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署在上月發表的2020年工作報告再次揭露政府部門違規採購事件。批評新聞局出版的《澳門》雜誌,以及「經貿資訊網站」直接判給的做法,明顯未符合免公開招標的法律規定,直指新聞局現時的監督措施欠充分。有新聞學者指出,事件可歸咎於新聞局對雜誌以及網站的定位方向並不清晰、缺乏透明度所導致,認為當局有責任於合同條款上列明其要求。有時事評論員則建議政府在判給資訊方面可公開大眾得悉。 【本報記者鍾佩欣報道】 近年澳門廉署及審計署接連揭發多宗違規採購事件,2016年審計署抽查280個項目,發現其中81項未有按法定程序判給,涉及金額約1.28億元。其中涉及環保局、澳門基金會、交通局、工務局等,大部分是調研項目判給金額超過50萬元或預算許可,但卻沒有依法招標或向三間公司詢價,直接判予某些機構,有的沒有依法簽訂合同。 以雙方合作良好為由直接判給 廉政公署去年(2020年)專案調查一宗是涉及舉報新聞局,多年來無公開招標及詢價,直接將《澳門》雜誌的中、葡、英三個版本的採編服務分別判給三家公司,每一版本服務費累計達1,000萬至2,000多萬元。新聞局每年都以滿意原公司服務、雙方合作良好等為由,引用《採購法》免除公開招標及詢價規定直接判給。廉署經調查,排除上述三家公司獲新聞局直接判給服務合同與公職人員不當利用職務之便或貪污濫權的行為有關。 新聞局又將經貿資訊網站的營運服務直接判給其中一家公司,且該網站內容只轉錄其他49家媒體的澳門新聞,合同費用每年卻數百萬元。其後,新聞局每年以原公司為本澳少數具備相關專業經驗、滿意原公司服務、雙方合作良好、維持網站運作風格統一等為由直接判給。 批新聞局監督措施欠充份 廉署指出,新聞局監督經貿資訊網站的營運與質素的工作,也未見有就如何收集及組織稿件提出明確要求,無定期監督並確認承批公司提供的服務與行政當局支付的費用是否匹配,顯示新聞局現時的監督措施欠充分。 新聞局回應廉署工作報告時表示高度重視對該局服務採購提出的意見,並積極跟進,並指出《澳門》雜誌中、葡、英三個語言不同版本製作服務現已再次公開招標,發掘市場潛在的服務提供者。另外,經貿資訊網站的營運自去年4月30日與承批公司合約期滿後,已由新聞局接管,現時沒有外判。
澳門大學傳播系副教授兼立法會議員林玉鳳受訪時認為,出版雜誌內容水平決定其判給的費用,而雜誌以及網站的定位方向亦相當重要,林玉鳳指出,事件可歸咎於其方向並不清晰、缺乏透明度所導致,而新聞局亦有責任於合同條款上列明其要求。 廉署批評網站內容只轉錄其他49家媒體的澳門新聞,林玉鳳認為編寫文章過程,輯錄他人的資訊作資料搜集是合理情況,包括不同地區的內容,數字、個別特定資訊等,而整體而言,需了解新聞局所營運的「經貿資訊網站」的具體要求、目標、受眾以至定位的方向,而判給公司的營運模式又是否能符合新聞局的規定及要求,從而訂定合同費用。她又認為雙方的合同亦要清楚列明其要求於條款內。 判給費用視乎文章水平及深度根據廉署報告的資料指出,新聞局在《澳門》雜誌每一版本服務費累計達1,000 萬至多萬元。林玉鳳表示,在資訊有限的情況下,難以判定其費用是否合理,需視乎其文章的水平及深度、印刷質量要求高、以及作家經驗等。林玉鳳舉例指出,一個新聞專題要求性高,涉及獨家採訪的報道花費較大的人力資源,其費用會相對昂貴;反之,邀請作家寫稿,則會設有一定稿費限額。 不鼓勵局方自家經營資訊媒體 據新聞局回應指出,經貿資訊網站的營運自去年合約期滿後,已由新聞局接管。作為新聞學者的林玉鳳並不鼓勵新聞局自家經營一個資訊媒體,會使資訊及內容較為「官腔」,其編寫人員需按照公務員的相關規則,缺乏一定的獨立性。林玉鳳則建議政府若果有資源,以及社會上需某種的傳播媒介,外判是相對較好選擇,另一方面亦可培育經貿的傳播人才,但大前提下,新聞局的內容質量的監管亦相對重要。 談及過去各政府部門的外判資訊內容不透明,缺乏外界的監督。林玉鳳指出,過去政府部分招標文件均有公開工期、價錢等資料,但唯獨質量方面未有公開,林玉鳳則笑言:「好多工程爛,道道都爛,又快又平就做到畀你,但就冇咗質量」,因此作為議員,期望政府可公開其質量要求,可讓坊間監測其專業水準。 澳門大學傳播系副教授兼立法會議員林玉鳳指出,新聞局判給事件可歸咎於其方向並不清晰、缺乏透明度所導致。 (資料圖片)
