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茂口岸大樓六樓「粵澳名優產品博覽中心」自投入運作以來,雖備受各界期待,但人流和生意均不及預期。有工程師接受本報訪問時指出,該中心的確存在動線規劃、社區導向性及文化適配性等方面不足,導致場地的整體使用效率及營運潛力受到明顯限制,但總體而言並非結構性問題,可透過規劃與設計細節上的調整進行優化。他又指,隨著商戶的逐步進駐及相關優化措施的落實,該場地具潛力成為一個高效且多功能的口岸商業與社區交匯點。有工程師建議優化青茂口岸商場指引,強化導向標識的清晰性與可辨識性,同時突出美食廣場與免稅店這兩大吸引點。(本報記者攝)
意見倡在口岸大樓內增設指示牌和宣傳廣告,增加青茂口岸商場曝光率。 (特約記者簡東拿攝)
身兼青年企業家協會副理事長的本地工程師陳桂舜指出,首先在動線規劃方面,場地設計未能有效引導人流,作為展銷層的人流集散點,該中心配套項目之一的美食廣場的連接動線存在標識不清的問題,例如關口與天橋的扶手電梯及入口標識模糊,導致使用者經常錯過正確路徑。此外,從關口入境大堂搭乘扶手電梯時,需經過一層政府執法部門樓層,這樣的動線安排容易引發使用者的心理疑慮,進一步削弱了空間的導向性與便利性。
其次,在社區導向性方面,現場設計未能充分考慮到不同使用者的需求。青茂口岸樓上辦公人員目前需先到地面大堂,與旅客共用公共電梯前往該層,缺乏直達上層辦公區的專用電梯,也未提供獨立的職員用餐區,使得辦公人員的日常使用體驗受到限制。同時,雖然青茂口岸周邊居民知悉該美食廣場的存在,但由於大樓外缺乏明顯的大型標識與廣告,難以吸引居民將其作為日常用餐選擇,導致未能有效發揮「社區食堂」的功能。
陳桂舜進一步分析稱,該場地在文化適配性方面亦存在挑戰,參照本澳過往多數設於居住區內商場的樓上美食廣場,其使用模式普遍呈現居民使用率較低、因此應視附近上班族為主要客戶群。這一模式在青茂口岸美食廣場同樣有所體現,顯示出場地未能充分融入社區文化與生活習慣,也未能針對不同客群進行更貼心的規劃設計。
籲提供專屬優惠培養固定客源
針對上述問題,青年企業家協會副理事陳桂舜工程師從設施管理學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改善建議。首先,在動線設計方面,應強化導向標識的清晰性與可辨識性,建議以美食廣場與免稅店為核心焦點,通過突出這兩大吸引點帶動整層商業服務的流量。同時,可優化設於區域走廊盡頭的美食廣場入口的空間辨識性,例如利用燈光、色調對比等設計手段,令使用者能從遠距離清楚定位。此外,針對辦公人員的需求,可考慮設置專用電梯及獨立用餐區,並參考現時博企娛樂場度假村模式,為本樓(青茂口岸)職員提供專屬優惠,以吸引固定基礎客源,穩定商戶收益。
建議提升場地多元化吸引力陳桂舜認為,青茂口岸商場具潛力成為一個高效且多功能的口岸商業與社區交匯點。 (受訪者提供圖片)
在提升社區導向性方面,他建議在大樓外增設明顯的廣告標識,強化居民對美食廣場的認知。同時,應結合場地的文化適配性,針對上班族與居民的不同需求進行差異化規劃。例如,可設置針對上班族的快速用餐區,以及適合旅客及居民的多功能用餐空間,從而提升場地的多元化吸引力。
他重申,總體而言青茂口岸大樓美食廣場的問題並非結構性根本問題,可透過規劃與設計細節上的調整優化。隨著商戶的逐步進駐及相關優化措施的落實,該場地具潛力成為一個高效且多功能的口岸商業與社區交匯點。透過免稅店與美食廣場的雙重吸引力,不僅能帶動同層其他商店的發展,也能促進社區與商業的良性互動,為大樓注入更多活力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