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警偵破日前發生在媽閣街的懷疑縱火案,拘捕一名44歲羅姓本地無業男子。羅姓男子懷疑將未完全熄滅的灰燼倒入路邊垃圾桶,引發火警,燒毀多個附近的公共設備,同時波及兩部電單車及兩間店舖,初步估算損失近23萬元。司警調查案件時,更發現涉案男子偷麵包,加控相關罪名。 兩垃圾桶損毀波及公共設備 案發在本周一(11日)上午,媽閣街行人道上的一個垃圾桶起火,途人報警求助,消防到場將火救熄。司警調查發現火警造成兩個垃圾桶損毀,起火位置附近電訊設備箱、澳電圍欄及自來水公司等公共設備均被燒毀;另外火警亦波及附近兩部電單車,兩車主報稱合共損失6.8萬元,以及兩間附近店舖報稱合共損失16萬元。 未熄灰燼倒入垃圾桶縱火 司警透過附近天眼成功鎖定涉案男子羅某,案發前手持一個化寶盆,並將盆內未熄的灰燼倒入垃圾桶,其後垃圾桶便起火。司警在羅某位於案發附近的住所內將他帶走調查。他承認每周都會燃燒香燭冥鏹,但指每次均會用水淋熄後再倒入垃圾桶,相信是次疏忽造成火警。 司警調查期間又發現,羅某倒完灰燼後,返回住所途中順手牽羊偷走一間餐廳門外的一袋價值42元的麵包。他承認因生活拮据犯案,現時已被司警以「縱火」罪移送檢察院處理;至於偷麵包涉及的盜竊案將被另案處理。 火警導致多個附近公共設備損毀,同時波及兩部電單車及兩間店舖,初步估算損失近23萬元。(資料圖片)
一對奉子成婚的內地夫婦,婚後妻子為求做澳門人,竟至少兩次出賣肉體用性交作報酬,與一名本澳男子假結婚,兩母子成功騙取澳門身份證後仍貪得無厭。女子離婚再與真正的內地丈夫復婚,惟申請丈夫來澳定居時被治安警揭發案件,警方現時已先後拘捕涉案夫妻及假丈夫。三人涉嫌偽造文件,已移送交檢察院處理。 夫婦假扮離婚再與澳男結婚 案情指,早在1999年,涉案內地男子林某及董女已在內地成為情侶及懷孕,之後奉子成婚。婚後由於當時經濟環境不理想,董女於是想來澳做澳門人;她先透過他人介紹認識涉案本澳男子林某假結婚,報酬是要出賣其肉體與對方至少發生兩次性行為。假結婚計劃於2006年展開,首先該對內地夫婦假扮離婚,一個月後懷有身孕董女即與澳人林某假結婚,誕子後,澳人林某便冒認是生父,最終成功申請假妻兒來澳定居及騙取身份證。 直至2013年,已取得居留權並到賭場任職莊荷的董女,再與澳人林某離婚;至2016年,她終於名正言順與內地丈夫林某復婚,之後再以家庭團聚方式申請對方來澳。去年警方審查資料時發現問題,經了解董女與澳人林某並不曾一起生活,懷疑涉及假結婚。治安警日前先後拘捕兩名「襟兄弟」林某及董女,有人承認出賣肉體換取假結婚,案件有待當局進一步跟進。 一對內地夫婦,妻子為求做澳門人,竟出賣肉體用性交作報酬,與惠價利誘案中兩名男商人購買籌碼,最終詐騙近萬一名本澳男子假結婚。(治安警察局提供圖片)
就網上流傳氹仔區一所物業管理公司聲稱早前於大廈平台發現五具貓隻屍體事件,市政署昨日稱,於今年1月5日接獲該公司的通知,即派員介入跟進,實地了解。市政署引述該管理公司表示,在去年12月19日發現貓隻屍體,於今年1月5日通知市政署,但由於事發逾半個月且現場已被清理,市政署人員未能進一步採證。鑑於個案可能涉及虐待動物,已通報警方。 或有人把貓隻向單位外投下海洋花園管理有限公司日前發公告指出,有住戶報稱懷疑有人不當地讓數隻貓墮樓或不負責任地把貓向單位外投下,跌在天井地面位置,管理公司已就事件報警處理,必要時亦會提供大廈閉路電視予有關當局。 市政署呼籲,公眾一旦發現任何懷疑虐待動物行為或不明死因的動物屍體時,切勿自行處理屍體,應立即報警及通知市政署。同時,亦提醒動物飼主,應安裝及定期檢查動物防墮設施,避免意外發生。 根據《動物保護法》相關規定,意圖令動物受痛苦,使用殘忍、暴力或折磨的手段對待動物,造成其肢體嚴重殘缺、失去重要器官或死亡者,處最高一年徒刑或最高120日罰金。 海洋花園日前疑發生虐貓事件,管理公司發出公告。(互聯網圖片)
慕拉士下水道工程第一階段工程將於本周六(16日)正式施工,屆時施工範圍及周邊道路同時實施臨時交通安排,工務局及交通事務局呼籲市民大眾留意並提早規劃出行路線。 為配合慕拉士大馬路公屋項目及周邊區域發展需要,慕拉士下水道擴容工程已於本月4日啟動前期臨時路口設置工程,第一階段工程將於本周六正式展開,將在慕拉士大馬路往漁翁街方向與東北大馬路的交界路口進行施工,包括鋪設雨、污水下水道、重鋪行車路面、維修損毀路面等,施工期間一併協調有需要的公用事業公司鋪設地下管線設施。為儘量縮短工期,工程於工作日的施工時段已獲延長至晚上10時,並獲准在星期日及公眾假期施工。 因應慕拉士大馬路下水道工程所需,本周六起實施多項臨時交通安排,多條巴士路線改道行駛,詳情請查閱澳門公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網頁及新福利公共汽車有限公司網頁https://www.transmac.com.mo/。 慕拉士下水道工程將於本周六施工,工務局及交通事務局呼籲市民大眾留意並提早規劃出行路線。(工務局/交通局提供圖片)