澳門傳承著400多年東西方文化交匯的歷史文化遺產,賦有東西方多元文化交融共存特色,文化上的優勢和特色是亞洲其他城市無法取代,也是與鄰近區域眾多城市競爭的獨具資本。 國務院本月10日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澳門申報的土生葡人美食烹飪技藝、土生土語話劇和土地信俗三個項目,全部成功入選。目前澳門共有11個項目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凸顯出澳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形式多樣且內涵豐富。 國務院於本(6)月10日公布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由澳門申報的土生葡人美食烹飪技藝、土生土語話劇和土地信俗三個項目,全部成功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文化局表示,三項目能成功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不但提升非遺項目的認受性和保護力度,更展現和傳揚了澳門保存的中西文化和諧交融成果,肯定和突顯澳門在粵港澳大灣區「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文化定位。土生葡人美食烹飪技藝、土生土語話劇和土地信俗是澳門重要的文化傳統和具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三「土」特點各有不同 土生葡人美食烹飪技藝源於16世紀,以葡萄牙的烹調方法為基礎,融匯歐、亞、非的食材及烹調方式,菜品豐富,變化多樣,是澳門的地道美食,體現了澳門獨特的飲食文化,也是澳門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城市的見證。 土生土語話劇是澳門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戲劇,是土生葡人社群熱愛的舞台表演藝術,以戲劇演出作為平台表達對社會議題和熱點輿情的意見,話劇中使用土生土語作為表演語言,充分反映澳門東西方文化交流和多元文化並存的城市特質。 土地信俗在澳門由來已久,數百年來,澳門華人為保一方水土平安,鄰里和睦,家財旺盛,社區繁榮,以各種形式供奉土地公,形成了世代相傳的民間信俗,並以農曆二月初二的土地誕為年度重點活動,是促進鄰里團結,增進居民對社區認同感、歸依感的重要媒介,是中華傳統民俗文化在澳門一脈相承的重要體現。 迄今11項目列入國家級非遺 國務院自2006年至今,先後公布了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目前澳門共有11個項目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包括由粵、港、澳共同申報的粵劇和涼茶製作技藝;由本澳獨立申報的木雕─神像雕刻、道教科儀音樂、魚行醉龍節、南音說唱、媽祖信俗、哪吒信俗;以及本次新增列入的土生葡人美食烹飪技藝、土生土語話劇和土地信俗。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社群、群體及在特定情況下被視為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工具、物件、手工藝品及文化空間;有關文化遺產世代相傳,被社群、群體因應周圍環境、與自然的互動及其歷史不斷地再創造,為社群、群體及個人孕育認同感和持續感。其範圍包括:傳統及口頭表現形式;藝術表現形式及屬表演性質的項目;社會實踐、宗教實踐、禮儀及節慶;有關對自然界及宇宙的認知、實踐,以及傳統手工藝技能。
