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政府考慮入股軍工企業

點名洛克希德馬丁
27/08/2025
2724
收藏
分享
點名洛克希德馬丁

美國政府在以約90億美元收購英特爾(Intel)近10%股份後,正考慮將觸角延伸至國防產業。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26日接受CNBC專訪時表示,特朗普政府軍事領導層正在討論是否入股國防承包巨頭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舉措引發市場與政界熱議。消息帶動洛馬早盤漲超1.2%。

盧特尼克在節目中直言,國防部內部正進行激烈討論,「洛克希德馬丁97%的收入來自聯邦合同,基本上就是美國政府的一個分支。」他強調,入股的經濟效益仍待國防部長與副部長評估,但這已被納入政策考量。外界解讀,若政府入股落實,意味著美國對軍工產業的掌控將更進一步。

根據《DefenseNews》2024年排名,洛克希德馬丁是全球營收最高的軍工企業,與五角大廈關係密切。其他美國頂尖承包商還包括雷神技術(RTX)、諾斯洛普格魯曼(NOC)、通用動力(GD)與波音(BA)。市場分析認為,一旦洛克希德馬丁被納入政府持股清單,將對整個軍工板塊產生深遠影響。

消息傳出後,洛克希德馬丁股價26日上漲1.5%,反映投資人對潛在政策支撐的期待。

國家資本主義?

這已非特朗普政府首次直接介入企業股權。今年稍早,白宮以抵押貸款欺詐為由,出手阻止日本製鐵(Nippon Steel)收購美國鋼鐵(US Steel),並持有否決權「黃金股」。此外,政府亦入股稀土生產商MP Materials,並與輝達(Nvidia)、超微(AMD)達成協議,要求其對中國市場營收繳納15%抽成。

25日,特朗普在公開談話中強調,他希望美國政府能持續對「體質健全的美國公司」進行投資,並稱未來將不斷推動此類交易。這番表態顯示,入股英特爾可能只是系列行動的開端。

政治決策是最大風險

然而,這種「政府參股」的策略引發廣泛爭議。批評人士擔心,這將限制企業的市場靈活度與戰略自主性。自由派智庫加圖研究所經濟學家林西康(Scott Lincicome)在《華盛頓郵報》撰文指出:「英特爾的決策將日益受到政治驅動,而非商業考量,這是最大風險。」

保守派更直言該策略違背自由市場原則。共和黨參議員蘭德·保羅(Rand Paul)在社交平台X上發文質疑:「如果社會主義意味著政府擁有生產工具,那麼政府持有英特爾股權,難道不是向社會主義邁進一步?」

這種憂慮並非空穴來風。批評者擔心,若政府持股範圍擴大,將模糊公共政策與企業營運之間的界線,甚至可能影響資本市場的投資信心。

儘管存在爭議,特朗普政府似乎有意以此策略來強化國家安全與產業自主。盧特尼克引述英偉達達抽成協議指出:「如果一家公司向政府尋求幫助,總統可能會改變規則。」此話凸顯了政策靈活性,也表明特朗普願意讓政府在產業佈局中扮演更積極角色。

有觀察認為,美國政府對晶片、稀土及軍工產業的持股行動,實際上是針對中美科技競爭與地緣政治風險的應對手段。軍工產業作為國家安全核心,自然成為下一步的重要標的。 (編輯部)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