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暖化出現加劇跡象是不爭事實,人類持續排放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若此情況持續下去,全球表面溫度很有可能在未來數十年持續上升。氣象局表示,本澳去年(2020年)全年平均氣溫為23.3℃,較氣候平均值(22.6℃)高出0.7℃,是自1952年以來第二暖的年份,僅次於2019年的23.6℃。 氣象局表示,去年還有幾項記錄名列前茅,分別是1月的平均氣溫(27.5℃)是自1952年以來最暖的月份,去年3月、6月、7月和11月的平均氣溫也達到最暖的前五位;全年寒冷日數只有22天,為歷來第二少,僅次於2019年的12天;熱夜日數全年有24天,是歷來第五多年份,而酷熱日數全年有31天,與平均相若。 2019年為有紀錄以來最暖一年 除去年氣溫情況嚴峻之外,2019年情況亦可見一斑。根據氣象局資料顯示,該年氣溫再創新高,全年平均氣溫為23.6℃,是自1952年氣象局成立以來最暖的一年,且多項氣溫紀錄均被打破。首先是平均氣溫打破2015年記錄23.2℃,錄得23.6℃;平均最高氣溫打破1959年26.6℃,錄得26.8℃;2019年全年寒冷天數最少,只有12天,打破2017年24日的記錄。 珠海2019年僅兩天低於10℃ 鄰近地區珠海氣候情況與本澳相似,2019年亦是有紀錄以來最暖的一年。根據珠海市氣象局資料顯示,2019年珠海平均氣溫為24.1℃,比歷史同期偏高1.5℃;珠海市氣象局負責人表示,珠海日最低氣溫低於10℃稱為寒冷日,但2019年全年只有兩天低於10℃,計算方式更是從2018年全年延續到2019年初,且2019年珠海市內從未發布過寒冷預警信號。另一方面,珠海市2019年夏季「超長待機」時間長達近七個半月(從4月5日到11月20日),而且2019年臨近國慶節氣溫仍高達35℃。 未來十年或現「長夏無冬」 香港天文台公布的資料顯示,2019年全年平均氣溫為24.5℃,較1981至2010年氣候正常值高1.2℃,而寒冷天氣日數也只有一天。 本報早前訪問香港前天文台台長林超英,其開宗明義表示,「暖冬」基本已成不可逆轉事實。他解釋稱,當時香港天文台根據全球暖化的趨勢,從而推算每年的冬天有多少日會低於12℃,如低於12℃,在香港便為之寒冷,若該年沒有一日溫度低於12℃,就會稱之為沒有冬天;依照每十年作為計算基礎,計算到2020年到2029年這十年間,當中有一年低於12℃平均天數不夠一日,僅約0.9日,換言之便判定到未來十年間有一年是完全沒有一日為寒冷,這就是所謂的「長夏無冬」。 林超英補充表示,港澳兩地相距約100公里,且兩個城市樓宇密集程度相約,建築格局亦非常相似,因此兩地的氣候不會有太大分別。 全球暖化負面影響範圍極廣 林超英指出,「熱夜」即是指夜間溫度不能低於28℃,但香港去年的「熱夜」約40多日,按此推算到2050年便會有80日,因此居住環境較差的基層市民於夜間便會比較「難捱」,環境變得焗促及潮濕,增加中暑或患心血管病可能;一些身體差及長期病患人士,死亡率會上升,如果總體變熱,食物中毒機會相應增加,屆時痾、嘔、吐、瀉是「家常便飯」,此現象直接加劇公共衛生體系負擔。 此外,氣候變暖令出現旱災的可能性大增,加上在東江及西江流域附近的人口愈來愈多,所以在水源方面亦更顯緊張及需更早綢繆。再者,因本澳及香港糧食以入口為主,而全球變暖亦會令糧食生產下降,保守估計在未來的50年裡糧食生產量將會下降5%至10%,悲觀預計則達30%,因此靠食物入口為主的城市亦需為糧食供應不穩定做好準備。 防疫措施減碳排放 全球暖化應會令氣溫逐年遞升,但為何本澳2019年平均氣溫為23.6℃,而去年反而有23.3℃?有外媒報道指出,在2020年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間,各國和地區採取不同程度限制商業、工業和居民等防疫措施,改變生活習慣和經濟行為。不少專家開始注意到,疫情所執行的全球封鎖似乎令碳排放量大幅下降趨勢,有機會減緩溫室效應對全球造成影響。