「土地公」,或稱「福德正神」、「大伯公」,是中國民間最普及的神祇之一,信眾認為其掌管一方土地,保護居民的生活、健康、財富等。 澳門的土地信俗傳承已久,其祭壇的形制多樣,可分為牌位、石碑、壇、龕和廟,現時本澳有近10所供奉土地之廟宇,和多達140多個公共的土地神壇,以及在不少家宅、商店門前設置供奉的土地神位,而土地神的供奉形象上又見有石主、石碑、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神像幾種類型。每年二月初二是土地公寶誕,俗稱「頭迓」,本澳部份的土地廟宇會舉行盛大的賀誕活動,活動形式包括有參神祈福、醒獅助慶、上演神功戲及舉辦宴會等,場面熱鬧,是本澳華人社群重要的祭拜和節慶活動。 土地公寶誕是本澳華人社群重要的祭拜和節慶活動。 (澳門文化遺產網圖片)
對於本澳再有三項目成功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澳門理工學院人文及社會科學高等學校校長林發欽博士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文化遺產保育是一個很重要的國際性文化議題,要保存澳門文化獨特性及多樣性,必須要透過不同方法進行文化保育。那麼如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一個最重要元素就是申報,讓其成為澳門乃至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這樣能更加有利於保育,因為納入非遺名錄後能引起大眾矚目及關注,在申報過程中,會動員整個社區重新關注及整理相關項目資料進行保存,還要提出一個可持續性的保育計劃,例如未來如何傳承及保護有關項目。 林發欽表示,有關項目若納入非遺名錄後,相關人士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他以「搭棚」作為例子,在以前「搭棚」只是建築業中的一部分,透過「搭棚」相關工會協助其申報後,發現其實相關人士很自豪,由對該門手藝是一個「搵食」工具,變成樂於與別人分享「搭棚」的工藝,他們也會疏理有關技能,讓這些技能得以重現。這樣能促進、凝聚、加強族群傳承主體,對這個自己傳承中的技藝或技能獲得認同及驕傲,這樣也有助於社區的文化工作。 社會大眾關注更利於傳承 林發欽指出,現時土地信俗納入非遺名錄,將能引起公眾關注,以前每年二月初二是土地公寶誕,大家認為只是「街坊拜下土地」,但現時明白及理解更多有關資料,從一個更廣泛的文化層面看待這個事物,有關族群會感到光榮,認為這是優良傳統,這樣能有利於相關活動的保存,「以前有啲嘢搞唔到」、「年輕一代唔想搞」堅持不了就放棄,但現時許多人都知道了,增強年輕一代的積極性及傳承,例如主持土地信俗的人士已是中青一代,年齡層也逐漸向下移。而相關傳承團體的持份者,他們對於土地誕傳承的地方均會更加關心,都會更好地保存這些地方,這樣能有利於文化保育。另外,他稱,納入澳門特區及國家非遺名錄之後,特區政府文化局及國家相關文化旅遊部均會給予有關項目上的支援,更有利於傳承。 納入非遺必有人傳承 澳門歷史文物關注協會會長鄭國強表示,國家對澳門文化和歷史建設都相當重視,尤其是對兩個土生文化,土生語及土生話劇,也是證明對澳門社會和諧及給予土生族群的一種尊重。兩個土生項目已申請多年,其中土生語已屬於「急待搶救」,皆因世界上已很少地方使用,若能用非遺保護,一定會產生傳承人,相信有關傳承者會成為土生族群的導師。這樣對於澳門文化建設和歷史傳承只有好處,沒有壞處,也對澳門成功落實「一國兩制」,在該方面能與其他地區交流是一個很好的基礎。 至於傳承方面,他指,如果成為世界遺產,澳門可以利用這個名義,將這些東西帶出去,包括到葡語地區,因為葡萄牙本身都不是十分瞭解這些事物,鄭國強形容這樣與葡語系國家交流,澳門就多了一個秘密武器。
澳門的土生葡語,是定居澳門土生葡人在澳門400多年間形成的一個語言體系,葡萄人自歐洲出發探險,探索海上貿易之路, 歷經非洲、印度、馬六甲到澳門,沿途與當地女子通婚,帶來不同地方族群的血統,逐漸形成澳門的土生葡人社群,他們日常用作溝通的語言謂之土生土語,其基本詞彙以葡萄牙語為基礎,夾雜著馬來語、粵語、英語及西班牙語,可說是語言的一個大薈萃。 話劇最重要元素是語言,土生土語話劇是最能體現這種方言特色的獨特藝術,通過舞台藝術的表達方式,將這種多語言混雜、 多語言結構的特點,利用文化差異、語調、不同用詞及腔調的變化,以喜劇的形式進行調侃和諷刺,針砭時弊,不正統但不失地道。深受眾多土生葡人和本地華人的喜愛和追捧,並維繫土生葡人的澳門情懷。 現今,澳門土生土語已逐漸淡出了歷史舞台,新生一代的土生葡籍人士,大多已不懂這種昔日土生葡人社群作為日常溝通的語言,成為瀕危的語言之一。 但不可否認,它是研究人類學和澳門土生葡人文化現象的一個重要依據,而澳門土生土語話劇正以藝術的形式,重新喚起社會對土生葡人文化的廣泛重視。 土生土語話劇深受土生葡人和本地華人喜愛,並維繫土生葡人的澳門情懷。(澳門文化遺產網圖片)
