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改善長者生活質素及居住環境,特區政府提出興建集醫療、照顧、餐飲等綜合式的「長者公寓」,並提供個單位,預料2024年投入使用。身兼復康事務委員會委員的婦聯副理事長周惠儀(圓圖),建議當局應藉構建「長者公寓」契機,加速發展本澳智慧養老工作,透過創新智能科技手段,提供多元和便捷養老服務,構建智慧養老生活環境,共建美好家園。 以現時內地在智慧養老方面的發展為例,周惠儀提到如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為長者進行血壓或心跳率監測、提供智慧化飲食清單,促進長者健康等智慧養老服務,類似的技術服務在內地部分地方已十分盛行,有效提升長者退休後的生活質素和健康系數。 搭建「智慧養老雲平台」 然而,本澳在智慧養老方面的配套和支援仍然處於起步階段,期望當局吸收內地成功經驗,把智慧養老的元素投放到長者公寓的規劃中,建議搭建「智慧養老雲平台」,讓長者通過點單方式即可申請服務,如家務管理、食物配給、日間護理等的日常生活服務;重點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技術在安全保護、照護服務、健康服務、情感關愛等方面,如長者跌倒或發生意外時的緊急救援通報、公寓單位公共空間的巡視等,長遠而言,為構建智慧養老生活環境,應持續加強智慧應用的推廣,持續優化電子政務、電子支付及網上服務等,參考「一戶通」經驗,為長者推出簡單操作版本,讓長者習慣使用及早適應,增加對智慧服務使用的獲得感。 周惠儀建議當局應藉構建「長者公寓」契機,加速發展本澳智慧養老工作。(資料圖片)
珠海市委八屆九次全會剛剛閉幕,珠海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郭永航日前接受深圳報業集團專訪表示,珠海將進入新發展階段,處於轉型發展的窗口期、跨越發展的關鍵期和破局突圍的攻堅期,必須以珠澳合作牽引珠海經濟特區「二次創業」加快發展。
由中華教育信息協進會主辦的「走進大灣區:智能教育工作坊2021 」昨(12)日假澳門漁人碼頭展覽廳舉行,活動邀請大灣區教育界人士及資訊科技專家共同交流探討,滿足未來需求的教育環境及學習內容,帶動澳門教育全面進入智慧化。
為加深「社區安全青年領袖計劃」及「滅罪小先鋒種子計劃」學員對中華歷史文化、國家和澳門發展歷程及成就了解,培養他們的愛國愛澳情懷,司法警察局組織兩計劃學員參觀「青少年愛國愛澳教育基地」,並舉辦「認識國安法」分享會,提升學員的國家安全意識。
本澳部分食肆或場所沒有安裝合適隔油井,或沒有定期清理隔油井,甚至將油脂倒入渠網造成淤塞,阻礙雨水井和渠道正常運作。
高等教育局發布的《澳門高等教育中長期發展綱要(2030)》提出擴大生源,提升高教質素等發展方向。學者普遍認同政府要擴充外地生源,建議可善用澳門作為中葡平台的歷史文化背景,但提醒在課程設計上需要平衡國際化和本地化需求。學者又建議本澳各院校可通過協議分配學科,解決學科重疊、學生修讀專業集中的問題,釋出資源開立新學科。 澳門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黃素君認為,縱觀整個《綱要》文本思路,政府在提升高等教育發展方面是「搵啱重點」,先從制度入手,繼而擴大生源改善院校基本營運,再來促進院校發展等。 黃素君總結,參考全球各地發展高等教育的經驗,要吸引更多外地生源,具體可循兩個方向發展:一是通過輸出品質好的高等教育學科,例如英國和澳洲就是最早將高等院校作為產業輸出發展的國家。 而在本澳,旅遊和酒店服務學科都是有潛力成為有效輸出的產業。 黃素君:善用文化共通吸納生源 二是澳門可利用其文化歷史背景,通過與其地有共通文化的地區進行交流聯繫,甚至乎成為某些發展中地區的高等教育支援者,以擴大學生層面。就《綱要》提到的葡語系國家,以及有華人居住的東南亞地區,她認為均具備上述文化共通的因素;而因應葡語和西班牙語的連結性,本澳或可通過協同效應,打開整個南美洲的高等教育市場。 至於「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黃素君認為,澳門在國家發展「一帶一路」倡議上僅作為其中一個支點,實質與這些地方聯繫並不算強。 平衡國際化和本地化需求 黃素君認為,本澳總體安全系數高,特別在疫情下仍能保持穩定,對發展高等教育和吸引外地生源均有吸引力。