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深化與「一帶一路」倡議推進,澳門在中國區域經濟格局中的功能定位正在發生轉變。從傳統的會展與旅遊娛樂中心,正轉型為面向葡語國家的區域經濟節點。對內地企業而言,尤其是中小出口商,如何藉由澳門的“制度優勢”與“文化連結”走向葡語系市場,已成為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出口支點問題。
從區域經濟學角度看,澳門雖屬小型經濟體,但其在區域分工中正扮演“制度橋樑”與“外向型服務平台”的角色。透過澳琴深度合作區這一空間再造工程,未來內地企業可將澳門視為出口葡語系國家的跳板:透過在澳門設點享受檢驗、轉口與稅務便利優勢,最終可進入包括巴西、葡萄牙、安哥拉等在內的八個葡語國家市場。
在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博覽會等平台帶動下,愈來愈多內地與本地企業通過澳門建立與葡語國家代理商的貿易合作關係。這不僅體現了澳門作為制度性中介的中轉與撮合能力,更凸顯“澳門+橫琴+內地製造”這一區域聯動鏈的潛力。
此外,澳門所具備的“軟基礎設施”同樣不可忽視:包括豐富的葡語雙語人才、熟悉葡語法系與經貿環境的律師和專業顧問團隊,均能為內地企業在市場進入、法律審核、商務溝通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援。澳門作為自由港,其高度靈活的貿易與投資政策,也為企業提供更大的經營彈性與成本優勢。
面向未來,內地企業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區域協同的戰略視角佈局,應更多採取“內地產業—港口節點—國際市場”的分段模式。在此架構中,澳門不僅是出口流程中的一個中轉平台,更應成為制度資源、語言資本與國際信任的集成節點。一方面,企業可依託橫琴的自由貿易政策構建區域供應鏈閉環;另一方面,應積極佈局澳門本地的海外運營中心、跨境品牌認證服務與數字貿易平台,實現在地轉化與國際對接的雙重效益。
澳門區域經濟研究會活動協調部長 徐雅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