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數字灣區會議近日在廣州舉行,大會重磅發布《2025數字灣區發展報告》。數據顯示,2024年廣東省數字經濟總量首次突破七萬億元(人民幣,下同),佔GDP比重達51%,連續九年位居全國首位,充分彰顯其在國民經濟中的支柱地位。
報告指出,數字灣區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核心引擎,已在戰略定位和政策協同上形成全域合力。國家層面,從「加快數字化發展」到「推動數實融合制度建設」,不斷為灣區數字經濟賦能;地方層面,廣東印發《數字廣東建設2025年工作要點》,部署50項重點任務;香港聚焦數字貿易、金融與科技,推出「LEAP」框架;澳門則通過電子支付普及和中小企數字化支援計畫夯實民生基礎。跨區域合作也現突破:深港跨境數據驗證平台已服務逾10家機構,醫療數據跨境傳輸助力500多宗病例會診,電子印章互認則將企業業務辦理時效由一周縮短至一天。
在關鍵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灣區「硬基建+軟生態」雙線並進。網絡建設方面,截至2025年上半年,廣東已建成5G基站42.3萬個,擁有5G用戶1.21億戶,佔全國超10%,並實現1.9萬多個行政村5G信號全覆蓋;算力領域,韶關數據中心集群機架擴容至15萬標準機架,構建起“大灣區3毫秒”低時延算力圈;數據要素市場快速成熟,廣州、深圳數交所形成聯動,全國首單數據資產證券化已在深交所成功發行,企業數據入表與融資實踐加速落地。
相關企業達48萬家
值得關注的是,報告披露,廣東省數字經濟學會近日正式發布全國首個產業-政策大模型DBayGPT。該模型內置涵蓋6,600萬家企業、2200萬條政策的數據庫,深度融合生成式政策模型(PoGPT)、行業資訊模型(InGPT)與企業模型(EnGPT),可實現政策文本分鐘級解析、產業動態即時預警,並提供“數據平台+API接口+本地部署”的多元服務模式,面向政府、園區與企業提供智能決策支撐。
根據DBayGPT數據,截至2025年6月,廣東全省數字經濟相關企業達48萬家,同比增長14.63%。其中,上市公司153家、專精特新企業2815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5269家,形成以龍頭帶動、中小企業跟進的梯隊格局。全省4.4萬家規上工業企業已完成數字化改造,生產效率平均提升15%至20%,東莞、深圳的「鏈式轉型」模式已在12個地市推廣。
報告同時指出,灣區數字經濟仍面臨高端晶片、工業軟件等「卡脖子」技術難題,粵東西北與珠三角之間發展差距,以及跨境數據治理規則銜接等問題,仍需持續突破。
展望「十五五」時期,《報告》提出,數字灣區將以技術突破引領新質生產力躍升,重點攻關人工智能、量子計算、智能製造等前沿領域;以要素流通建設全球數據樞紐,完善粵港澳數據「直通車」機制;以生態協同推動「數字技術—產業轉型—民生服務—綠色發展」的全鏈條融合,全面衝刺「全球數字經濟第一灣區」的目標,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更強動能。 (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