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灣大馬路舊初級法院大門前日發生的一宗神秘縱火案,司警昨日拘捕一名32歲本澳女子,但懷疑她精神有異,將聯絡司法當局,並建議對涉案女子採取相關措施。 繼前日發生懷疑縱火案後,昨日再有一名女子在舊法院正門石級,燃燒報紙後往政府總部方向離去,隨後被保安員發現並用腳踩滅火種。 司警經深入調查,鎖定上述兩宗縱火案的涉案女子身份及其落腳地方,昨日往疑人位於台山的住所內將她拘捕,但女子當時情緒激動,經其家人及司警勸說後,女子情緒開始穩定,最後由救護車將她山頂醫院,經醫生診斷後,再將她轉送氹仔精神病院接受治療。
一名35 歲本地姓李裝修男判頭,兩年前透過手機網絡遊戲認識一名25 歲台灣女子後,以甜言蜜語騙取了對方的信任。去年3 至4 月期間,分別以資金周轉為由,三次騙取對方匯款80,000 元(澳門幣,下同),之後失去聯絡。被騙台妹去年10 月來澳報警,司警調查後鎖定涉案男子身份,前日在他位於高士德住所內將其拘捕,並搜出作案時使用手機,目前以加重詐騙罪,將他移送檢察院處理。 司警昨日在新聞發布會上指出,李男2016年6月透過玩手機網絡遊戲,認識案中23歲台灣女事主,兩人迅即發展成網友,不時以手機通訊軟件交往。至2017年3月,李男聲稱因工程周轉不靈,需要借款20,000元,女事主當時雖然無業,仍借給匯款。 一個月後,李男再找藉口,急須30,000元周轉,又稱會連同上次借款,一次過還清,台妹信以為真,又匯款給他。詎料李男食髓知味,兩日後訛稱因僱用黑工被澳門當局罰款30,000多元,台妹再一次心軟,如約匯款30,000元;即前後共匯款80,000元。 台妹其後催促李男還款時,李男都賴皮不還,台妹這時亦心中有數,去年10初來澳報警。司警接報後迅即鎖定李男身份,前天(12日)直往李男位於高士德住所內將他帶走調查,同時在他住所搜出其作案時使用的手機,以及是詐騙得來的10,000元現金。司警以加重詐騙罪將他移送檢察院處理,同時繼續追查其他贓款下落。
新春佳節臨近,人人心裡都有過節的愉悅,但一出街,就看到鋪天蓋地人潮洶湧而來,假如家住新馬路附近,恐怕去便利店買份早餐都要走一個鐘頭。這樣說毫不誇張,在新馬路、關閘一帶,旅客大軍已經全面「入侵」,景觀可謂人山人海,新馬路人行道甚至出現「塞車」情況,行人恍如排隊一般卡在人潮中,雖然有不少警員在附近疏通,呼籲行人不宜停留,但人潮太多,行無兩步就要停低,實在寸步難行。
在本澳極具歷史價值的南灣舊法院大樓,昨午4時許,正當南灣區及鄰近新馬路都人滿為患,旅客迫爆街道的高峰時段,舊法院大樓門外及外牆近行人路位置,突然發生一宗毁損事件,一名女子兩度淋潑疑似火水的易燃液體,女子得手後往新葡京方向逃走,而她放在地上的紙張一角,曾被點燃但沒有燃著,事件中無人受傷。消防接報到場處理,司警接手跟進,現場留有多張寫有宣洩不滿及針對本澳一賭場工作人士字句的紙張,案件暫循縱火方向調查,目前未有人被捕。