十六世紀初,於歐洲「 大航海年代」 的葡萄牙人乘船東來,沿着非洲西海岸,繞過好望角,經過印度, 馬六甲到達澳門。在那個以風帆為動力的年代,在漫長的海上航行和沿岸停泊期間, 葡萄牙人將非洲和亞洲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漸漸糅合在一起, 成為他們日常生活一部分,當他們在中國南海之濱的澳門定居時,將自身的歐洲文化連同沿途各地不同習俗,與華人生活方式相結合,目前在澳門的主要留存之一就是「 土生葡人美食烹飪技藝」。 葡萄牙人將在食物和飲品中添加的各種調味品統稱為「 香料」,而東方香料是歐洲——遠東海上貿易的主要商品,為葡萄牙人帶來豐厚的利潤,因此,葡萄牙人是最早了解東方香料並經營東方香料貿易的歐洲人,他們將東方香料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並帶往世界各地也就是自然的事。 土生葡人的美食是以葡萄牙式烹調為基礎的一種飲食文化,融合非洲、印度、馬來亞以及本地華人飲食所用的物料及烹調方式,結合各地烹調所長,展現一個獨特的發展形式,是經歷數百年融會貫通而成的一種飲食文化, 也是葡萄牙航海文化的一個重要歷史產物。 而今,土生葡人美食技藝在澳門已得到廣泛認可,同時這一技藝也隨著土生葡人移居而傳播到世界各地,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和特色的美食技藝之一。 土生葡人美食技藝在澳門已得到廣泛認可。(澳門文化遺產網圖片)
港澳人員來往通關須隔離醫學觀察14天實施已一年多,兩地人員不少已沒見親人逾年,來澳港客亦止步,窒礙本澳經濟復蘇,現時香港疫情已受控及穩定向好,截至本周一已連續14天沒有本地個案, 疫情防控若能保持現時態勢,未來十多天香港本地疫情持續清零,最快在7月第一個星期一,當香港連續28日沒有本地個案,將可分階段放寬兩地通關措施,人員往返均無需隔離14天醫學觀察,前題是個案持續清零,因此,要達到此目的,兩地疫情防控絕不能鬆懈。 自從去年1月底疫情爆發以來,兩地人員由過去緊密流動突然受阻隔,來往中斷,海陸空客運停頓,嚴重影響本澳經濟,儘管澳門成功控制疫情,至今從未出現社區傳播,已連續450 天無本地病例報告(包括無症狀感染者),可是,香港則反覆出現疫情,嚴重影響兩地人員往來,香港旅客絕跡,令本澳旅遊及零售業皆受打擊。 隨著香港疫情逐漸緩和,兩地正商討尋求便利通關,防疫抗疫「最後一公里」顯露曙光,為澳門經濟復蘇注入新動力。然而,防疫仍不能掉以輕心,廣州疫情復發前車可鑑,尤其病毒不斷變種。廣州疫情本已受控,突然復熾是一宗由病毒變異株引起的傳播,潛伏期短,感染者病毒載量高,傳播速度快,絕大部分病例是從重點人群和密切接觸者中發現,疫情向外擴張,株連東莞、佛山、深圳、中山、珠海,被感染者都是密切接觸者或次密切接觸者,可見疫情受控但在防控上仍不能鬆懈,盡可能不群聚、保持社交距離、佩戴口罩,更重要是盡快接種疫苗,合力構築免疫屏障,不但可護本澳社區安全,粵港澳三地疫情受控,通關限制減至最低,三地人員可最大自由往來,促進經濟復蘇。 香港疫情日趨平穩,港澳兩地初步達成共識,從香港本地個案清零起計28天,可推行港澳通關便利措施,來自香港人員有條件豁免醫學觀察,條件包括來往兩地人員須接種新冠疫苗; 來澳前後多次核酸檢測,全部結果呈陰性前限制在社區內活動; 兩地亦設熔斷機制,倘疫情有變會中止便利通關。雖然初期有條件限制,但亦是兩地人員恢復正常來往第一步,為澳門經濟復蘇注入新動力,讓社會看到「最後一公里」曙光,但切勿鬆懈防疫措施。
