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黃金週期間,澳門旅遊市場迎來復蘇,各大旅遊景區人潮洶湧,熱鬧非凡。大三巴牌坊、議事亭前地、官也街等地,遊客摩肩接踵,口岸出入境人次創下歷史新高,彰顯出澳門作為國際旅遊休閒中心的獨特魅力和強勁吸引力。
然而,繁榮背後卻存在著不容忽視的隱憂。與旅遊景區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澳門民生區人流稀少,許多餐廳生意冷清。即使在媽閣廟及塔石廣場等場地舉辦了市集活動,卻依然難以吸引遊客和居民停留消費。在“澳車北上”政策推動下,澳門與內地聯繫日益緊密,但本地居民在澳消費意願卻持續低迷。五一期間,專門為本地居民打造的娛樂活動屈指可數,導致大量本地人選擇外出消費,這無疑給澳門經濟發展帶來了一定的考驗。
從整體經濟結構來看,過度依賴外地遊客消費,會讓澳門經濟變得脆弱,容易受到外部因素影響,如國際形勢變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等。而本地居民作為穩定的消費群體,對本地市場有著更深入的瞭解和依賴,其消費行為能帶動一系列相關產業發展,促進本地經濟的良性循環。
澳門在吸引外地遊客方面成績斐然,相關部門在旅遊宣傳、景點開發、配套服務完善等方面的努力值得肯定。但也不能因此忽視本地居民的需求。政府應加大對本地居民娛樂活動的投入,現有市集等活動之所以吸引力不足,可能源於主題同質化、缺乏互動體驗或宣傳推廣不到位。未來可針對性地舉辦更多貼合本地居民生活的活動,如傳統民俗文化節、創意市集、本地音樂演出等,增強本地居民的參與感和歸屬感,提升他們在澳消費的意願。
在交通和基礎設施方面,也需要進一步優化。隨著“澳車北上”政策的實施,澳門本地交通面臨著新的壓力,應加強公共交通網絡建設,提高交通便利性,減少居民出行成本和時間,為本地居民創造更好的消費環境。同時,針對民生區商業發展,可給予更多適當的政策扶持,鼓勵商家創新經營模式,提供更多差異化的商品和服務,例如結合市集主題創造新的打卡點、增設親子互動區域或融入非遺文化體驗,吸引本地居民和遊客前往消費。
此外,還可以結合澳門獨特的歷史文化和地域特色,深度挖掘本地消費潛力,打造具有澳門特色的消費品牌和場景,激發本地居民的消費熱情。只有充分重視本地居民
消費市場,實現外地遊客與本地居民消費的雙輪驅動,澳門才能在旅遊經濟持續繁榮的道路上穩健前行,實現經濟的多元化、可持續發展。
澳門匯智社理事長 黃慧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