事責任,但前提是這些行蹤飄忽的內地小漁船,有那麼容易落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