特區政府不斷指出,大灣區是澳門人未來發展的寄託,而「融入大灣區」則成為近幾年來最響亮的口號。
澳門物業管理業商會劉藝良永遠會長、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理事長吳小麗及澳門不動產管理專業技術人員協會楊永泰會長等一行30多人,昨(12)曰到訪消防局總部進行會議。
街坊總會昨(12)日下午繼續聯同澳門物業管理業商會及澳門不動產管理專業技術人員協會,到治安警察局及司法警察局進行冬防拜訪。
政府計劃在黑沙環新填海區P地段原「海一居」其中一幅土地興建「長者公寓」,提供約1,800個開放式單位,根據政府初步規劃,居於低層及沒有升降機設施唐樓的獨居長者或雙老家庭,可首先獲分配長者單位。「長者公寓」計劃屬安老計劃初階,尚有不少問題待解決,以達致敬老、愛老、護老目標。 社會上大部分意見皆認為「長者公寓」計劃理想,會以酒店式服務運作,廚房設計較簡單,長者可在單位內煮食,同時設有完善支援服務,包括餐廳及送餐服務。「長者公寓」除有升降機、電動輪椅等設施,更設長者活動中心、文娛康體活動,助力長者融入社區,同時配備長者所需醫療系統,包括洗腎機或其他復康器材,方便有需要長者毋須到政府醫療機構輪候,減少患者在交通及輪候方面的時間和精力。 但計劃內容細節有待釐清。社會工作局指出,根據2016年人口普查顯示,有4,000多名獨居長者及雙老家庭居於唐樓,過去五年老年人口增加1.5倍,粗略估算目前已增至約6,000個長者家團,但「長者公寓」單位只有1,800個,平均3.3人才有一個單位分配,在僧多粥少情況下,制定準入標準非常重要,在分配單位上需要公開透明,公平公正。 根據政府的計劃,「長者公寓」首先安置獨居於低層及沒有升降機設施唐樓長者,租金將低於市值租金水平,長者將現居唐樓單位出租,所得租金用於租賃「長者公寓」。但社會亦關注租金問題,目前獨居長者居住的低層唐樓,幾乎全部都超過30年樓齡,屆時能否出租仍是一個疑問,若然唐樓單位未能租出,「長者公寓」單位租金怎樣解決?亦需及早思考。 「長者公寓」計劃屬於先導計劃,預計2023年完成,2024年投入服務,政府早已表明要待黑沙環新填海區「長者公寓」計劃完成,獲得社會接納後始進行下一步工程。現行計劃要耗近四年時間,下一個計劃由規劃至完成,可能亦需四年時間,在現時計劃完成後,在6,000長者家團中,三分二未受惠,等候「長者公寓」望眼欲穿。現行計劃社會已普遍接納,政府目前手上已有不少土地,可研究「長者公寓」計劃加快進行。 現時長者所居唐樓幾乎都是「三無」樓宇,沒有業主法團、管理公司及管理員,衛生環境差,又沒有升降機等設施,長者由於年齡增長及機能衰退,上落樓梯乃一大難事,沒有他人協助不敢出門,終日留在家中,除影響社交,也容易出現心理和健康問題,晚年生活質素大打折扣。為能進一步提高長者晚年生活質素,社會意見皆希望「長者公寓」盡快推展,改善唐樓及舊區長者居住環境。
第二十屆澳門城市藝穗節將於下周三(20日)至本月31日舉行,以「人人藝術家」為主題,將帶來兩個「穗內有萃」單元,包括《在地》和《TodosFest!》,以及一系列跳脫常軌的精彩節目和延伸活動。其中單元《在地》策展人黃翠絲希望在疫情下讓節目再次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為觀眾發放正能量。《在地》藝術總監毛維,指澳門在當代舞蹈藝術發展方面相對緩慢,希望通過今年節目培養一批本地新的當代舞者,未來進一步提升本地的當代舞蹈表演者的比例。 其中「穗內有萃」單元《在地》策展人黃翠絲及藝術總監毛維,昨(12)日於饒宗頤學藝館舉行傳媒見面會。據黃翠絲介紹,今年《在地》的表演板塊由去年的七個拓展至九個。其中一個板塊「身體旅行」特邀多位知名舞者於本澳四個戶外場合,如康公廟前地和大炮台花園進行表演。 將當代舞蹈藝術「平民化」 黃翠絲和毛維強調,《在地》希望有關演出為本地當代舞蹈藝術表演種下一顆種子,將當代舞蹈藝術「平民化」,篩選出觀眾較接受的表演方式,再帶到觀眾身邊,呼應《在地》 口號:「發現身邊的藝術」,持續降低觀眾欣賞藝術的門檻,讓觀眾有感進入劇場欣賞演出和走進戲院欣賞電影無異。 毛維還介紹到,《在地》亦由今年起第一次舉辦孵化計劃,他指澳門在當代舞蹈發展相對緩慢,希望引導學生接觸和參與當代舞蹈,藉此培養一批本地新的當代舞者,未來亦能夠進一步提升當代舞蹈表演者的比例。他補充,以往在邀請本地舞者和外地舞台的比例方面,會盡量維持「一半一半」,但受表演者檔期安排等因素影響會有所變動;至於今年受疫情影響,本地舞者人數比例則高於外地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