教育暨青年局於前日(30日)下午在澳門科學館會議廳舉行2018/2019及2019/2020學校年度「卓越表現教師」榮譽頒授典禮,教青局局長兼教學人員專業委員會主席老柏生及澳門中聯辦教育與青年工作部副部長苟人民,向兩屆共30名「卓越表現教師」頒授榮譽,以表揚他們在教學及專業操守方面表現傑出。 頒授典禮啟動儀式以非高等教育中長期規劃的四個重點,包括「家國情懷、軟實力、幸福感、科學與創意教育」為主題,約210人出席。 鼓勵教師為教育貢獻力量 老柏生表示,感謝教學人員謹守崗位,履行師道,應變克難,為學生上好共同抗疫這堂課,並表示特區政府貫徹落實「教育興澳、人才建澳」的施政理念,致力提升澳門教育水平,獲國家主席習近平來澳視察期間的肯定,激勵教師要再接再厲,培養學生「溫、良、恭、儉、讓」的敦厚品格,為青少年成長成才創造更好條件。 老柏生續稱,特區政府現正推進制定下一輪教育規劃,未來教育工作有賴各持分者攜手合作,特別有賴教師大舉助力,鼓勵教師本著「弘毅」精神及創新態度,肩負立德樹人使命,為教育事業貢獻力量。 至2019/2020學校年度共有90名教學人員獲頒「卓越表現教師」榮譽,教青局期望藉此殊榮鼓勵更多教學人員能成為良師之典範,學生之表率。
由太陽城集團冠名贊助,澳門演藝人協會主辦的《太陽城集團力撑澳門-好起來!舞蹈盛典》於上周六(30日)晚上假威尼斯人劇場舉行。表演由L.D.G.DanceStudio、MSDStudio、、TDSMDanceStudio、ZEAL五間知名本地舞室攜手協辦,五大舞團首次同場比拼,加上幕後製作團隊鼎力支持,多達200多位專業優秀舞者在威尼斯人劇場掀起熱血沸騰的舞蹈風雲,為澳門演藝界再次寫上耀目新一頁。 澳門演藝人協會表示,受全球疫情威脅,去年開始各項原定於澳門舉行的大型演唱會項目被迫擱置及取消,在全澳市民同心合力抗疫的同時,本地演藝界也希望為澳門社會復甦貢獻一分心力,因此造就了振興澳門演藝業界及本地經濟的「好系列」活動。 2021年1月,好評不斷的「好系列」第三場演出《太陽城集團力撐澳門—好起來!舞蹈盛典》正式帶領本地熱舞力量強勢登場。 五大元素 各有特色 當晚首先由知名本地舞室、Now’zDanceMacau、、MSDStudio、的領軍隊長率先為現場觀眾帶來集技巧、熱情於一身的Solo環節,各人施展澤身解數,揭開最熱情的序幕。接下來由五支舞團以各自代表的五大元素為主題,結合不同舞種特色,呈現極為盛大的特色演出,串連起各個的舞蹈界發展軌跡故事。 各個舞團其後又分別演繹由是次活動顧問黃保賢先生為主題曲《好起來》編排的舞蹈,以各自的獨家絕技和整齊劃一的群舞讓這個舞壇盛典更添震城一幕,向現場觀眾致謝,活動畫下完美句號。