特區政府為減輕青年負擔容易上樓,放寬對符合條件貸款申請人的銀行按揭成數至80至90%,有關規定早前與取得印花稅同日生效。政府亦不下一次強調並非鼓勵年青人不顧自身情況或樓價變動而入市。每個人在人生中每個階段有不同的理想規劃,幼稚園時候參加興趣班培養特長,大中小學時則求成績優異,畢業後進入社會追求理想褔利及薪酬,到中年時則渴求一個安樂穩健的家。前期階段只要努力總有望回報,惟現時面對與購買力漸行漸遠的樓市,不少人慨嘆置業難,供樓期更是漫漫長路,佔盡人生大部分時間,影響其他生涯規劃。 一般而言, 較理想的按揭年期為20年左右。假設一對夫婦於35歲入市, 選擇還款20年的話,完成供款後,尚有10年才年屆一般退休年齡65歲,他們仍有不少時間可計劃退休生活,或作出其他人生部署。但假若選擇30年還款,贖樓之時已步入退休年齡,收入下降,難以調動多餘資金策劃退休計劃,或會影響往後生活質素。 表面來看,按揭年期長可減輕供款人士的負擔,但總利息支出亦相應提高。再者,若選擇最長供款年期,當加息周期重新啟動後,即使手上未有足夠資金還款,亦不可透過延長年期以減少供樓支出。情況若持續加劇,供款人士無能力還款甚至出現斷供,物業更有機會淪為銀主盤,引伸財務問題。 反之,供款年期愈短,總利息支出相對較少,置業人士應按能力選擇合適之供款年期。 觀乎現時樓價自2014 年從高位回落四成,至今計計埋埋回復約兩成左右,加上澳門亦處於超低利率環境,加上美國聯儲局未來加息幅度溫和緩慢,有心置業的人的確可趁樓市處於調整時期尋覓適合物業。其實另有看法支持「能夠借得幾多盡借,能夠供得幾長盡供」,而最重要是前提不要超出自己的能力。用一成首付買樓,槓桿未來30、40年後的房屋價值,目的首先長遠或可跑贏通脹,其次整體樓巿或長久都保持上升,而即使未來供不起,樓價有波幅,賣出去也不會虧多少。所以可以借八或九成「上車」固然好,但在面對未來的加息潮,供樓成本將漸增的客觀事實下,供樓能力在置業之前其實更應多多「自秤」。
巴士服務問題近期成為港澳兩地熱門話題,位於繁忙路段的新馬路,昨午發生一宗巴士追尾撞及七人車事件,幸意外中無人受傷。 事發昨午4 時許,一架新福利巴士途經新馬路近議事亭前地時,疑收掣不及與前方一輛七人車相撞,事發後巴士擋風玻璃碎裂,七人車後玻璃窗完全粉碎,後車門凹陷,地面留有玻璃碎片,意外中無人受傷。 但由於事發時正值放工繁忙時期,附近有交通警員執勤,意外後警員迅速處理,大約十分鐘左右清理現場。不過新馬路一帶交通相當擠塞,意外令附近交通形成車龍。
年近歲晚,大街小巷擠滿人群,加上大量內地居民來澳採辦新年物品,市面旺盛竟給鼠竊狗盜有可乘之機,司警上周五(9 日)一天內接獲多宗失竊報案,目前已知有三名事主遇竊,合共損失約值澳門幣13,000 元財物。 司警昨日在新聞發布會上透露,本月9 日當天,首先一名女事主在氹仔嘉樂庇馬路乘搭25 號巴士,上車繳費後將手提電話放在外衣口袋裡,但當巴士去到亞馬喇前地巴士站時,發現手機不翼而飛,懷疑乘坐巴士期間遭人扒走,損失約澳門幣4,070 元。 第二名女事主報案稱,當天從關閘口岸進入本澳後, 隨即在口岸側乘坐「發財巴」往金沙酒店,當到達酒店的停站處時,發現自己的書包打開,遍尋不見銀包,懷疑在酒店落車期間被人盜走,損失人民幣約2,600 元。 最後一名女事主事發日在新馬路附近前往司打口,當時她將手機放在手袋裡,並沒有拉上拉鍊,期間有陌生女子向她問路前往大三巴,直至事主到達司打口才發現手機不見,懷疑被剛才問路的女士偷走,損失澳門幣約5,300 元。
一名18歲女學生在校運會比賽期間突然暈倒,緊急被送往仁伯爵綜合醫院(山頂醫院)搶救,期間心跳停止約半小時,醫生經過連續30多個小時搶救,將女學生從鬼門關救回。在醫院外發生的心跳呼吸驟停大多數情況下很難搶救,生存率只有12%,今次女學生能夠成功被救活是一奇跡,山頂醫院院長郭昌宇歸功於紅十字會醫護人員的現場急救外,也與山頂院急救團隊平時訓練有素有關,當患者送院急救,包括急症室科、重症醫學、心臟科和神經科等的醫生聯合展開急救工作,經過30多個小時搶救,終於將女學生從鬼門關救回,目前正在逐步康復中。
