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九月初九是重陽節,也是「澳門長者日」。隨著本澳人口老化趨勢加劇,截至去年底,老年人口比率為14.6%,已突破10萬人,且根據《澳門人口預測2022—2041》預測,2029年老年人口將超過21%,邁入“超老齡化社會”。如何能長遠且可持續地保障長者福祉,值得關注。尤其藉編製下一個《長者服務十年行動計劃》及進行“獨居和兩老家庭長者普查及登記工作”之際,有需要加緊分析長者養老生活的消費、居住、醫療等,為後續政策提供數據支撐。
值得肯定的是,近年累積綜合CPI雖未達3%,政府今年仍調升養老金金額,體現對長者的關懷與重視。但大多數長者依靠敬老金和養老金生活,不同因素造成的物價波動容易影響長者生活,政府需加快完善社保恆常性調整機制,通過調整當中的牽引或制約性指標,讓未來社保福利更貼近社情實況。同時可擴大照顧者津貼範圍或推出專項性“護老者津貼”,以支援有失智症、柏金遜症等長期病患的長者家庭。
此外,政府希望在全澳打造15至20分鐘「社區長者服務圈」,本人認同有關規劃方向,尤其隨年齡增長身體機能下降,長者常用服務應以就近原則提供。通過資源下沉整合社區內私營、非牟利機構資源與服務網絡,提供長者飯堂、醫療健康、長者書院、文娛康樂等多元服務。例如在醫療健康方面,慢性病是長者常見的健康問題,未來可讓更多社區私營家庭醫生、非牟利醫療機構提供受資助診症、提供藥物等服務,以及增設專門的社區“長者情緒輔導室”等服務,保障長者身心健康。另去年底結束的“支持殘疾人士購置輔具及特殊家居設備先導計劃”,也建議可改為恆常性並擴展至家居、大廈安裝智慧樂齡設備,讓家居及社區環境進行「適老化」改造,打造對長者友善的社區環境。

直選立法議員、共建好家園協會理事長黃潔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