賭場及周邊地區非法兌換貨幣罪案頻生,「換錢黨」黑吃黑亦不時發生,警方大力打擊亦未收斂,近日更用新手法詐騙換錢賭客,以兩個或三個人在賭場物色賭客,遊說其進行貨幣兌換,當賭客同意後便要求將錢轉賬至指定賬戶,團伙主腦就以去取錢為由離開現場,為減低事主戒心,團伙留下一個同黨陪伴事主,事主知道被騙後報案求助,司警先後拘捕四內地男子,涉嫌與最少五宗「換錢黨」詐騙案有關,涉及金額共約18 萬4,900 元人民幣。 【本報記者林嘉欣報道】 司警局昨(22)日舉行特別新聞發布會公布案情。司警局發言人鍾錦良表示,已被拘捕的四名嫌疑男子分別是劉姓43歲、關姓48歲、高姓32歲、溫姓52歲,均是內地居民,全部職業報稱從事貨幣兌換工作。 減事主戒心留下同黨相陪案情顯示,本周日(20日)下午5時至前(21)日凌晨3時,司警局分別接獲三宗非法兌換而衍生的詐騙案件,案發地點在路氹城區的兩間娛樂場。 第一宗案中兩名事主於當日下午4時在娛樂場被一名涉案男子A搭訕,遊說進行非法貨幣兌換,兩名事主同意後,涉嫌男子A帶兩名事主尋找劉姓疑犯,兩名事主並按照男子A指示,分別將元人民幣及8,560人民幣轉賬至男子A指定的內地網上銀行,分別兌換30,000元港幣及10,000元港幣,隨後男子A確認接收到款項後,訛稱會外出提取現金,留下劉姓疑犯陪同事主,其後男子A再沒有返回,事主懷疑被騙向娛樂場保安求助。 第二宗案件事主於20日晚上11時在路氹城區某娛樂場被涉嫌男子A、高姓疑犯及關姓疑犯三人搭訕,遊說進行非法貨幣兌換,事主同意後按照男子A指示,將42,500元人民幣轉賬至男子A指定網上銀行戶口,以兌換50,000元港幣,當款項到賬後,男子A聯同高姓疑犯聲稱出去提取現金,留下關姓疑犯陪同事主,男子A其後再沒回來,事主懷疑被騙向娛樂場保安求助。 第三宗案件作案手法也十分相似,涉案男子A均用上述同樣手法,騙取事主25,140人民幣後逃離現場,事主懷疑被騙後報案。 多宗詐騙案作案手法極相似鍾錦良稱,由於上述短時間內三宗作案手法極為相似,而且經調查發現上述案中涉嫌男子A均為同一人,因此司警局將三宗案件合併調查。司警局於前日凌晨在就酒店房間內,拘捕四名疑犯。經對四人調查,四人均否認作案,訛稱只是被人招募來澳協助進行外幣兌換工作,而且彼此不認識。 司警調查發現,四人是互相認識,且經過對近期同類案件進行串拼及比對,發現涉嫌男子A以相同手法最早於6月2日在路氹城區詐騙兩名事主合共42,000元,以及在6月3日以同一手法詐騙另一名事主41,500元。 為逃刑責訛稱剛被招募綜合案件調查,司警相信男子A是主腦,伙同本案被拘留四疑犯及在逃涉嫌人,來澳門以犯罪團伙形式分別以兩個或三個人,在賭場物色賭客遊說其進行貨幣兌換,當賭客同意後便要求將錢轉賬至指定賬戶,團伙主腦就以去取錢為由離開現場,為減低事主戒心,團伙會留下一個同黨陪伴事主,當事主知道被騙後報案求助,留下陪同的疑犯為了逃避法律責任,就會訛稱是剛剛被招募,不認識相關人士。 鍾錦良表示,根據司警現時掌握資料發現,該犯罪團伙最早於今年6月開始運作,並成功五次騙取七名受害人合共約184,900元人民幣。司警局現正追查其他人士的下落及贓款去向,並以犯罪集團及巨額詐騙罪,將四名疑犯移交檢察院偵辦。
涉及前檢察長何超明案件的檢察長辦公室司法輔助廳前廳長林伊娜,因涉嫌擅自取去走私案件扣押物沉香木,早前被初級法院裁定「破壞受公共權力拘束之物件罪」罪成,判囚兩年,緩刑三年,條件為向特區政府捐獻五萬元。林伊娜和檢察院均不服提起上訴,中級法院合議庭以相同罪名判處林伊娜兩年徒刑,不得緩刑。 終審法院院長辦公室昨(22)日公布,2021 年1 月15日,檢察長辦公室司法輔助廳前廳長因涉嫌將一宗走私案件的扣押物(沉香木)擅自取走並據為己有,被初級法院刑事法庭裁定以直接正犯及既遂方式觸犯一項《刑法典》第319條規定及處罰的「破壞受公共權力拘束之物件罪」罪成,判處兩年徒刑,暫緩三年執行,緩刑條件為向澳門特別行政區捐獻五萬澳門元。 前廳長和檢察院對上述裁判不服,向中級法院提起上訴。中級法院合議庭經審理後,裁定前廳長所提出的上訴理由均不成立,檢察院的上訴理由部分成立,以相同罪名判處甲兩年徒刑,改判以實際徒刑執行。 合議庭裁判書中指出,考慮到本案的具體情況和澳門社會所面對的現實問題,本案對上訴人處以緩刑並不能適當及充分實現刑罰的目的,尤其不能滿足特別預防的需要。 檢察長辦公室一名前廳長因取走案件扣押物沉香木被判刑,中院裁定 其上訴理由不成立。 (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