但指出若果依循《綱要》八大發展方向思路,最後在區域合作方面僅定位在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將難以結合國際發展。要吸引外地生源,本澳高等教育的整體定位要做到全球化,在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方面要符合國際需求,例如以英語授課。 然而,在實現國際化的同時,培養本地人才走向國際化,未必完全符合本地需求,黃素君指出,這需要謹慎處理,平衡兩者需求,包括思考課程的國際化比重應佔多少,找到本澳的立足點。 倡各院校協議分配學科 談到《綱要》指學生修讀課程的專業相對集中,高教局表示,日後會加強對中學生生涯規劃輔導工作。對此黃素君指出兩點原因:一是學生的選擇集中與就業市場環境有關。她認為要作出改變,關乎要打通整個教育體制的經絡,要從「小、中、大」學去思考,培養的人才可從事多方面發展。除了要從中學生生涯規劃方面著手,亦要扭轉學生將高等教育當作未來職業配對的思維。她舉例有教育學院學生畢業後從事銀行界工作,指出不一定要修讀相關學科,只要具備相關學習能力亦可勝任。 二是現時不少院校所開設的科目均有重疊,如此報讀學生的佔比自然多。她指過去在社會奉行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下,本澳高等院校多為了回應經濟和社會需求而開課,令澳門的經濟多元發展一直打不開缺口。 促進院校發展資源共享 《綱要》八大發展方向中,方向三是促進院校發展和資源共享,包括指出要明確各院校在人才培養方面的角色,協調院校共享資源,增強院校整體競爭能力。中期措施指標是推動院校建立資源共享機制或平台。 黃素君在提倡解決學生修讀課程專業集中的問題上亦提出了類似的觀點,她建議各院校可從競爭轉為合作關係,包括不排除各院校可協議,各自專攻某些科目的發展,做到整合資源的目的,如此高等院校可釋出資源開設新的科目。 整合灣區資源讓人才流通 另一方面,她認為亦不能單靠澳門自身提供更多學科以實現人才多樣化,而是進一步通過和大灣區城市合作,掌握灣區院校的課程設立情況,做到整合灣區資源,並以獎學形式鼓勵學生報讀各種學科。 至於學生思考畢業後就業前景的問題,則需要特區政府的鋪墊,讓本澳人才在灣區內流通和工作。
《澳門高等教育中長期發展綱要(2021-2030)》指出,隨著近年本澳經濟迅速發展,社會對人才要求不斷改變和提升,對各範疇專業人才的需求數目不斷增加,而另一方面,要求的人才亦更多元化,以配合社會不同領域發展需要。本澳處於全球化大環境下,對高素質多元人才需求甚殷,高等教育肩負着培育本澳社會所需人才重責,正面臨着一系列的挑戰。 修讀課程集中難配合社會發展 目前學生修讀課程的專業及就讀地點相對集中學年本澳高等院校的註冊學生當中,分別有8,663人,佔總註冊學生23.99%及5,726人,佔總註冊學生15.86%,修讀「商務與管理」和「旅遊及娛樂服務」專業的高教課程,佔十所高等院校學生總人數40%,難以配合本澳社會發展的需要。 按2018/2019學年大專學生學習用品津貼計劃所收集到的資料,現時有接近3.4萬本澳學生在本澳及世界各地修讀高教課程,其中在本澳、中國內地、香港特區、台灣地區升學學生合共超過90%,較少在其校園生活當中接觸和了解不同國家、不同種族各自獨特文化和風俗習慣,亦缺少學習外語理想環境。 國際學生人數需增一倍 外地學生來源單一2019/2020學年,本澳十所高等院校的註冊學生當中,有20,138位來自外地學生,佔整體學生的55.77%。在外地學生中,來自中國內地的學生人數為18,904人,分別佔總外地生93.87%及整體註冊學生52.36%,數據表明本澳院校招生國際化工作需要進一步加強,以便學生有更多機會在校園內接觸和認識具不同文化、語言、宗教和風俗習慣的不同國籍和種族的學生。 據《綱要》顯示,2019/2020學年本澳十所高等院校(四所公立及六所私立)註冊學生36,107人。 在《綱要》八大發展方向中,方向二指出要適度擴大學生規模,優化生源和課程結構。中期項目指標是到學年,高教學生數量增至50,000人;國際學生人數增加一倍至1,300人;擴大國際學生來源國家或地區的範圍,例如葡語國家、東盟、「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或地區等。 澳門旅遊學院的國際交流課程,參與的學生來自世界各地院校,提供一個學習外語理想環境平台。(澳門旅遊學院網站圖片)