行政長官賀一誠上周五(29)日中午宴請本澳中文傳媒機構負責人,他感謝新聞界在疫情期間不畏艱難,勇於擔當,履行新聞傳媒的社會責任,持續向公眾提供及時而準確的疫情資訊,讓政府的防疫政策和措施得以更有效傳達和落實。 賀一誠在會上致辭時表示,在疫情防控期間,新聞界不畏艱難,勇於擔當,履行新聞傳媒的社會責任,持續向公眾提供及時而準確的疫情資訊,讓政府的防疫政策和措施得以更有效傳達和落實。在促進社會經濟秩序恢復的過程中,新聞界及時反映居民意見和訴求,推動政府完善各項施政工作,協助中小企推介業務,積極推廣澳門的旅遊資訊和出入境措施,促進澳門經濟加快復蘇。賀一誠代表特區政府並以個人名義,向新聞界的各位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謝。 他續指,新的一年有新的機遇,國家實施「十四五」規劃,構建「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將為澳門帶來新的歷史機遇和廣闊的發展空間。相信有中央的堅強領導和祖國的關心支持,有社會各界和廣大居民的團結奮鬥、共同努力,澳門一定可以突破難關、轉危為機、迎難而進。(新聞局提供圖片)
普洛斯中國區副董事長陳志、金融首席財務官束辰亮,聯同澳門科學技術協進會理事崔天佑、執行秘書長吳慧群上周三分別拜訪澳門金融管理局及澳門銀行公會,交流澳門以及大灣區科技、金融發展情況,以及探討供應鏈數字化、智慧化發展前景。 澳門金融管理局行政管理委員會委員黃立峰、保險監察廳高級主任黃詠麟、行政管理委員會輔助處主任曾清雅、銀行監察廳助理主任梁凱彤接見普洛斯及澳門科學技術進會成員。黃立峰指出,澳門定位於「中葡平台」,是「一帶一路」節點城市,擁有獨特優勢。科技對金融發展尤其重要,也歡迎普洛斯日後多參與及支持澳門現代金融業的發展。 陳志在會上簡介普洛斯是全球領先的另類資產管理公司,專注於物流、不動產、基礎設施、金融及相關科技領域的投資管理與商業創新。以物流基礎設施為依託,普洛斯一直致力於大物流和供應鏈領域產業升級。他指出,大灣區可以說是供應鏈產業升級的大本營,澳門與大灣區協同發展將發揮出重大潛力,尤其是產業鏈、供應鏈協同,是普洛斯以金融和科技助力澳門發展的理想切入點。 與澳門銀行公會會面當中,由澳門銀行公會主席、中國銀行澳門分行行長李光、副行長葉兆佳及蔡春彥等接見,期間雙方探討中國重點城市科技發展,認為現在科技發展最有活力的是粵港澳大灣區。討論中認為普洛斯企業特點與澳門的現代金融發展方向有很大的合作契機。
微信支付與澳門旅遊局首創的「跨境消費券」計劃,自去年9月逐步推出後反應熱烈,成功促進內地旅客在澳門旅遊消費,四個月內帶動微信跨境支付線下消費金額上升五倍, 平均每一元人民幣消費券帶動線下消費超過20倍。「跨境消費券」計劃讓更多內地旅客能盡情體驗澳門,同時帶動澳門零售消費,協助刺激旅遊復蘇,響應澳門政府「擴內需、穩經濟、保就業」促進經濟復蘇方針。
雖然法律規定僱員放無薪假需經勞資雙方協商同意,但在沒有集體談判權的本澳勞動環境中,協商的結果往往讓勞工成為弱勢一方。
立法會第一常設委員會昨(28)日繼續細則性審議《公共街市管理制度》,法案建議市政署可在公共街市範圍內錄影,監察攤販是否親身或持續經營,但法案尚在一常會討論,市政署已提前在街市安裝監察錄像系統,且數量眾多,引起攤販投訴。
立法會昨(28)日舉行全體會議。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表示,特區政府今年用於兒童、青年、長者及康復機構,包括托兒所、家居照護服務、長者和殘疾人士院舍等社會設施人員資助的預算金額,將由2020年的約11.6億澳門元,增加至約12.8億澳門元,與2020年相比升幅超過10%。
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昨(28)日在立法會全體會議上表示,對於特區政府推出的醫療補貼計劃,其主要目的為補貼市民的醫療支出,同時扶持私家醫生的經營和發展,推廣家庭醫生的理念,因此,目前並沒有擴大醫療券使用範圍至購買醫療保險之計劃。