在是次18歲女學生心跳呼吸驟停半小時的搶救案例中,女學生在恢復自主心跳呼吸後,意識仍處於昏迷狀態,被轉到深切治療部治療。深切治療部內科顧問醫生李少平表示,女學生轉到深切治療部後,醫護團隊對其實行「低溫療法」,令女學生的體溫下降,代謝減慢,加大康復的機會。 李少平醫生解釋,早前實施的心肺復甦術只能保持病人腦內有少量血液供應,但並不是完整血供,直到病人恢復自主心跳時,腦部會發生「再灌注綜合症」,即血液供應循環重新開始,此時腦內會釋出有害因子,對腦部造成破壞,令神經系統缺氧情況加劇。而「低溫療法」的原理,是令體內溫度下降,以致代謝情況減慢,減少腦內釋出「有害因子」,從而加大康復機會。 李醫生補充,實施「低溫療法」除了時間性重要外,還要了解病人是否有低溫療法的禁忌症。幸好,女學生在治療期間表現出很強的適應性,雖然期間仍有低血壓等不同問題,但醫護人員用了不同的藥物去穩定她的身體情況。在24小時的低溫治療後,女學生的身體溫度逐漸提升,生命體徵及神經系統反應有改善。30多個小時後,她的身體情況漸漸穩定,醫護人員為她拔去呼吸儀器,亦見她能與人交流。 李醫生指,在50年代,外科、腦科及心科已有「低溫療法」手術,但不算太普及;直至2000年,世界復甦聯盟提倡使用,加上年美國心臟協會開始推廣,「低溫療法」才真正開展;但起初「低溫療法」並未獲太大肯定。直至2010年,有相關研究及實踐顯示,「低溫療法」對於院外急救的病人治療效果明顯,才開始在全球普及。澳門是在五至六年前開始使用「低溫療法」。
山頂醫院急診部代主任曾潭飛醫生表示,根據醫院紀錄,平均每日都有突然失去心跳呼吸病人入院,但像今次病例中,本身有著健康體魄的18 歲女學生,突然失去心跳呼吸的個案相對較少,曾醫生稱,現時正準備在相關方面作出統計,如參考外國例子,1,000 個健康人士中可能只有一個會發生心跳呼吸驟停情況,而年紀愈小、身體愈健康人士存活機率愈高。 曾醫生表示,一直希望全民學習如心肺復甦術等社會上普及急救知識,因為在他和李醫生的工作經驗中,如果病人在院外呼吸心跳驟停,最重要的是在「黃金五分鐘」內得到急救,如果晚一分鐘恢復呼吸心跳,每過一分鐘生存率便下降一成,五分鐘後只有一半機會能救活。若果在這五分鐘內身邊有人懂得急救知識,像心肺復甦術等,人工維持病人的心跳,讓血液能輸送到心臟、腦部等身體的重要器官,可對病人恢復心跳呼吸,甚至後期的康復起到關鍵作用。曾醫生補充,如果不懂急救知識的市民,碰到有人需要急救,最重要的是保持鎮定,第一時間找人幫忙。 李少平醫生補充,根據美國心臟協會資料顯示,病人在院外呼吸心跳驟停,存活率只有12%(當中包括植物人或腦部未完全康復狀態)。 但亞洲地區普遍更低,因現場進行急救措施比率偏低。李醫生相信若果有更多市民學習急救知識,相關的情況一定有所改善。 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施行心肺復甦術應每兩分鐘換一組人。曾醫生坦言,有學過心肺復甦術的人一定知道,只做兩分鐘也會很累,就算當日他在場,而沒有其他紅十字會人員的話,也未必有「好結果」。所以急救知識一定是愈多人識愈好,才可以保持高質量急救工作。兩位醫生均表示,誰知哪一天會遇上突發事情?希望在澳門的溫暖小城內,大眾能做到助人亦自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