《澳門高等教育中長期發展綱要(2021-2030)》提出擴大生源,澳門大學公共行政碩士課程主任陳建新認為,隨著本地生源不足,本澳有需要吸納更多外地生源,就此,他亦提出善用澳門作為中葡平台角色的觀點。但他進一步指出,澳門不應盲目「賣大包」吸納外地生,而是按本澳未來發展,先做好國家賦予本澳在粵港澳大灣區和作為中葡平台的定位,完善格局讓本地生和外地生看到新的前景繼而報讀,讓他們可預見畢業後可從事促進中葡平台發展的相關工作。 但他亦指出,現時除了巴西和葡國,部分與中國有來往的葡語系國家,其發展水平或不高,若要吸引這些生源來澳,他們所負擔的學業和生活成本高,屆時或需要特區政府協助。 網上學習將成教育大趨勢至於《綱要》提到本澳師生比仍遜於國際水平問題,調整師生比在《綱要》中被列作長期措施的指標。對此陳建新認為,如果政府思考在短期內改善有關問題,必然有助提供教學質量。 長遠而言,陳建新認為過去以班房固定的教育形式將逐漸轉變,特別是從今次疫情可見,學生並未抗拒網上學習形式。由此可見,師生比、本地及非本地學生的份額問題在未來或不再是教育大趨勢,社會更著重的將是教學質素問題。 《綱要》八個發展方向包括:完善機制建設;適度擴大學生規模,優化生源和課程結構;促進院校發展和資源共享;保障高教素質持續提升;培養學生全面發展;強化院校人員專業水平;推動科研創新及產學研發展;把握區域合作機會開拓發展空間。 澳門大學公共行政碩士課程主任陳建新。
兩名內地男子涉嫌從網上商店購買150枚假籌碼,並攜帶其中100枚到本澳賭場套現,令四名賭客在不知情下收到假籌碼。司警先後在多張賭枱、賭場賬房和四名賭客身上發現38個偽造籌碼,賭場及賭客損失合共19萬港元。警方至今拘捕一人,另有一人在逃。 司警於去年(2020年)10月26日接到中區某娛樂場通知,報稱發現多個面額為5,000港元的偽造籌碼,經娛樂場職員點算後,先後在多張賭枱、賬房和四名賭客身上發現合共38個假籌碼,涉及19萬港元。當中四名賭客身上的偽造籌碼是從賭枱上得來,因此該四人並沒嫌疑。 以假籌碼「打散」換真籌碼 案中共有兩名嫌犯,其中被捕嫌犯姓周,男性,51歲,內地居民,報稱無業;另一名嫌犯仍然在逃。案情指,去年10月26日,司警接到中區某娛樂場通知,發現多個面額為5,000港元的偽造籌碼,經翻查娛樂場監控錄像,發現案中兩名嫌犯,其中周男從當日早上8時許開始,分別在多張賭枱將假籌碼「打散」為面額較小的真籌碼,其後到賬房兌換成現金。同日下午6時,娛樂場發現有人使用假籌碼,隨即在場內展開查問,職員當時剛好查問周男但未被識破,周男得悉事件曝光後,隨即離開賭場,並經關閘口岸離開澳門。 經調查後,司警成功鎖定兩人身份。本月8日,周男經關閘口岸入境本澳,警方部署後,前(11)日於中區另一娛樂場拘捕周男。嫌犯承認犯案,並供稱以60,000元人民幣從網上商店購買150枚假籌碼,案發當日攜帶其中100枚到娛樂場犯案,得悉事件曝光後便隨即離開本澳,並將假籌碼棄置於內地。同時,周男將犯罪所得其中元存入內地銀行賬戶,其餘贓款則全數花光。 假籌碼仿真度極高 不排除再來澳犯案 此外,司警亦在周男身上找到兩片印有「澳博」字樣的籌碼雷射標籤。司警表示,假籌碼仿真度高,用肉眼難以分辨真偽,不排除他來澳準備再次作案。周男被控以「相當巨額詐騙」罪,移送檢察院處理;同時司警正追緝另一名在逃人士。
一名因販毒案被捕,現時須定期到警局報到的越南籍男子,懷疑重操舊業,「出貨」時不慎將冰毒遺漏在的士上,司警接報調查拘捕該男子,起出市值3,000元冰毒。 被捕越南男子姓LE,25歲,無業;涉嫌「販毒」、「吸毒」等罪名被司警送交檢察院處理。 司警表示,去年8月,一名的士司機報稱接載一名越南籍男子後,發現車廂內有三小包懷疑是該男子遺漏下的毒品。經司警檢驗該等物質後證實為重1.04克冰毒,市值約3,000澳門元,隨即透過「天眼」系統查知涉案男子住處,同時根據串併分析查明其曾於去年9月及12月因販毒被司警拘捕,並被強制須定期到司警局報到。 上周四(7日)涉案男子向司警報到時再被拘捕,司警並在其住所搜獲電子磅及吸毒工具,其尿液樣本在毒品檢測中呈陽性反應;他承認犯案,有關毒品是向一名同鄉購買。司警現已以「不法販賣麻醉藥品及精神藥物罪」、「不法吸食麻醉藥品及精神藥物罪」、「不適當持有器具及設備罪」將之移送檢察院處理,並繼續追查其毒品來源。 一名有販毒前科越南籍男子,涉嫌再販毒被捕,司警在其住所搜獲吸毒工具。(司警局提供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