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晶片霸主到政府搭救

英特爾是如何沉淪的?
25/08/2025
3569
收藏
分享
英特爾是如何沉淪的?

美國政府宣布斥資89億美元取得英特爾(Intel)9.9% 股權,以每股 20.47 美元入股,遠低於市價,被市場視為「救援行動」。總統特朗普在白宮與執行長陳立武(Lip-Bu Tan)會面後強調,這筆交易將有助於確保晶片製造回流美國。然而,這項由聯邦政府直接入股的舉措,也凸顯了英特爾從矽谷科技巨擘淪為需要政府扶持的企業轉折。

回顧過往,英特爾曾是硅谷的象徵。公司於1968年由諾伊斯(Robert Noyce)和摩爾(Gordon Moore)創立,不僅率先推出記憶體與微處理器,更推動了個人電腦革命。自1970年代的8080處理器問世,到1980年代成功說服IBM採用晶片,再到與微軟聯手締造「Wintel」時代,英特爾一度主宰了全球運算產業。90年代的「Intel Inside」標籤更是鋪天蓋地,讓公司市值屢創新高。這一切背後,是第三號人物葛洛夫(Andy Grove)的管理哲學,他推崇「建設性對抗」文化,並以「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為座右銘,使英特爾在激烈競爭中始終保持敏銳。

拒絕蘋果 放棄GPU

然而,在輝煌之後,失誤逐步侵蝕了這家巨頭的優勢。2007年,當蘋果尋找 iPhone處理器代工時,時任執行長歐德寧(Paul Otellini)因為報價問題拒絕合作,讓英特爾錯失進入智能手機市場的機會。隨後,公司在製程技術的推進上屢屢受阻,於2015至2019年間被台積電與三星超越。更為致命的是,英特爾在人工智能時代起飛前夕終止GPU計劃,錯過了ChatGPT與生成式AI所引爆的顯示晶片需求。當輝達市值突破 4.3 萬億美元,台積電穩坐先進製程龍頭時,英特爾的市值卻跌落至僅約 1,080 億美元,形成鮮明對比。

持續追趕台積電

面對頹勢,英特爾在 2021 年請回高層基辛格(Pat Gelsinger),推出「四年五製程」轉型計畫,並積極爭取政府的《晶片法》補助。但如今,聯邦政府的直接入股,無疑進一步凸顯了其資金困境。根據協議,這筆 89 億美元資金中,有 57 億來自未發放的《晶片法》補助,另有 32 億來自五角大廈的「安全飛地」(Secure Enclave)專案,讓美國政府成為英特爾最重要的股東之一。在此之前,軟銀也剛宣布斥資20億美元取得股份,顯示外部資金已成為英特爾生存不可或缺的支撐。

投資界人士直言,英特爾晶圓代工業務若沒有政府或財務夥伴支援,很難擴展到足夠規模。西諾佛信託公司(Synovus Trust)高階投資組合經理摩根(Daniel Morgan)就指出,英特爾必須在技術層面追趕台積電,才能重新開闢商機。換言之,即便有政府資金護航,能否趕上產業技術領先者,仍是公司能否翻身的關鍵。

未來的英特爾走向充滿不確定性。短期內,政府入股確實能提供穩定的資金與政策保障,但長遠來看,政治因素是否會干預公司決策,亦是外界憂慮。曾任英特爾董事、現為哈佛教授的約菲(David Yoffie)感嘆,這正是葛洛夫當年最害怕的局面──政府介入、自滿與僅止於些微改進,如今全部成真。英特爾是否能在 AI 浪潮下重新找到突破口,還是徹底淪為「聯邦政府的項目公司」,將決定這家曾經的晶片霸主能否走出困境。 (編輯部)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