氹仔花城公園兒童遊樂區經過重整後在八月重新開放,設施有明顯提升。園內新增了適合不同年齡層的攀爬和平衡遊具,鋪設了更安全的地墊,並增設兒童洗手台與無障礙通道,連結至活動室。公廁亦同步完成優化。
但新設施受歡迎的同時,也讓更多需求浮現。有居民提出,公園在開學時段經常比中央公園更擠迫,長者難以找到座椅休息;亦有人希望增設石桌與棋盤,提供下棋交流的空間。這些細節上的意見提醒我們,公園並非只屬於兒童,也應兼顧長者與一般市民的休閒需要。
澳門的土地和資源有限,不可能一蹴而就把每個公園都做得盡善盡美,關鍵在於「適時完善」。不同區份的公園設施應該互相補足,形成網絡,讓居民無論身處何地都能找到合適的休憩空間。新建社區應從規劃階段起就融入無障礙和多功能設計,舊區則需在可行情況下逐步優化,為不同群體提供平等的使用機會。
另一個不可忽視的重點,是公園的日常維護。設施再先進,如果缺乏定期檢查和修繕,最終只會淪為隱患。尤其是使用頻率高的公園,更需要定期維護,確保安全與持續吸引力。
花城公園的案例說明,改善公共設施能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優化不應停留在單一公園,而是要放在整體城市規劃的脈絡中思考:如何讓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效用?如何在兒童、長者與家庭之間找到平衡?唯有如此,公共空間才能真正成為凝聚社區、提升生活質素的重要一環。
工聯議員辦事處主任 政咨詢委員會副主席 聚賢同心協會副理事長 高岸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